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筝人】赵曼琴:不得不说的陕西筝曲的演奏音准问题

 刘沟村图书馆 2019-12-10

赵曼琴: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快速指序技法体系创始人。

多少年来,古筝演奏的音准在笔者耳中基本可以说是惨不忍听。

我所说的制造惨不忍听的演奏效果的古筝演奏者指的不是水平较低的业余筝人,而是活跃在古筝演奏舞台上的绝!大!多!数!的主流筝人——演奏家、甚至一流的演奏家!!!

这绝非耸人听闻、哗众取宠。

为此我花了20多年的时间进行研究,两次去汕头,五次自费去西安,深入秦腔剧团听唱腔、看排练,与唱腔音乐设计、主弦及其它伴奏乐器的演奏员和演员交朋友,向他们了解、请教并探讨陕西音乐的风格特点及音律规律,请他们听辨、评价古筝人演奏的陕西筝曲的音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陕西音乐的音律特点及规律并获得了他们的认同,进而总结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音律特点及规律,又进而发现这些规律并非仅仅存在于中国的民间音乐中,还广泛地存在于国内外古典、现代的音乐之中。最终提出了一种新的音律体系——赵曼琴律。

记得20年前,我给一位律学家讲述古筝演奏陕西筝曲音不准时,他反问我:“你说的音不准,依据的是什么律?”一下问住了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因为存在不同的律制,不同的律制间有相同的律高、有不同的律高。如果以此律制为准的话,则彼律制及其它律制的某些音就是不准的;而以其它某个律制为准的话,则此律制的某些音就是不准的。因此一般只能说好听、不好听,不能说不准。

现在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无论依据什么律,古筝演奏的那些我认为“不准”的音都不准!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主流筝人——演奏家、甚至一流的演奏家们所演奏的某些音级的音高,既不是五度相生律、也不是纯律、也不是平均律、也不是中立音,更不是笔者提出的赵曼琴律!

大约七八年前,曾想和几位院校的教授探讨古筝演奏的音准问题,大家都说:你可别说律学,那太复杂、听不懂。我说,好,那就不说律学。就说说《渔舟唱晚》吧。《渔舟唱晚》中的“i654”知道吧?“i654”不等于“5321”,这个都知道吧?大家小声念叨着“i654不等于5321”这句话思考了一会儿,都说:那不就是“5321”吗?我无奈地说,那就算了,不说了。一位扬琴教授在一边说,不不不,赵老师说得是对的,“i654”确实不是“5321”。我苦笑着对他说,其实你可以不懂的(因为扬琴的“i654”与“5321”是一样高的)。

因此,为便于理解,今天我们抛开容易令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的律学不论,只从普通音乐人都懂的道理讲一讲古筝演奏的音准问题。

由于笔者关注古筝演奏的音准问题最早缘于陕西筝曲,而古筝演奏的音准问题又以陕西筝曲为最,故本文以陕西筝曲为主来讲述古筝演奏的音准问题。

一、陕西音乐中两个特色音的称谓问题

我们知道,在陕西音乐中有两个特色音:“4”“b7”。关于这两个音,过去的理论(其实现行的理论也是如此)将之称为“微升fa”、“微降si”,如果笔者理解不错的话,其意思是指第四级音原位“4”微升、第七级音原位“7”微降。

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先撇开微升多少、微降多少这个度的问题不讲,单就陕西音乐中的所谓“微降si”这个音高而言,实际上是靠近“b7(降si)、而不是靠近原位“7(还原si)”,故应当叫做“微升降si”才对。对此,绝大多数的古筝人都心知肚明,没有必要赘述。因此,本文将此音级称为“微升降si”,标记为“↑b7”。

二、下滑音的演奏音准问题

众所周知,凡滑音都有一个起点音(弹响琴弦时的音高)和一个止点音(滑动结束时的音高),不论是上滑音、下滑音均是如此。

例如下滑音“43”,起点音是“4”、止点音就是“3”。

但是,在当前主流筝人的演奏中,几乎百分之百的演奏家在弹奏下滑音“43”、“b76”时,起点音“4”均下滑不到止点音“3”、 “b7”均下滑不到止点音“6”,甚至将之弹成几乎没有明显下滑效果的“4”和“b7”。那么,这样的演奏效果是否正确呢?

(一)   从起止音看下滑音止点音的音准问题

在陕西筝曲中,“ib7 b76 5”“5 4  43  2”是最常见的音型,两个音型的下滑音分别发生在“↑b76”、“↑43”之间。其起点音分别为 “7(↑b7)”、“4(↑4)”,止点音分别为“6”、“3”。

为避免分歧,我们先搁置起点音 “↑b7”、“↑4”的具体音高不论,对于止点音“6”、“3”两个音的音高,想来大家应该是不存在异议的吧?

也就是说,不论我们用什么律制去定弦,“6”、“3”两个音的音高就是定弦的音高,下滑时的止点音应该下滑到“6”、“3”。对于这两个音的定弦音高度,想来大家都有能力分辨吧?

那么我们广泛地搜一搜演奏家们演奏的陕西筝曲,仔细听辨一下他们演奏的下滑音“43”、“b76”,觉得下滑到止点音“3”“6”的高度了吗?

如果没有下滑到“3”“6”上,而且是那么多的古筝人包括演奏家甚至著名的演奏家都做不到,你认为古筝这门艺术还正常吗?

(二)从主要音和次要音看下滑音的音准问题

从记谱效果来看,细心的记谱者会将两个特色下滑音的起点音记做前倚音或在左上角记下滑箭头表示。

有一点乐理基础的人都知道,前倚音属于次要音,而“6”“3”是主要音。因此,在整个下滑过程中,应该突出的是主要音,而不是次要音。

然而在古筝演奏的下滑音中,突出的往往都是次要音,最为重要的主要音却被忽略,甚至干脆省略掉、被次要音所取代。

如果这样演奏的人认为这些下滑音的效果应该像他们演奏的效果那样,他们应该要求曲作者把下滑音的记谱改为后倚音的形式,即:将“b7”、“4”改记成主要音,将“3”、“6”改记成后倚音,或者取消下滑、直接改为“4”“b7”。笔者认为,这恐怕是很难获得曲作者的认可的。

(三)从下滑音的唱法看下滑音的音准问题

事实上,在唱“ib7 76 5”“5 4 43 2”的旋律时,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古筝人包括(那些演奏下滑音下滑不到空弦音的弹筝人)所唱的唱名都是“do si la so”“so fa mi re”。即:唱下滑音“b76”时省略“b7”、只唱一个“6”,唱下滑音“43”时省略“4”,只唱一个“3”。

为什么唱“i b7 6 5”时不省略“6”、将之唱作“b7(si),唱成“i b7 7 5(do si si so)”?为什么唱“5 4 3 2”时不省略“3”、将之唱作“4(fa)、唱成“5 4 4 2(so fa fa re)”呢?

因为大家都是知道,这两个下滑音的稳定音是“6”“3”,而不是位于“b7”与“6”、“4”与“3”之间的不伦不类高度的音,更不是“b7”、“4”这两个音。

(四)从唱、奏音高的不同看下滑音的音准问题

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的古筝人(包括那些弹下滑音下滑不到空弦音的弹筝人)

在唱“ib7 6 5”、“5 4 3 2”时,不仅将下滑音“b76”、“43”的唱名唱作“6”、“3”,

而且都能下滑到谱面标记的主要音——原位音“6”、“3”,这与其所弹奏的“b76”“43”

的音高是不同的。

这种现象说明,大家都认为这两个下滑音应当下滑到主要音“6”、“3”两音上。

(五)从曲作者的记谱看下滑音的音准问题

事实上,只有笔者整理的陕西筝曲将两个特色下滑音记作“↑b76”、“↑43“,而在其他人(包括曲作者)记谱的《秦桑曲》、《云裳诉》中,多数都将两个特色下滑音记作一个音“6”、“3”,不仅没有标记起点音“b7”、“4”,甚至连下滑箭头都没有。

由此可见,在曲作者心里,“6”“3”是稳定的主要音,尽管曲作者也认为演奏时应将之演奏成下滑音。曲作者所以不标记出来下滑音的起点音“b7”、“4”,就是有意无意地提醒演奏者,下滑音的起点音只是起装饰作用的次要音,不可喧宾夺主地将次要音作为主要音,更不可将谱面连标记都没有标记出来的次要音取代谱面标记的主要音,那样将风格、韵味尽失!

(六)从和声的和谐角度看下滑音的音准问题

根据周煜国先生《云裳诉》的钢琴伴奏谱,其第16小节“22  1b76 5·”前两拍的和弦是首调的徵调式的v级和弦“246”,第二拍前半拍的“1”可看做是v级小七和弦的七音,“1”与第二拍最后一个音“6”均为和弦内的音,而第二拍后半拍的“b7”和后边没有标记出来的下滑音的起点音“b7”均为和弦外音。如果我们将下滑音弹做“b7”、或由“b7”下滑到不是“6”音的其它高度,就会与和弦发生强烈的碰撞而产生极不和谐的效果。

因此,从和声的和谐角度来说,古筝演奏下滑音“b76”时不下滑到谱子标注的止点音音高或将之演奏成几乎没有下滑效果的“b7”,都是不符合音乐的要求的。下滑音“43”亦同理。

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古筝人和演奏家、甚至一流的演奏家在演奏陕西筝曲的下滑音“b76”“43”时都不能下滑到止点音“6”、“3”呢?(待续)

来源:赵曼琴古筝新浪博客 网址:http://weibo.com/zhaomanqin?is_hot=1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