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又称为膏滋,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糖或蜂蜜等制成的半流体状膏剂,主要用于内服。 膏方是上海中医药行业的一张闪亮名片。民间服食膏方已成习俗,海派膏方文化也形成了全国性的影响力。 江南特色,厚积薄发 《内经》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提出“秋冬养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些理论对膏方的产生有着启发性意义。 在江南及和江南连成一片的新安地区,肾命学派有很大的影响力,朱丹溪、薛己、赵献可、李中梓、张介宾等肾命学派的代表人物发挥演绎了冬令进补思想,在“以形补形”思维的影响下,又提出了“血肉有情之品”的概念。叶天士指出:“草木药饵,总属无情,不能治精血之惫……”膏方所喜用的阿胶、龟板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历代医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膏方文化财富,其中,有名的膏方就有数十种之多,如两仪膏、二冬膏、集灵膏、培实空窍膏、玉灵膏、通声膏为江南人所发明。 上海名医秦伯未于民国时期(1928年)撰著的《膏方大全》与《谦斋膏方案》是最早的膏方专著,为中医膏方奠定了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规范。此外,上海名医丁甘仁、祝味菊、陈存仁、蔡香荪、严苍山、程门雪、陈道隆、黄文东等名家对膏方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 历史悠久,薪火相传 在上海开埠以前,上海的中医师就有开膏方的传统,上海南汇人沈鲁珍(1658~1738年)的《沈氏医案》中就记载有数个膏方医案。 清中期,中医世家张玉书喜好给病人开膏方并留存膏方处方原件,有上百份之多,已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其后人张骧云留存的膏方手稿也被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收藏。 张氏中医绵延三百多年,枝繁叶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朱抗美教授师从张氏第十二代传人张伯讷及七代中医世家刘树农教授,在海派膏方的发掘、整理、推广及应用诸多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补治兼顾,做工精良 海派膏方既可滋补强身,又能祛邪治病,是补治兼顾的典范。总体而言,海派膏方在遣方用药时比较温和,即较少使用攻伐之猛药,如大黄、芒硝等,而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性情温和的补虚之品则很常见,如人参、熟地、龟板、阿胶等。 当然,海派膏方的组方并不拘泥于补益一种形式,辨证分型治疗的原则仍然适用。另外,海派膏方还创造性地提出“开路方”思想,即如果病人本身消化不良,或体内有痰、湿、瘀等淫邪,那么就可以在服食膏方之前,用一些化湿健脾的药物,使脾胃健运,改善消化功能,防止进补过程中“闭门留寇”,也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行试探性调补,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 膏方的制作一般可以分为七个步骤,包括配方、浸泡、煎煮、过滤、浓缩、收膏、存放等。每一步都有讲究,源头上要把好药材关,使用道地精品药材,而收尾环节出现滴水成珠、挂旗才算大功告成。 医药融合,文理皆通 海派膏方文化是中医文化、中药文化、医工文化的复合体,需要医师、药师和药工充分协同配合,这样的膏方色泽亮丽,口感舒适,针对性强,疗效好,而且不易变质,利于久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对膏方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海派膏方对医生的文化水平和中医理论水准要求颇高。中医师开一料膏方,需要有详细的脉案,理法方药环环紧扣,书法也要工整雅致,对中医师是一场考验。不少膏方处方被病人精心收藏,就因为膏方处方凝结了中医师很多的心血与智慧。 海派膏方病案兼具文学性、艺术性,是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结晶,最能体现中医师的综合素养。随着海派膏方文化的影响力扩大,相关的衍生文化产物层出不穷,包装越来越精美,膏方节、开炉仪式等活动也越来越普及。 本文选自《健康报》 2019年10月9日第5版
|
|
来自: 金坛区 > 《香囊散丸膏方水擦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