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蒙古有两次军事行动打到了北京城下,第一次是“土木堡之变”后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土木堡之变后的得胜之师围攻北京城,在于谦等人主持下保卫京师,打退也先进攻。也先欲用英宗为人质,进行勒索、逼降,但未能得逞,只好撤退。 第二次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发动战争,该年为庚戌年,故名“庚戌之变”。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六月,俺答率军犯大同、宣府,大同总兵仇鸾惶惧无策,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入古北口,杀掠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陆,京师震恐。嘉靖皇帝紧急调兵守城 ,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 。明援军虽5万余人,但皆怯战,又缺少粮秣。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 ,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此前,俺答已引兵夺白羊口(在今北京延庆西南),以西走塞外,而留余众于京城外,以为疑兵。但白羊守将扼险防御,俺答不得出,乃复东向南,仍由古北口出塞。九月初,蒙古兵全部撤退。 我认为俺答汗不是不想攻入北京城,恢复元朝时的荣光,而是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不允许或者说是时机还不成熟,主要有几点: 首先,俺答汗所在的土默特部实力有限,至元朝统治者退出中原,逃回漠北,蒙古各部的实力削弱很多,加之明朝开国之初的北伐,蒙古各部实力大大降低。虽得到上百年的休养实力有所提升,但明朝一直实行有限的贸易政策,蒙古各族各种生活,生产物质匮乏,尤其是铁器方面,这就导致了战争武器的不足。 其次,俺答汗所在部落与瓦剌部不和,多次发生冲突,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想要入主北京城,甚至统一天下,肯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后方,蒙古各部中他们两个部落还没分出个高低,也就是没有统一蒙古草原,想入住中原很难,即使入主中原也是昙花一现。 最后,一次灭国战争,必须充分动员或者说是有这种欲望,俺答汗当时只是想着好些好处,压根就没想灭掉明朝,这是主观能动性不足。 当然从明朝的角度来看,明朝当时的生产力和军队都很强,勤王之师很快就赶到,这也是俺答汗抢掠一番就走的原因,因为就怕“偷鸡不成蚀把米”。 以上是我的一点拙见,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