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堰风云,县溪风景

 颖之星语 2019-12-11

2012年开始,我国陆续公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宁波市先后有28个村庄荣登榜单,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的大堰村,就是其中之一。

大堰,原名大万竹,与小万竹相对应,小万竹就是现在大堰镇内的万竹片区,万竹,意指竹之多且繁茂。

南宋时的著名宁海诗人舒岳祥,人称阆风先生,其在《留耕堂记》中记载:“鄞之南邑有山曰连山,山之大坞名大万竹,则竹之阴森深密可知也。”

这里四面环山,中间平地,形似燕窠,时人将大万竹称为“大燕”。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奉化县令周因,带领村民在县溪修筑了一条用于灌溉和抗洪的石垒活动坝,称为大堰磡,于是人们将大燕之名改称为:大堰,沿用至今。

嘉靖《奉化县图志》记载,“连山大堰,县西南七十里,水出镇亭,灌溉甚溥。”

光绪《奉化县志》则记载:周因,字遁道,政和七年任县令,兴利除害,仁爱治于民,置大堰,导水至方胜碶。

由此可知,大堰磡虽然现在已废,但是在农耕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堰村民以王姓为主,其渊源颇深。

王氏,源始于东周时期,公元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周灵王姬泄心的长太子姬晋,主张以疏治水,与周灵王的以堵治洪策略发生严重分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赐王氏,始居伊洛。

王氏历代繁衍生息,分支从中原分迁至山西、山东等地,山东琅琊王氏,就是其中一脉。

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建康(南京),建立东晋政权。

山东琅琊人王正,西晋时官至尚书郎,其子王旷、王导、王敦,都支持司马睿的东晋政权,因此王氏一族随东晋政权南迁,王导官至丞相,人称司徒导,王旷历任丹杨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等职。

王旷之子王羲之,官至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因此王氏一族迁居绍兴会稽山下。

永和十一年,即公元355年,王羲之从郡城绍兴,迁居至剡县之金庭,即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金庭镇一带,隐迹山林,王氏后裔分迁至奉化境内。

唐朝晚期,王氏后裔王敬玘出任明州刺史,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唐末乱世,王敬玘晚年隐居柏坑一带。

王敬玘生于公元836年,卒于公元905年,被公认为奉化大堰、万竹等地的王氏始祖,至今1100多年,其后裔在北宋初年迁居大堰。

穿村而过的县溪,发源于大堰镇大公岙村后的第一尖,流经宦勘、三联、董李、柏坑等村落,溪流逐渐宽阔,水量更加丰沛,潺潺而下,流经常照,注入横山水库,再至奉化城区,称为县江。

奉化区2016年撤市设区,1988年撤县设市之前,直至唐代,长期为奉化县治,流经奉化城区的江河,因此而名县江,其上游因此而名县溪。

县江是奉化的母亲河,流至方桥与东江会合,再到江口与剡江会合后,称为奉化江,在三江口与姚江会合后称为甬江。

县溪上新建的镇廊亭桥,成了大堰村的一道新风景,廊桥大气恢弘,柱联众多,有联曰:柏水东流尚义坊门家乘载,印岩北峙镇亭闾井汉书留。

廊桥之上看大堰,四望皆入画。

溪畔三百多岁的枫杨树,虬枝伸展,尽显岁月沧桑,又生命力不屈,枝繁叶茂。

大堰村依山临水,桥通两岸,人文历史底蕴丰厚,2018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

大堰古宅大多分布在大溪路上,王钫和巴人故居遗迹,以及白阊门、毛家阊门,承述着这里的过往风云。

王钫,明代嘉靖二年,即公元1523年中进士,1558年官至兵部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曾率兵歼灭揭阳沿海一带的倭寇,后官至工部尚书。

王钫素有家乡情结,曾对嘉靖皇帝介绍家乡情况,“红米白饭岩骨水,绿茶嫩笋石斑鱼”。

王钫晚年退居家乡大堰,卒于公元1566年,生年不详,七十多岁。

王钫故居原有厅堂三进、中堂一进、门楼三间,遗憾的是一场大火烧毁了王钫故居,现存之门楼,亦是重新修复,院内四百多年前留下的石质地面,依稀可见当年的豪华与荣耀。

门楼上挂有“尚书第”和“旌表尚义之门”之匾额,匾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被破坏,现存之匾额是现按原样恢复,雕花的栋梁和镂空的装饰还保留着原来的面貌。

门楼顶上,两边各有四把尖刀状的突出尖,状如明代官帽中的纱翅。

门前有一对石狮,神态威猛,是典型的明代石刻艺术品,因此,这个阊门又叫狮子阊门。

王钫故居的中堂后面,左右各有两排老屋,左面是巴人故居,右面是王剑伟故居,王剑伟是香港甬港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

巴人故居分为上下两层,为纯木质结构,主体成红色,“巴人故居”四字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

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巴人故居,却承述着巴人跌荡起伏的一生。

巴人,原名王任叔,是王钫的后裔,生于1901年。

王任叔原本在家乡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与编辑工作,1926年7月去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机要科秘书、代科长等职,然而其思想却非常进步,并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因此常将机密材料传递给党组织。王任叔因此被当局数次拘捕入狱。

解放后,1950年8月,王任叔出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特命全权大使,也是我国驻印尼的首任大使。

1952年1月,王任叔卸任回国,任外交部党组成员、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

1954年4月,王任叔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1957年任社长兼党委书记。

王任叔的命运却突然在1959年发生了逆转,导致了他悲凉而凄惨的晚年。

大堰村内,还有清代时期的完整院落白阊门,是大堰村保存最完好、也是最精致的古宅。

建造者王四佐,号隧臣,清雍正年间任盐运使,好义乐施,

雍正五年,即1727年,王四佐捐资建本邑明伦堂,1730年,捐谷千余石以济族贫,后又捐田四十亩,建育婴堂。

白阊门由老堂前和新堂前两个院落组成,木雕非常精美,奔马、跪羊、飞鸟、鲤鱼、宝塔、花卉、人物等图案,活灵活现,细腻的刀工,令人敬佩。

白阊门内,人才辈出,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恩科举人”,宦游入川为官的王鳞飞,还有被称为闺阁诗人的女教育家王慕兰。

白阊门相邻的是毛家阊门,雕刻也非常精美,木雕上还嵌着斑驳的黄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人用黄泥封着这些精美的木雕,才避免了这些精美的木雕被人为破坏。

当今盛世华年,忆当年,恍若隔世,一切皆已化作烟云消散。

县溪穿大堰,依山临水,有历史、有故事,还有风景。

大堰村,以及沿线风景,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