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音速飞机在建造中,曾遇两大难题,被钱学森用三年时间攻破

 历史解密坊 2019-12-11

钱学森是新中国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国的航天、航空、以及导弹事业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期间,钱学森曾在制造超音速飞机的问题上,遇到了两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他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便将该难题一一攻破。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亟须一批重要的科研人才,扛起祖国科学技术腾飞的大旗。作为钱家的独子,钱学森被父母亲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他的教育问题也因此受到了重视。

由于钱均夫在当时的教育部工作,钱学森小学毕业之后,就被父亲送到了国内重点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就读。至1930年时,钱学森顺利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机械专业。在此之后,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修航天工程专业。

钱学森天资聪颖且学习用功,在学习专业课时总是能举一反三,这一点被当时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看中,不但主动要收他为学生,而且为其打开了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深造的大门。从此之后,钱学森便成为了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兼助手,一起探索空气动力学中更多的秘密。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钱学森的专业是航天机械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如何造飞机”,而在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博士时,钱学森的专业方向却是空气动力学,即“令飞机飞起来”。两个专业看似都与航天有关,其实二者之间的差异很大,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是两个全新的学科。

不过对于钱学森聪明的大脑而言,这似乎并不要紧,在他看来,这就是一次全面学习航天科学的好机会。

钱学森在研究空气动力学时,正是全世界航空技术面临大改革的关键时刻。最初的时候,飞机的种类都是以螺旋桨旋转为动力,而这种飞机的飞行速度很慢,与科学家们预期的飞行速度接近或者超过声速相去甚远,故此变革和超越也就成为了必然。

当时的航空科技界,一直有喷气式发动机的设想,但即使所有科学家都在努力尝试突破该项技术的瓶颈,却都因为种种原因而停滞不前。作为世界级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与助手钱学森也致力于该项研究中。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冯·卡门与钱学森发现了该领域内有两个重要的难题,即“热障”与“流体力学”。

热障就是飞机在超音速飞行中,由于飞行阻力极大,飞机本身会与空气发生激烈的摩擦,导致机身金属外壳会产生大量的热继而熔化。

流体力学就是飞机在超音速飞行时,机身周围的空气,会对飞机的整体有不同程度的压力作用,而能否解决这种压力对飞机不好的作用,也决定了飞机飞行时是否能处于最稳定的状态。

为了能够解决以上两个世界性的难题,钱学森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当冯·卡门将研究计算的任务交给钱学森时,钱学森并没有草率行事,而是将两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当冯·卡门教授建议他可以利用迭代的方式转换数据时,钱学森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反而开始阅读前人留下来关于动气动力学的资料。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钱学森居然将世界上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全部学习了一遍,其中包括英文、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资料。

读罢之后,钱学森豁然开朗,他一边研究项目,一边总结前人的成果规律,最终写成了一篇800多页的《非线性弹性力学》论文。不仅如此,在冯·卡门的指导之下,钱学森又用了三年的时间,令一篇名为《高速气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的论文横空出世。两篇论文分别对两个航空界两大难题进行了破解,并给出了详实的解决方案,令全世界都为之一惊。为此,钱学森还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的双博士学位。

钱学森的博士论文,以极其丰富的论点、论据、论证,让喷气式发动机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同时也奠定了空气动力学快速发展的基础,更让自己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世界级空气动力学专家。作为钱学森的导师兼亲密伙伴,冯·卡门教授兴奋地说:“钱学森的天资,是我一生中难以遇到的,他想象力极为丰富,并且逻辑思维能力极强。在若干项相当困难的题目上,他都能帮我理清观念,并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这确实难能可贵”。

纵观钱学森的一生,他不仅勤奋好学,辛勤努力,他以报国为己任,以杨威海外为目标,他在冯·卡门的门下,钱学森的角色一直在转变,先是成为学生,再成为助手,最后成为合作者,那些令人瞩目的成绩,都是钱学森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正所谓玉汝于成,功不唐捐,钱学森先生真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追赶的目标,以及励志的典范。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