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孩子的第一位教育者是“父母”,而孩子的第一个学习场景就是发生在“家庭”之中。 曾经看过人民日报发布的一篇文章《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其中提出了家长五层次论,让我不禁思考: “究竟,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父母呢?” 第一层次 舍得为孩子花钱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越来越多的父母都舍得给孩子花钱了。 于是不惜重金给孩子报天价的补习班,并且让孩子按照自己所规划的去上兴趣班。 甚至对孩子有求必应,可是孩子却毫无感恩之心。 对于孩子来说,仅仅舍得给孩子花钱这个方面,是孩子最低层次的需求,也是父母最低层次的表现。 父母对孩子只有物质上的溺爱,本质上也是父母对教育的一种逃避。 父母在孩子成长初期的缺席,就算有再多的培训班都弥补不了孩子内心的缺失。 唯有真正的有效陪伴,才是给孩子最值钱的礼物。 第二层次 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有时候大人们总觉得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给予良好的物质生活就够了。 其实,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穷爸爸、富爸爸》一书里有一句话:“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对于孩子而言,精美的衣裳和昂贵的玩具都比不上爸爸妈妈的陪伴。 《奇葩说》曾经有一个辩论题目讨论的是: “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不超过12小时就取消爸爸称呼,你同意吗?” 同时,节目组也对一些孩子进行了采访。 孩子们,纷纷给出了一致的答案:“不同意。” 因为孩子们心里明白,父母工作很忙碌,所以才没空陪伴自己,就努力让自己变得懂事起来。 但是啊,我们能因为自己“忙碌”,因为孩子的“懂事”,就选择忽略孩子内心真正渴求的“爸爸妈妈的陪伴”吗? 千万不要等孩子长大后,与我们出现了分歧,甚至无法交流的时候,才恍然醒悟自己错过了孩子多少成长的重要瞬间。 就像颜如晶所说的:“连续剧你不看可以补,但是孩子的人生是无法补回来的。” 时间挤挤总是有的,钱是赚不完的,工作也是做不完的,唯独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而陪伴孩子,12小时并不是标准答案,只有我们真正付出了心力,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因为,父母的称号不是应得的,而是用心赢得的。 第三层次 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什么是教育的目标呢? 我相信有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忽略了这个重要的问题。 还记得2016年河南省语文高考作文的一幅漫画吗? 第一次考试:左边的男孩得了100分,被亲了一口,孩子笑容满面;右边的男孩考了55分,被打了一巴掌,哭丧着脸; 第二次考试:左边的男孩只考了98分,就挨了一巴掌;右边的男孩考了61分,就被亲了一口。 父母经常把成绩作为衡量小孩的唯一标准: 成绩进步了的就是“好孩子”,成绩退步了的就是“坏孩子”。 而实际上,分数只是检查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并不能衡量孩子的全部能力,也不能检测出孩子的品性如何。 为人父母,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欣赏孩子,并且期待孩子的“德智体美劳”齐驱并驾。 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教育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应该努力的目标。 第四层次 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自己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 “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如果复印件出了 问题,那么我们一定要回溯到原件去找问题。” 你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好坏,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孩子成长初期的三观塑造。 作者贾容韬在《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一书中记录了自己和儿子的成长故事: 儿子是一个深度的网瘾少年,学习成绩倒数第一,多次在学校参与打架斗殴,甚至被学校劝退两次。 身为父亲的贾容韬自然也是焦急不已,于是对儿子又打又骂,甚至去学校闹。 可儿子依然是我行我素,还故意在网吧过夜,完全不理睬父亲苦口婆心的教育。 贾容韬本是一个企业家,看到孩子变成这样,便义无反顾地关掉企业,全心全意陪孩子读书。 他开始恶补各种教育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和自己的言行对应出来,分析是自己哪里没有做好榜样作用; 真诚地和孩子沟通、道歉,再有正确的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孩子。 最后,孩子也慢慢戒掉了网瘾,成绩开始提升了,甚至考上了重点大学。 正如贾容韬所言: “由于自己的教育观念落后,所以要改变; 由于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影响孩子,所以要改变; 由于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孩子成长之需要,所以要改变。” 教育孩子,从改变自我开始。 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 第五层次 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所有物。 于是,我们常常对孩子说: 你看看别人家的小孩; 你可以做得更完美;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啊…… 我想如今的父母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不懂得如何爱孩子,错误的方法终将把亲子之间爱的缝隙越拉越大。 关于如何评价自己的女儿多多年纪轻轻染头发、打耳洞,黄磊是这样回复的: “我从未把她当成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 我想,给孩子最好的爱,莫过于: “父母全力支持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分离为目的。 我们可以陪着孩子长大,但是却无法陪着孩子变老。 我们可以养育孩子的身体,但是不能剥夺孩子的灵魂。 真正睿智的父母,从来不做孩子人生的掌控者,而是默默成为孩子背后的守护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