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仅地大物博,而且历史源远流长,每个地区的历史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地域文化,所以在如今的各省博物馆里藏有的镇馆之宝各不相同。例如天津博物馆有《雪景寒林图》,河北省博物馆“金缕玉衣”,山西博物馆的晋侯鸟尊,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等等,但是棺材作为镇馆之宝的也就只有云南省博物馆了。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确实是一口棺材,而且是一口来历不凡的棺材,叫大波那铜棺。 说起来总是有些巧合的地方,很多文物的发现,经常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文物专家,反倒是农民,而云南的这口大波那铜棺同样如此。1964年某一天,云南祥云县的村民李万银同往日一样,上山劳作,他突然发现有一片地不停的往外冒水。因为当时正值初冬季节,水量不可能那么丰富,怎么会出现地下渗水的情况。好奇的李万银用着自己的锄头轻轻刨开发现了一块黑木,他将这块黑木带回去做成筷子使用。之后,李万银约着自己的好兄弟赵尔德一起再去挖黑木,准备做成家具来卖。 他们二人再次来到渗水的地方,木匠出身的赵尔德发现这哪里是什么黑木,分明就是价值连城的乌木,二人断定这下面肯定埋了很多贵重的东西,于是他们又召集了三个村民一同挖掘乌木。随着挖掘的深入,几个人越来越觉得事情有点不对劲,他们越挖越觉得像是在挖一座房子,直到他们挖到人骨以后,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墓地,而当他们再往下挖掘以后,暴露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口青铜棺材,这个棺材的外观就像一座房子。 这几个人挖到棺材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村里,村里立刻组织将铜棺保护起来。很快省里派来了文物专家进行勘探,初步断定这口青铜棺是距今两千多年的文物。应该是当时的古白子国的文物,因为铜棺的发现地正好是当时的国都大波那,因而专家将这口棺材命名为大波那木椁铜棺。 随着考古调查的愈发详细,铜棺的文物价值更加凸显。整口棺材重达2571千克,长2米,宽0.62米,高度为0.82米。其外形也尤为特殊,是一个仿人字形的两面坡顶的干栏式房屋。棺材的内外壁都有丰富的图案,外表两侧铸满云雷蛇纹,棺盖之上是鸟兽纹,带有浓厚的地方宗教色彩。整个棺材的铸造工艺基本都是采取浇铸法,这在当时已经是最高的工艺水平,而且还是这么大规模的青铜棺。 大波那铜棺的发现是现如今云南地区青铜文化里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对云南地区研究当地早期青铜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铜棺。随着铜棺出土的还有多达108件铜器展现在世人眼前,在国内外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这口大波那铜棺目前也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当年白子国的经济情况,而且也是当地先民智慧的体现,它的价值不仅是技术的表现,更是融合了艺术的内容,全面的展现当地的历史韵味,不愧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云南祥云特大发现,山上一农田不停冒水,村民挖出一件稀世珍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