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孟子丨《万章上》9.5

 昵称7469542 2019-12-11

《万章上》9.5原文(二)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PART 1

禅让的前提是天受之,民受之

       万章问:“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老师,请你再解释一下,尧把舜推荐给老天,老天接受了他;把他介绍给民众,民众接受了他,这该怎么理解呢?

       孟子说:“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尧让舜来主持祭祀——古代祭祀是非常重要,属于国之大事,百神享用了他的祭物,风调雨顺,国家无事,这就表示老天接受了他。“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让舜来主持国事,国家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安居乐业,这表示百姓也接受了他。所以说,“天与之,人与之”,舜的天子之位是老天给与的,也是民众给与的。

       这里孟子将天与人并列,似乎权力有两个来源,但据孟子下文所引《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老天用民众的耳朵来听,老天用民众的眼睛来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众想要的事情,老天一定会满足。所以天与民又是统一的,天是形式,民是实质。“故曰: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从这点看,尧自己不能决定把天子之位传给舜。

       因此,并非如人们所理解的,是尧将天子之位传给了舜,而是老天和民众将舜推上了天子之位。禅让作为一种政权的传授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只能实行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所以真正重要的不在于禅让,而在于禅让背后的政治理念,也就是“天与之,人与之”,是权力公有,是“天下,天下人之天下”。

       禅让作为政治理念的表达形式,它是有条件的,不可能实行于一切时代。但是禅让背后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则是永恒的,是不能改变的。这是孟子在本章强调的核心内容,也是孟子在经历燕王哙的让国失败后,对禅让的反思和思考。

PART 2

尧舜禅让是天意,也是民意

       孟子接着对尧舜禅让做了解释和说明。“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舜辅佐尧有二十八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自然积累了充足的政治资本,有了很高的政治威望。但是你能辅佐一个君王二十八年,这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尧长寿,活了这么久;尧贤明,赏识舜,这些都是天意,所以说“天也”。

       古人说的天有多重含义,这里的天是命运天,指我们无法控制的某种社会形势,或者是某种偶然的机遇、巧合等。当时有没有像舜一样有才能的人?当然会有。历史上有许多类似舜的人,但是他们没有舜的机遇,没有得到明主的赏识,没有机会施展才干,最后默默无闻,“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就是命,天命。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由于舜辅佐尧二十八年,民众非常了解他,也信任他。尧去世之后,舜为尧守完三年之丧,主动躲避尧的儿子,到了南河的南面。南河是黄河中的一段,因为在尧都蒲州的南面,故称南河。所以舜并不想和尧的儿子争天子之位,而是主动躲避。但是天下的诸侯,不去朝觐尧的儿子,而是来朝觐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打官司的人,不去找尧的儿子主持公道,而是来找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歌功颂德的,不去赞美尧的儿子,而是歌颂舜。这就是民心所归,民心所向。

      “故曰,天也。”注意孟子说“天也”,这里的“天”是什么意思?孟子为什么不说“人也”?这里明明是人心所归啊!我想这里的“天”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可理解为命运天,由于舜有辅佐尧二十八年的经历,使民众充分了解舜,相信舜,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不归附尧的儿子而归附舜,这可以说是天意。这与前一个“天也”含义就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孟子的天可理解为义理天,天有必然性的意思,“天也”是必然的趋势,是天命所归,而天命所归,也就是人心所归。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这里省略了主语“舜”,“之”是往的意思。舜于是来到中国,就是国都,登上了天子位。所以舜有天子之位,这是民众的拥护,是民众的选择,而不是尧个人的决定。如果尧根据个人的意志,随意地把天子之位就给了舜,这是不合法的。

PART 3

天意即民意

       在9.5,孟子对禅让这种政权传授形式,做了更深一层的理论分析。燕王哙让国为什么会失败?按照孟子的看法,燕王哙的让国仅仅是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你认为子之不错,就让国于他,却没有听取民众的意见,甚至不顾民众的反对。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当时反对子之继位的人是很多的,最后终于引起内乱。所以燕王哙对禅让的认识是模糊的,没有搞清楚天下为公与禅让的关系。他的错误是把燕国看成自家的,把权力看成是个人的,只要我欣赏、喜欢某个人,就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随便把国家转让给他,把权力传授给他,这是不对的。如果要禅让,首先要得到大夫的同意,得到民众的同意,确实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去禅让。所以不要认为孟子否认了禅让,这样讲,就把孟子讲低了,没有真正理解孟子。

       孟子接着说:“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而”是如果的意思,如果舜没有得到民众的拥护,不是在民众的拥护下登上天子之位,而是直接占据尧的宫殿,逼走尧的儿子,这就是篡位了,不是老天的赋予,也不是民众的赋予,是不合法的。

       最后孟子引《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老天用民众的眼睛来看,用民众的耳朵来听。“此之谓也”,讲的就是道理。讲的什么道理?就是天的意志与民众的意志是一致的,天表达的是民的意志。所以说,“天与之”是一种形式,实质是“民与之”,是民众对你的认可和权力的赋予。

      根据以上的分析,孟子关于尧舜禅让的讨论,可能发生在燕王哙让国失败之后,应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去理解。有些学者说,经过燕王哙事件后,孟子否定了禅让,这种说法不恰当。孟子并没有完全否定禅让,而是将天下为公与禅让的形式做了区分,对天下为公是肯定的,并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对于禅让则有所保留,认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实行禅让,这个条件孟子称为天。至于孟子所说天的内涵,我们放在下一章讨论。

本期小结——

       禅让的正确程序是:天子向上天推荐合适的人选,征求天的意见,如果天同意了,天子才能进行禅让。天无言,她的意愿是通过天下百姓表达出来的:如果百姓安定,民心归附,就表示天接受了这位候选人。禅让不是天子一人的一意孤行,而是对天意、民意的服从。天子只不过是天意和民意的执行者,而非主宰者。这就是孟子公天下的社会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