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藏古玉工艺细节-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出土榖纹玉龙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2-11

河北考古所库藏战国榖文玉龙,中山国遗址2001年河北平山M1中型贵族墓出土,国家二级文物。

古玉工艺细节的研究与鉴定一直是国内研究的一个课题,国内外都有出版很多关于各个时期的关于工艺细节和细节放大图片的资料,比如杨建芳老师的《山东刘台子玉器研究》,刘云辉老师的《陕西出土东周玉器》《陕西出汉代玉器》等一系列书籍,这些书本可以推荐刚踏入古玉收藏的朋友借鉴性的去研究一下,为什么是借鉴性,因为书中很多观点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议,图书都是按照国家出土古玉信息为参照,作为研究和讨论的学术型意见,书本图文并茂,对收藏来说有借鉴学习作用。

其实对于初学者没有古玉学习基础的话,钟馗君也不主力推荐一上来就研究工艺微痕迹图片,如果没有从古玉的玉料、工艺、造型、纹饰、沁色等多方面要素去鉴定一件上千年的古玉的话,光凭单方面工艺去看一件东西,这样大概率很容易在收藏中打眼吃药,蒙受经济损失。

那为什么还要发这些工艺细节,因为钟馗君在这几年来回上手出土玉器,对比民间收藏玉器研究过程中,个人认为高仿古玉,也不能百分之百模仿原来古人的手工痕迹,所以也更不能从料、工、型、纹、沁等综合全方位模仿,如果可以模仿我相信古玉圈子终日不得见天日,充其量是在仿治过程中为了达到以假乱真为目的,花大精力按照他对古玉工艺的理解,模仿古人治玉方法仿治古玉,非常到位而已,稍不留神容易让大家打眼,但各位藏友有没有发现一旦拿回家中研究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破绽,假的永远真不了,所以我们对古玉学习要持严谨态度,初学者收藏以大开门为主,所以为更好的鉴定真古玉,还得从上述多方面研究,只有深入的研究古人在每个时期不同的治玉工具导致不同治玉痕迹,并且了解现代高仿信息,制假者不惜一切也在学习馆藏品,在库房上手的不止只有收藏者,也许还潜伏着制假高手。。。。。。所以学习研究古玉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古玉面前我们永远是被动者,学习者,只有不断的补充真古玉与伪古玉的两者最新信息,我们才能做到钱永远在自己口袋里。以上观点为小编个人心得,不构成鉴定和购买古玉的因素,也欢迎玉友留言讨论,批评指正。

上述微痕迹除了工艺细节,还可观察到皮壳包浆、后期打磨抛光等系列信息,希望这些皮壳与工艺细节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钟馗君执笔于天府之国四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