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归脾汤补气养血,堪称是女性健康的“守护神”导读女性在月经周期内,出现月经量过多的情况,同时还有面色苍白、小腹下坠、肢软无力、心慌头晕和气短懒言这些情况,在中医眼里,这大多是气虚的表现,治疗以归脾汤加减为主。 中医为什么认为月经量过多属于气虚呢? 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是血之帅,气能够摄血,血液能够在人体内正常循环离不开气的固摄,气充足,血液就能够正常运行,各个器官就能正常运作。 反之,如果一个人气虚,导致气不能摄血,血液冲任不固,就会造成经血量过多。 气虚的女性容易出现月经量过多,我们又该如何衡量月经量是否过多呢? 一般来说,月经过多是指月经周期大致是正常的,但是月经量过多或经期持续时间较长,也就是说月经出血的总量过多,但是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自行停止出血。 如果在一个月经周期的月经量超过80毫升,就被称为月经量过多。 气虚者如何调理呢? 追根究底只有健脾才能得到充盈的气血。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先天不足我们无法改变,尔后天的气血是否充盈则全赖于脾的运化功能。 脾将人体接受的五谷营养转化为气、血、津、液等各器官所须要的成分送到全身,以营养全身各器官肌肤、组织、毛发。所以靠脾的健运,机体才能得到充盈的气血及充沛的营养。 而脾不统血、失健运的女性朋友就会出现阴道下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头昏神疲,气短懒言,纳食较少等症状。 归脾汤,是一剂健脾益气,补血养心的良药。对心脾气血两虚和气虚出血的病人有很好的疗效。 药方从心脾两脏治疗,主要用到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甘温补脾补气,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加上酸枣仁、远志、茯神等药物宁心安神定志,加入木香行气和胃,使得补气血的药物补而不滞,有疏通气血的作用,使全方更能发挥补养的作用,最后加入生姜大枣,主要滋生气血,调和脾胃。 整个方子既能补脾,又能养心,以补脾为主,养心为辅,有气血归心脾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归脾汤。 张女士最近半年,胃口不好,总感觉身心疲惫,面色憔悴。还时常感到胸闷、心慌,记忆力严重下降。 最糟糕的是,晚上经常失眠,有一点动静就惊醒,就连月经也十多天才干净。 随后,她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一个月归脾汤后,她情况基本好转,体重还略有增加。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归脾汤症。 这种病人因为气血不足,养心的能力减弱了,所以引起心的病变。气血从何而来呢? 脾胃生化而来,她饮食少,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大大降低,自然心血、气血不足,血不养心,出现心悸、心慌、月经不调等症状。 说起治疗方剂归脾汤,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人,第一个人叫严用和,江西庐山人,南宋时期的名医,用药非常精准。 严用和著有很有名的书《济生方》。 在《济生方》里,他创作、发明了很多有名的方子,归脾汤是其中之一。 这一方剂出现之后,很多人觉得好用,流传很广。严用和的书出来之后三四百年间,对宫廷御医们影响也很大。 严用和创立的归脾汤由9味药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龙眼肉、茯苓、酸枣仁、木香。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健脾;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 这些药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后来明代御医薛已,又加入了静心安神的远志、养血的当归两味药,成就了今天的千古奇方——归脾汤。 小小归脾汤功效何其多 一、不孕症 薛己是一位临床的大家,他以医案第一多闻名。从大量的医案中,研究者们发现一个重要现象,薛已使用的方药并不多,但几乎都是现在的名方。 他选用归脾汤、逍遥散、六味地黄丸治疗的医案比比皆是。而这些方药也正是因为薛已的广泛运用,才使得后世广为接受。 举个例子,当年有一位先生姓钱,结婚多年,夫妻两个都到了30岁,膝下没有儿女,渐渐地两个人关系不太和睦。 妻子因为月经不调,情绪也不太好,影响夫妻感情,最后两个人分居。分居几年后,钱先生想纳妾。 凑巧的是,钱先生和御医薛己是好朋友,他把夫人的情况告诉了薛己,并且把自己打算纳妾的想法也和盘托出。 薛已一听,笑着说且慢。薛已判断,钱夫人肝火旺盛,脾胃不足,导致心神不安。于是薛已开出两剂名方:归脾汤和逍遥散。 钱夫人很快怀孕了,第二年生了儿子。薛己巧用归脾汤配合逍遥散不但治好了女性的不孕症,还挽救了一桩即将破碎的婚姻。 二、过度减肥引起停经 现代很多女性都有减肥的经历,有时过度减肥会给身体带来很大伤害。这和归脾汤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位中医专家曾遇到这样一个病例。 一个18岁的女孩,她妈妈带她来看病,人很瘦。医生问她说你吃减肥药了吗?她点点头,随后又说,吃完减肥药,体重下来了,还觉得胖,就继续吃,结果3个月前就没有月经了。 所以学习不下去,精神振作不起来,特别郁闷,感觉活着没意思。 孩子的诉说深深触动了医生,盲目减肥不仅身体出现了问题,还产生了极度抑郁的情绪。 随后医生给女孩做心理疏导,并吃了半年的归脾汤。女孩先是精神情绪好了,能够听课了。后来月经来了,身体也正常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减肥方式除了吃减肥药以外,就是节食。她摄入的能量不够五脏六腑消耗的,没有剩余的气血和能量下注胞宫,所以就闭经了。 她之所以课听不进去,郁闷,什么都不想干,特别没劲,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思维理解、学习、记忆、情感、情绪,要消耗人体20%的能量。 如今,所摄入的能量根本不够脏腑代谢用,自然整个人无精打采。而归脾汤,是一剂健脾益气,补血养心的良药正好对症。 今天例举的一些病例仅仅是它治好的冰山一角。 现在生活节奏快,各种压力大,过思、过虑、过劳十分普遍,也可以说是气虚损耗的厉害,假如能经常吃一些这种药,那效果是非常好的。不过,最好在医生辩证下进行。 中医“方子”,一味药就灵!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有关老年腹泻、感冒、牙痛口臭、便秘的超简便名家用方!石膏治感冒,乌梅止腹泻大黄化便秘,柴胡解郁闷 刘乌梅:刘鸿恩善用乌梅清代名医刘鸿恩用乌梅治各种内科杂病,他还为乌梅写了一本《医门八法》。对于年老体弱、腹泻不止,各种药物无效时,自创了“独梅汤”。 年老腹泻独梅汤:大乌梅5个煎汤,白糖25克为引冲服。如果是老年人的五更泻,就用“独梅汤”送服“四神丸”,用乌梅帮助止住虚性的腹泻。 还推荐一个解暑酸梅汤:麦冬10克,乌梅三四个,五味子10克,陈皮10克,煎汤后加适量冰糖即可。 陈柴胡:陈平伯善用柴胡清代名医陈平伯喜用柴胡治病闻名,他把《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变换了2000多个方子,每张方子都有柴胡。 现在药店能买到的“小柴胡颗粒”,就是“小柴胡汤”的现代剂型。可惜人们把它当成了普通感冒药。其实它只适合体质虚弱,感冒拖延五六天不见好的患者。 此外,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柴胡桂枝汤”最适合抑郁症患者,虽没有中成药,但可自制。 解郁柴胡桂枝颗粒:小柴胡颗粒+小建中颗粒,各取一半后兑在一起冲服。 孔石膏:孔伯华善用石膏近代名医孔伯华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以善用石膏一药,为医林所景仰。 石膏清热又不伤胃气,至今仍是中医大夫开给自己孩子的主药:用生石膏15克,大米一把,大火煮开后再煮30分钟,让孩子服用,多数高热会消除。 石膏的另一个名方“玉女煎”,治的是因胃热或阴虚导致的牙痛、齿松动,还可以除口臭,除了漱口,也可偶尔喝上几口。 石膏香口液:生石膏20克,连翘10克,藿香10克,生石膏先煎20分钟后再下后两个药,待锅开后10分钟就可关火,每天以此漱口四五次。 焦大黄:焦东海善用大黄因善用大黄而成名的有上海名医焦东海先生。大黄苦寒,适应证明显:腑中实热,大便干,舌质红的。 大黄敷脐治便秘:共用大黄粉30克,每次取大黄粉5克,用蜂蜜或75%酒精调匀外敷脐部及其周围皮肤,用胶布固定,持续敷10-12小时,每日换药1次。 这几个名家用方,快快收起来吧! 生活中的小问题可以解决的,千万别小看这些精简得不能再精简的方子啦! 整日劳神费心气血两亏?你一定不会用《归脾丸》!大家都知道,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消耗很多,很多人都是整日劳神费心,又缺乏运动,所以,很容易出现下面这些气血不足的症状,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开始对号入座啊,看看有没有这样一些表现。这些症状是:1.气短心悸,稍微一运动或者劳作,就感觉自己心脏乱跳,感觉自己气都接不上。 2.失眠多梦,头昏头晕,尤其是劳累过后,更是感觉头晕。 4.食欲不振,吃过食物后,总是感觉肚子胀,不消化。 5.面色肤色萎黄。这种黄,是透着那种枯槁的黄色,感觉像有一层涂抹在面部或者皮肤上。 6.各种脾虚导致的失血出血症。 7.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以上这些症状,如果您感觉自己是存在的,那么,很可能您是需要了解一下这个中成药,就是《归脾丸》。从组成上来看,首先,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以上就是著名的补气的祖方《四君子汤》,然后,再加上黄芪,这样,就奠定了补脾补气的基础,在中医的方剂学里,归脾汤是作为补血的方子出现的,那么,为何补血的方子要用四君子汤打底呢? 原来,古人认为,人之气血的来源,是脾胃,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脾胃受伤虚弱,则血液无法化生,所以会血虚。因此,这个方子里面用四君子汤打底,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 而远志、酸枣仁两味药,可以养心安神,这是这个方子最令我佩服的地方,就是此种病症,多是由消耗心神,导致心神失养而来,如果不能宁心,不能保持心中的安静,则会心神不断耗散,一味滋养是不起作用的。 而方子里面的木香,是为了防止滋补而引起的滞腻而设,所以,古人用此方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劳心太过,消耗心神太多,导致心脾两虚的气血不足的时候,可以服用此方。 是这样的,中医认为:血液、津液等物质之所以能够正常在身体里运行,是因为气的推动与收摄,如果气虚了,则它们会循行缓慢,甚至离开自己的轨道。 所以,过去在中医治疗吐血、便血等疾病的时候,如果发现患者气虚,则会用补气的方法来调理的。 现在有一些妇女,月经量很大,月经提前,颜色比较淡,经期时间比较长,淋漓不尽,这种妇女,我只要是见到她的舌质是淡的,舌边有齿痕,我就会建议她服用归脾丸,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舌象,是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的才能用,否则舌质是红色的,体内有火,然后热迫血行,导致月经提前,或者淋漓不尽,您也吃归脾丸,就不对症了。这种舌质颜色淡,舌边有齿痕,同时月经量大,经期长,其实都是一种失血的表现,就是气虚,无力固摄血液,导致的血液失控而流失,中医对此有个专门的术语,叫“脾不统血”。 曾有朋友留言问我《补中益气丸》和《归脾丸》有什么区别?《补中益气丸》在补气的同时,会将气机向上提,用来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症;而《归脾丸》是气血同治,在补脾补气的同时,多了养心养血的功能,治疗的是因为思虑过度导致的心脾两伤之症,补气的同时养心安神。 滋养心脾归脾汤气血不足的症状是: 1.气短心悸,稍微一运动或者劳作,就感觉自己心脏乱跳,感觉自己气都接不上。 2.失眠多梦,头昏头晕,尤其是劳累过后,更是感觉头晕。 3.肢倦乏力,动辄自汗。稍微一劳作,就感觉力不从心,尤其是饭后,总是感觉四肢一点劲都没有,总是会躺在沙发上休息。 4.食欲不振,吃过食物后,总是感觉肚子胀,不消化。 5.面色肤色萎黄。这种黄,是透着那种枯槁的黄色,感觉像有一层涂抹在面部或者皮肤上。 6.各种脾虚导致的失血出血症。 7.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以上这些症状可用归脾丸(汤)。是宋代著名医家严用和在《济生方》里记载的方子,但方中无当归、远志,后来到了明代,名医薛己补上了这二味药,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方子。 方的组成,首先,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是补气的祖方四君子汤,再加上黄芪,这样,就奠定了补脾补气的基础,归脾汤是作为补血的方子出现的,那么,为何补血的方子要用四君子汤打底呢? 人之气血的来源,是脾胃,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脾胃受伤虚弱,则血液无法化生,所以会血虚。因此,这个方子里面用四君子汤打底,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 然后,方子里面龙眼肉、当归来养血,在前面补气的基础上,来更有效地养血。其中的龙眼肉,补脾养心,滋养气血,在玉灵膏里面,龙眼肉就是主要成分,对于血虚失眠患者,两方同用,效果更好。 而远志、酸枣仁可以养心安神,此种病症,多是由消耗心神,导致心神失养而来,如果不能宁心,不能保持心中的安静,则会心神不断耗散,一味滋养是不起作用的。 而方子的木香,是为了防止滋补而引起的滞腻而设,所以名医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评论此方:“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所以用此方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劳心太过,消耗心神太多,导致心脾两虚的气血不足的时候,可以服用此方。 现在这个方子做成了中成药,主要有两种,一种叫人参归脾丸,一种叫归脾丸,其中人参归脾丸里面用的是人参,补气的作用比较强;而普通的归脾丸里面用党参代替人参,党参比较平和,没有人参力道那么大,不容易上火,所以如果觉得服用人参归脾丸上火的人,可以服用这个归脾丸。 另外,这个归脾丸还有帮助人体收摄水液的作用。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 中医认为:血液、津液等物质之所以能够正常在身体里运行,是因为气的推动与收摄,如果气虚了,则它们会循行缓慢,甚至离开自己的轨道。 比如一个孩子,手里用一根绳子拴着一个沙口袋,然后抡起来玩,当他抡圈子时,沙口袋会一圈圈地转,可是为何没有飞出去呢?这是因为有绳子在拴着它。各位朋友,这个绳子,就好比是气,它在固摄着血液、津液。此时,如果孩子的手一松开,则口袋会飞出去,离开圆周轨道。这就好比气虚了,无力固摄,则血液、津液等会离开正常的路径,导致出血等等问题。 所以,过去在中医治疗吐血、便血等疾病的时候,如果发现患者气虚,则会用补气的方法来调理的。 妇女月经量很大,月经提前,颜色比较淡,经期时间比较长,淋漓不尽,舌质淡,舌边有齿痕,服用归脾丸效果好,舌质是红色的,体内有火,然后热迫血行,导致月经提前,或者淋漓不尽,您也吃归脾丸,就不对症了。这种舌质颜色淡,舌边有齿痕,同时月经量大,经期长,其实都是一种失血的表现,就是气虚,无力固摄血液,导致的血液失控而流失,“脾不统血”。 还有一些老人,总是流口水,或者是遗尿,小便自己流出,这也多是气虚,无力固摄水液,导致的水液流失,此时如果发现老人的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也可以适当服用归脾丸来调理。 在服用的时候,如果能够切一片生姜,用三五个大枣,熬水,用这个水来冲服,那效果是更好的。 归脾丸(汤)与补中益气丸有什么区别呢? 补中益气丸在补气的同时,会将气机向上提,用来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症;而归脾丸是气血同治,在补脾补气的同时,多了养心养血的功能,治疗的是因为思虑过度导致的心脾两伤之症,补气的同时养心安神。 叶天士在给虚损之人滋补的时候,经常会这样用药:早服补中益气,晚上服用归脾,为什么呢?因为早晨服用补中益气,将阳气向上提,而归脾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可以晚上服用。 古代有位名医李中梓,他的弟子有一位叫马元仪和名医尤在泾是师兄弟,马元仪曾经治疗一位患心悸症的患者,这个患者“肢体倦怠”,别的医生以阴虚来论治,没有效果。 马元仪诊其脉“浮虚无力”,于是判断此人之病,是思虑太过,耗伤心神导致的(“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而思虑耗伤心神,最终也会伤脾,因为心脾两伤,所以导致了“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他用的就是这个归脾汤,来“大补心脾”,用了二十剂,然后,又用这个方子做成了归脾丸,用来善后,结果,这个患者就此痊愈。 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大家晚上好,我们跟大家讲的气跟血之间的关系,我们讲了一个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叫做气能生血,讲了补气来生血,一个当归补血汤,今天我们来学习气跟血之间的关系。气能行血,指气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推动血液循行,比如气能推动血的运行,另外能促进整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来推动血液的运行,气的正常运行对血液的运行有重要的意义。大家可能也听说过一句话很出名的,“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虚”。这里讲到气能够行血的一个作用,实际上也是讲到阴阳之间的一个关系,气为阳,气能够活血行血,能够带动血液的循环。 大家看补阳还五汤,黄芪,我们一般很少在玉屏风散里没有用到120克的,在补阳还五汤里,用于益气活血要用到120克才有效。这时我们用量要注意,补阳还五汤里面,用到了黄芪来补气行血,气能够行血这个理论。 女人补血,要先补气按照正常规律,女子的月经期是2~5天。一般情况下,第一天血量不多,第二三天会增多,以后逐渐减少,直到经血干净为止。因为第一天子宫内膜脱落刚刚开始,第二三天子宫内膜脱落增多,子宫受到刺激,加强收缩,把大量经血排出去,所以月经量会增加。月经量的多少因人而异,一般的经验是,每天换3~5次卫生巾或纸,就算是正常。如果经血量过多,换一次卫生巾或纸很快又湿透,甚至经血顺腿往下淌,这就不正常了。 有人经血干净了以后,过一两天又来了一点,俗称“经血回头”,这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经期长达10~20天,月经淋漓不尽就要注意了,有人因为习惯了这种周期,没当回事,贫血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因为月经过多而贫血的,一般都是青春期的女孩子,因为她们的内分泌还不稳定,卵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月经一部分是属于“无排卵性”的。因为没有排卵,也就缺少孕酮,子宫内膜只能处于增殖期,而不能达到完善的分泌期,所以子宫内膜容易脱落不完全,从而影响子宫的收缩,造成经血过多。除了对症治疗之外,医生肯定会告诉你,“别着急,长大点儿情况就好转了”。也就是说,等到发育成熟,能按月排卵,各种激素的分泌均衡了,出血就会减少。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很讲究“青年责之肾,中年责之肝”。“肾”在这里的意思就是生殖系统,对于女孩子的月经问题,中医一般建议要补肾,使内分泌尽早稳定。等生殖机能趋于成熟,月经造成的失血得以减少,贫血、疲劳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到了中年,女性的月经问题则往往是由于“肝气郁”,因为这个阶段的精神压力大,可以引起情绪不好的因素也多,不光是月经出问题,年过四十仍旧长“青春痘”的也大有人在,只是这已经不是因为发育不成熟,不是因为“肾虚”,而是由于“肝郁”造成的,所以她们的治疗往往不用补,而是通过舒肝来解决。 女孩子由于月经失血造成的贫血、疲劳,用“八珍益母丸”治疗是最合适的了。所谓“八珍”,指的是八种具有补气血作用的中药,其中“四珍”是补气的,是补气的“四君子汤”,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另外“四珍”是补血的,是补血的“四物汤”,包括当归、白芍、川芎、生地。八味药组合起来,就是个气血双补的好方子。更重要的是,还加了一个化淤的益母草,毕竟月经是有损伤的,补而不留淤非常重要,益母草针对子宫的化淤作用,可以使那八味补药尽情发挥补益作用而没有后患。 现在很多女孩中午不吃饭,就在自己公司的附近找个粥店喝粥,吃得很清淡,但长期如此会导致气血虚,如果一定要喝粥,不妨点个龙眼肉粥、菠菜猪肝粥,在保证清淡的同时不亏气血。 女人补血,要先补气 如果一个人气虚,即便她的血细胞正常,查不出贫血,但那些血细胞、血红蛋白也仍旧是死血,不能发挥血细胞的功能,所以她可能仍旧有贫血的症状,中医里就叫“血虚”。 有的时候,人感觉疲劳,也有贫血的症状,但去医院体检,却没有明显的贫血指标。或者即使有点贫血,指标也不是差很多,在贫血的标准上下。但仍旧觉得累,这个时候的疲劳就要想到气虚问题。 “气”是中医独有的概念,简单地概括就是功能和能量。我们说一个人死了,俗话会说“没气了”,而不会说“没形了”。虽然人可以“瘦得脱形”了,但和“没气了”比起来,还是后者更严重。这就是说,对于生命来说,功能、能量比形态、结构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气虚,即便她的血细胞正常,查不出贫血,但那些血细胞、血红蛋白也仍旧是死血,不能发挥血细胞的功能,所以她可能仍旧有贫血的症状,中医里就叫“血虚”。 大约5年前,我陪发明“排毒养颜胶囊”的姜良铎博士到北京协和医院的ICU病房,去会诊一个脑出血手术后昏迷不醒的病人。姜博士是中医内科专家,很擅长处理这种高烧、昏迷的危重病人。那病人做了开颅手术,已经把脑子里出的血取了出来,但始终昏迷高烧、神志不清。我们去的时候,他手术刀口的血迹还在,但翻在缝合线外的皮肤却干枯了,变得很焦很薄,好像不是活人身上的伤疤。姜博士看了看病人状况,不乐观地摇头说:“元气不行了,没火力了,气血双虚呀。” 陪他一起会诊病人的是协和医院的主管医生,他有些不解地告诉姜:这个病人刚化验的指标都还正常,并没有贫血的迹象。姜指着病人的刀口说:“就算是有血也是死血了,身体不能用,你看这里,都干了……” 就在姜博士会诊后的第三天,那个病人带着一点都没有少的血细胞去世了。 可见,即便血细胞一个都不少,血色素充足,但只要没有“气”,指标合格的血仍旧不能被利用,因为中医认为,“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要想使全身的血动起来,由死血变成活血,一定要有足够的气,也就是说,器官脏腑的功能要强,要能推动血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