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章——55王禹《点绛唇》

 乐水无涯 2019-12-11

​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王禹《点绛唇》)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王禹偁(公元954~1001年)北宋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做官期间,他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被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王禹偁出身清寒,家庭世代务农。从小发愤求学,五岁便能够写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得中进士后,最初担任成武县主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他被召见入京,担任右拾遗、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后来历任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为人刚直,敢直言进谏,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曾三次被贬职:于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一贬商州,于至道元年,二贬滁州,于咸平元年(公元998年),三贬黄州。故有“王黄州”之称。

        王禹偁在这个世间只匆匆生活了48年就离开了,但是他所留下的故事却并不少。据《邵氏闻见录》记载:王元之,济州人,年七八岁,已能文。毕文简为郡从事,闻其家以磨面为生,因令作磨诗,元之不思,即对曰:“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王禹偁七八岁的时候,就能写诗文了。有一次,济州从事毕文简听说这么小的王禹偁就会作诗,就想考考他,便说:“听人讲,你天资聪颖,不知真假,既然你家是以磨面为生,那就以磨面为题作首诗吧!”小元之不假思索,就随口吟出:“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文简十分惊诧,就把他留于子弟间讲学。一日太守席上出诗句:“鹦鹉能言争似凤。”坐客皆未有对,文简写之屏间,元之书其下:“蜘蛛虽巧不如蚕。”文简叹息曰:“经纶之才也。”遂加以衣冠,呼为小友。从此,王元之又得到太守的赏识,更加发愤读书,学业大进。《能改斋漫录》记载:王元之被贬齐安郡,那里民物荒凉,一般也没什么事情,更没什么好玩好看的可供消遣。营妓有不佳者,他作诗说,“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也喜欢”满腹调侃之意。

        王禹偁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中了进士,起初做成武县主簿,次年即以大理评事的官衔做苏州长洲县的知县,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入朝做右拾遗,五年内从地方进入中央,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他让宋太宗赞赏为“真才子”。也正是在这一段任职京官的期间,但只在三年之后,他就因为徐铉辩诬被贬到外地,做商州团练副使。在长洲县任知县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词: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物景色,并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同样的遭遇发生在四年后,至道元年(公元995年),王禹偁复入朝,拜翰林学士,不久便“坐谤讪罢”,外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就是欧阳修做《醉翁亭记》的地方),未几改扬州。宋真宗即位将他重新召回朝廷,修撰《太宗实录》,他却由于秉笔直书,犯了忌讳,再度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岗),这是他第三次被贬,也是最后一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