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诗人写出一篇“满分作文”,考官:字数不够,不取

 123xyz123 2019-12-11

唐代诗人写出一篇“满分作文”,考官:字数不够,不取


应试诗,顾名思义,就是考试时写的诗。

今天的作文都有一句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古代不一样,不仅不限制诗歌,唐宋时期,还以诗歌作为考取进士的项目之一,即应试诗。

应试诗又名“试帖诗”,也叫“赋得体”。只是宋神宗时期,由于王安石变法,试帖诗一项被取消,直到清代乾隆时期才恢复。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相当著名的应试诗,从今天来看,这就是当时的“满分作文”,但诗人却因“字数不够”名落孙山。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唐代诗人写出一篇“满分作文”,考官:字数不够,不取

据《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按照要求,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四句就搁笔了。他感觉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所以此次考试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短短20字的小诗却比这个故事更让我们震撼和惊叹。

题目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用得多生动、自然,我们当然知道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里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唐代诗人写出一篇“满分作文”,考官:字数不够,不取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明”字很好,但“霁”字更重要。诗人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

诗人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因为“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而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结句的“暮”字,也就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更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不管从题目解读,还是诗意本身,这首诗确实已经完满了,若再增加一字都是赘余。

唐代诗人写出一篇“满分作文”,考官:字数不够,不取

清代王士禛在《渔洋诗话》里,把这首诗和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有褒就有贬,明代玉遮《唐诗选》评价此诗:“浮”字极好,诗亦佳绝,只赋得积雪,不赋得余雪。言外之意,跑题了,你怎么看?

你觉得如果今天的作文允许诗歌体裁,会让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吗?


图片/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