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诊碎玉】论“温病下不厌早,伤寒下不厌迟”

 昼三夜二205 2019-12-11

     近些日看到百度求解“温病下不厌早,伤寒下不厌迟”。解答是这样:即所谓伤寒不宜早下,以迟下为妥;温病不宜迟下,以早下为宜。其实不然,不论伤寒、温病均不宜强调迟下或早下,须根据病机,审时度势,适时攻下。这样的解答对吗?

    首先从大方向绝对是对的。但是对于一部分人还是不能理解其中缘由。为什么还是没有真正的解决,这也是我学习经典的疑问?学习经典多年这个疑问随着读《伤寒论》数百遍才算终于理解,可能是本人愚钝吧!毕竟是师带徒出身,老师只是这样说也没有具体讲解。

      一温病下不厌迟

1)温病包括所有的由于温热之邪导致的发热类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病特性疾病,疾病伊始就是以发热有段时间的恶寒,继而恶热口干口渴,是其疾病的特点,类似伤寒的阳明病,基本病邪本质是热邪,主要导致的病理机制是耗气伤阴,所以在阳明病篇里面合并表证的阳明病初期有恶寒的可以应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或者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前方应用的几率比较少。继而合并气分证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治疗。血分证论述不详后世就采用化斑汤治疗,经方用犀角地黄汤治疗,阳明腑实证用三承气汤治疗。温病用几甲复脉汤和三承气汤治疗,早期用银翘散、桑菊饮、桂枝汤等治疗,气分证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治疗。间杂救逆汤治疗。总体是对准病邪清热,攻下养阴为治疗大法,由于疾病病邪和病理机制所在,清热养阴,化气除湿是其根,目的不让病邪耗伤人体阴液。所以温病可以下不厌迟。

2)那么问题又来了,下的迟了,会有啥反应?温病下的该用下法的时候,没有下那就会出现热厥证,四肢冷,并且伴随谵语神昏,或大热大渴等四大证,继而出现阴液不足,阳无所扶。阴阳两虚,或阳虚证,由于患者的体质决定病理机制的变化。也会一直是实热证。这就说明了温病用下法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二伤寒下不厌迟

1)伤寒是由于寒邪所导致的发热类疾病或因寒所导致的疾病,病邪性质是寒主收引,主要耗伤人体阳气,所以疾病的特点第一是恶寒发热,剧备寒的特性治疗以解表出寒或温阳散寒为主要治疗大法,根据病邪性质和进入人体层次的不同,一般三阳经都是以解表散寒为主要治法,间以和解。而三阴经多以温里驱邪为主,唯独阳明经和少阴经出现里实腑实的时候急下存阴用三承气汤。其他地方基本用不上攻下治疗。所以伤寒学派都会牢记伤寒下不厌迟。

2)伤寒早用下法的,会出现何种反应?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这就是张仲景所写的原文也是伤寒过早用下法的后果。

这也是医圣的高深之处所在,在几千年前他们就观察到这个情况所以书写这个条文。

由上可知三阳经过早或者误用下法出现结胸证,用大小陷胸汤、大陷胸丸治疗。

并且少阳经用下法可以转化为结胸也可以转化为痞证。

三阴经病症误用或早用下法就转化为痞证,用五大泻心汤治疗。

     以上所述也是个人体会,只有熟读经典才能理解其中缘由,中医经典章句我们还是要首先牢记,慢慢体会自然就知道为什么?这也是我读完四小经典以后再去问老师问题,他们次都是读书去。应了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