分享

人身的太极在哪里?且看太极拳如何修真(下)

 逸心茶舍 2019-12-10

身心而言,心为一身之主宰。心,为一身之太极。但就“身”而言,命门,则为一身之主宰。命门,乃一身之太极。由此可见,不管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所强调的“腰隙”、“腰间”、“腰”、“腰腿”,还是三十二目所强调的“命门”,关键所在,就是如何通过呼吸导引,让两肾之间的命门,成为“呼吸之门”,且让命门来主宰一身之中的脏腑,让原本大脑无法调控的脏腑,也能通过命门的主宰而得以适度的运动?如何通过命门的适度运动,来提高脏腑这一生产流水线的效能,且以此来提高人体内的能量生化、输送、储藏、转换的功能和效用,让由脏腑所产生的能量,通过十二经来输送,使得命门真正成为“十二经之根”?

两肾之间的命门,于是就成了解决心与肾之间的关键问题。

心如天君,命门为宰相。天君无为而治时,宰相则代天行化。心君之真火,委以命门为相,命门之相火才得以成就真阳先天之本。两肾之真水,与心之真火相媾,真水才能化气,真气才能顺着脊椎,上行夹脊至脑中,填为髓海。太极拳阴阳颠倒之理,事实上也就是采纳了仙道南宗先命后性的修炼次序,从命门入手,修炼命功,“只取一味水中金”,或结胎,或下丹种。倘以农作耕种作喻,命功入手处的命门,或称“丹田”。倘以十月怀胎作喻,此处便是“女子胞”。这“水中金”,仙道南宗各派又有“坎水”、“西江水”、“黄河水”、“逆流水”、“漕溪水”等等的喻名,其实就是心火下降之后,命门的相火与两肾真水之间的交合作用。水火既济,两肾真水之中,肾间动气,一阳真气自海底升起,这便是“水中金”,也便是“寻师指破水中铅”的“水中铅”。

三十二目之《太极阴阳颠倒解》,详实的描述了“炎上”、“润下”的心火与肾水,为如何通过命门的调整,来构筑修炼内丹的“鼎”,为如何“以拳入道”、由命入性,性命双修,提供一套纯粹太极拳的方案

“如火炎上,水润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止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永渗漏。此所为水火既済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性命圭旨》的“火候崇正图”注:“真橐籥,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丘处机云:“真火者,我之神也。而与天地之神,虚空之神,同其神也。真候者,我之息也。而与天地之息,虚空之息,同其息也。”太极拳的含胸拔背,要求在吸气时,腰背拔伸而不变形,而胸腹内陷。呼气时复原。此时的一吸一呼,犹如一只一半由木板、一半由牛皮制成的风箱。“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宇宙的大天地里,大地犹如木板,天空犹如牛皮。人生的小天地中,腰背犹如木板,胸腹犹如牛皮。所谓的橐籥,所谓的鼎炉,所谓的火候,所谓的刀圭金丹,无非只是通过命门与鼻之间的调息,让胸腹内动,与腰背之间如风箱一般的“虚而不屈,动而俞出”,以此来带动脏腑的运动,以此让心火下降,以此让肾水上提,以此水火既济,以此让一阳真气自海底升起,以此循应二十四节七十二候,逆流而上,以此来锻炼与神往来的魂,与并精出入的魄。聚精会神,火候神息之后,以此来让原本随时有可能魂飞魄散的“心”打包,上传在云端,之后,当“身”这台电脑硬件彻底坏了,躯体腐朽之后,新的电脑硬件能够因缘际会,再从云端下载那颗不朽的“心”。以此可谓与天地、与虚空同神同息了。这或许就是叔孙豹所谓的“死而不朽”!这或许便是孟子所谓的冲塞天地的浩然之气!这或许便是仙道的虚空粉碎,超出三界!这或许便是佛学的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这才是太极拳学的“执中”、“守中”、“空中”!

无论是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还是释家的“明心见性”,其实都是在强调本体之“中”的重要性。儒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强调的就是“执中”;道家从《老子》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到《庄子》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侧重的是“守中”;而释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蕴皆空”,强调的是本体之“中”,洞然而空的“空中”。本体之“中”,只有在明确了命门与三焦一原一委,一体一用之后,才能真切理解命门“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也才能将“执中”、“守中”、“空中”一一落到本体的实处,而非仅仅只是理论层面的说辞。

我们仅仅从一门强身健体的功法角度,来考量传统健身方式的演进,从《易筋经》的揉膜到太极拳的知觉运动,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而这一飞跃的关键之处就是,人们开始将原先侧重的腹部的“玉环穴”,开始关注两肾之间的“命门”。另外,人在呼吸之时,鼻窦为命门之窍,显然比鼻为肺之窍,对隔膜的沉降要求也更高。而这一要求,也决定了只有逆腹式呼吸,才能让呼吸更为深入绵长。由此可见,李时珍的命门与三焦一体一用,鼻窦为命门之窍的理论,为让纯粹内壮的气功,得以巧妙的与武术形态相结合创造了理论基础;也让坐式、卧式的小周天功法,演进为任督统领、跷维相联的大周天功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将纯粹强身健体的运动形式,演进为太极拳以“知觉运动”为核心训练体系,身心合一、性命双修的人格修炼体系了。

徐哲东《太极拳发微》之伏气一节,系参透橐籥神息之论,亦不妨视作“命门太极学说”的精辟讲论:

“伏气之法,枢键在腰。何以言之?以腰肌之弛张,可使膈膜为升降。腰肌张,则膈膜降,而为吸;腰肌弛,则膈膜升而为呼。将欲息之,出入深细,在膈膜之升降与肺之弛张相应…...此和顺形气之法也。惟胸肌与腰肌弛张能相调适,则胸腹之间,一阖一闭,自尔和顺…..及夫浸习浸和,息之出入,浸敛浸微,遂若外忘其形,而一于气,内忘其气,而合于志。志者,意之致一者也。及其和顺之至,志亦如忘。但觉融融泄泄,若将飘摇轻举然,夫是之谓能化。”

本文作者 江澜先生

监制:刘洪耀

编辑制作:柯超

投稿电话:13707281156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71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