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肝胆湿热:清肝利湿,肝阳上扰:镇肝息风
医尘不染 11月15日 肝为“将军之官”,主一身之筋,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胆为“正中之官”,主决断。若是肝胆出现病变,不仅影响肝胆本身所主功能的发挥,还是牵连其他脏腑。肝胆疾病该如何证治? 1、肝气郁结 症状:胸胁胀痛,胸闷易喜太息,多寐多梦,急躁易怒,头晕目眩,纳少腹胀,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或咽中梗塞如有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日久气滞血瘀,而胸胁刺痛,舌苔薄白或舌质紫暗,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如夹痰气郁结,宜理气化痰。 2、热极生风 病因;热邪炽盛,燔灼肝络,筋脉失养,热极生风。 症状:高热神昏,角弓反张,抽搐痉挛,或四肢拘急,躁扰不安,舌质红绛,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息风。 3、肝胆火盛 病因:郁怒伤肝,气郁化火,上扰清窍。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胸胁灼痛,或见吞酸,或有胸痞咽阻,狂躁便秘,苔黄舌红,脉象弦劲。 治法:上扰清窍者,宜清泄肝火;吞酸者,可清肝泄火;胸痞咽阻,狂躁便秘者,可清肝通下泻火。 4、肝胆湿热 病因:脾胃湿热影响及肝,肝胆湿热蕴结,可以上攻头目,也可下注膀胱。 症状:面红目赤,头痛头晕,耳鸣,胁痛烦渴,或有呕吐,下注膀胱则尿痛涩滞,或有尿血,苔黄质红,脉象弦滑。 治法:不论肝胆湿热上攻头目,或下注膀胱,皆可清肝利湿。 5、寒滞肝脉 病因:外寒客于足厥阴肝经,气血凝滞,阴寒内盛所致。 症状:少腹胀痛,牵引睾丸,偏坠胀大,或阴囊冷缩,舌苔淡白,脉象沉紧。 治法:暖肝散寒。 6、肝血不足 病因:久病耗伤肝血,或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引起。 症状:面色无华,头晕耳鸣,肢体麻木,爪甲不荣,筋脉拘急,舌淡少苔,脉象沉细。 治法:宜滋养肝血。 7、肝阴不足 病因:肝血不足进一步发展而来。 症状: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烦躁不寐,两胁隐痛,或身有躁热,汗出,舌红苔少,脉象细数。 治法:滋养肝阴。 8、阴虚风动 病因:热病伤阴,阴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以致肝风内动。 症状:潮热盗汗,头晕目眩,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或有手足抽搐,舌红少苔,脉象弦细。 治法:养阴息风。 9、肝阳上扰 病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上扰头目。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口燥咽干,肢体麻木,心悸少寐。如肝阳化风,可见头痛如掣,肢体震颤,手足蠕动,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少苔,脉象弦细而数。 治法:宜养阴平肝,肝阳化风,可以镇肝息风。 10、胆虚寒证 病因:情志郁结,气郁生痰,痰气上逆,或大惊以后,导致胆虚而寒,或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胆虚而怯。 症状:可见呕吐多唾,胸闷胁痛,口黏不渴,头晕目眩,胆怯易惊,虚烦不寐,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如气郁化火,痰热互结,则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 治法:温养胆气,如痰热内扰,宜清化痰热。 11、心胆气虚 病因:体质柔弱,心胆素虚,或暴受惊骇,渐致胆怯心虚。 症状:遇事易惊,夜寐不安,虚烦不眠,或胆虚恐畏,不能独卧,睡眠梦多,舌光无苔,舌质红赤,脉象弦细。 治法:养肝安神,养心安神,镇惊安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