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孩子后,孩子的教育就是家长重中之重的事情,因为孩子的人生轨迹和家长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既然为人父母了,就不仅仅是多了一个爸爸和妈妈的称呼,更多的是身上的担子和责任。 ![]() 溺爱是一种毁灭性的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它会压制和破坏孩子的成长。明知道溺爱不好,为什么那么多的老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爱行为呢?溺爱从现象上看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老人爱自己。溺爱孩子的老人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 ![]() 不理性的攀比和物质补偿。老人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奶粉要买最好的、早教中心要去最高档的、衣服要穿世界名牌……,是很多老人在为孩子花各种名目的钱时给自己的自我安慰。“当他们是孩子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受到理性教育模式的熏陶,或者说很多人没有找到良好教育和好父母的答案。成为家长后,他们自身承受着沉重的职业压力,孩子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用什么来调节压力?在找到良好途径之前,可能就是一些不理性的攀比和物质补偿。”对孩子拼命的好、失去理性的好,其实是在内心对自己好的一种表现,不是因为如何爱孩子,而是在补偿对自己的爱。溺爱的表现为: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大、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溺爱会造成的以下几的负面影响: ![]() 阻止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当老人溺爱孩子的时候,他们会很容易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心理、精神和心灵成长的需要。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远都不要长大,一辈子都做他们小孩,否则就会感觉到失落,好像丢掉了存在价值。 ![]() 为长辈而活。无论老人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活着,他们只是活出自己的父母。在中国溺爱一般都伴随着一个高要求:好成绩,爱是交换性的,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报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孩子成功了,但是有一天这个孩子长大了,会突然觉得没有为自己活过,他们一生中都无法独立生活。 ![]() 摧毁孩子的感受。溺爱的父母对孩子的真实感受常视而不见,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感受。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老人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 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 。溺爱培养出来的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别人,也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是丧失了自我。但相反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想肆意而为。所以溺爱中,老人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僵化的复制品。老人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在溺爱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老人却要惟命是从。是一种颠倒的爱,是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爱。 ![]() 极易成为问题学生。因为被溺爱的孩子习惯了别人替他解决问题,但学习是一个人的事情,别人怎么努力都不能替他掌握知识。不仅如此,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老师和同学都不再关注他,为了重新成为大家的关注中心,他们有可能会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恶劣行为,譬如在课堂上骚扰其他同学,给同学老师起绰号,故意找老师麻烦……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赢取别人的关注。凡事占上风,太想成为关注点,这是很多问题孩子制造麻烦的原因。他们多数人难以通过取得好成绩而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就只好去制造麻烦。 ![]() 父母在培育敌人。溺爱发展到最后,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譬如,在吃鱼和鸡的时候,老人会把骨头先剔掉,孩子小时候如此,上学后仍然如此。会说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孩子的时间,防止他上学迟到。而孩子会因为习惯成自然,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并且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实际上他们难逃三个常见的恶果: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任性。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得到满足,“我要,我现在就要”,成了他们的习惯,这也是导致他们容易沉溺于电子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他们的愿望才能立即得到满足。 ![]() 社会价值感的缺失。老人基本上是已经退休了的回归家庭的老人,有工作的时候有自己的生活圈、工作有成就感的,他做的事情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及肯定,满足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情感需要。可是退休后的老人除了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没有其他事可做,子女们也会认为这是老人应该做的,没有给予老人应有的情感的回应,而老人内心也是焦虑的空虚的。这时候的孩子就成了老人唯一的情感寄托,老人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就会喜欢老人依赖老人,孩子说一句最喜欢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了能让老人高兴半天,能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还是被人需要的,就会更加溺爱孩子。
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老人年轻时严格教育子女,结果子女长大后依然废,不仅废,还不亲,父母子女之间缺少那种电视上家庭的其乐融融的感觉。所以老人潜意识会觉得严格教育有问题,反正都废,亲一点总比不亲好。这不仅仅反应在隔代上,还反应在年龄差大的兄弟姐妹上,父母严格要求长子女,却宽松对待多年后出生的幼子女。年轻父母会以为严格要求孩子,设立禁令,就能收获品学兼优的孩子。事实上老人当年也是这样的,只不过老人当年奉行棍棒教育不学就打,不听话就打,现在年轻父母奉行说理和禁令教育,但本质上一模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