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七侠荡寇志 2019-12-11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半年前的戛纳电影节上,刁亦男的新作《南方车站的聚会》是唯一入选主竞赛的华语电影,虽然最终没拿到头彩,但获得一致好评,连昆汀都点了赞,现在国内如期上映,必须第一时间看它。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有同学说海报上的胡歌像阿部宽或张鲁一,奶奶的不说还好,说了我也有点脸盲了....

刁亦男是个挺低调的创作者,西安人,早年编剧出身,《将爱情进行到底》《爱情麻辣烫》《洗澡》他都有参与。

这些作品都比较主流,没想到自己当导演后一头扎进了寂寞烟花冷,从《夜车》到《白日焰火》都泛着刺骨凉气,《南方车站的聚会》是他的第四部导演作品。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对了,他在贾科长的《江湖儿女》里还串了个角色,大家有印象吧。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2014年拿到柏林金熊的《白日焰火》就很有黑色电影的感觉,唯一不太合标准的是摄影,布光戏剧感不浓,这次《南方车站的聚会》把这块儿补齐了,导出了一部华语电影史上少见的黑色犯罪片。

先简单解释一下啥叫黑色电影。

这是俩法国影评人搞出来的词汇:Film noir,严格来说不能算电影类型,更多是指特定风格,上世纪40-50年代是黑色电影的高峰期,最突出的画面特点是“暗调高反差布光”,钟爱表现阴影,比如下面这种: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马耳他之鹰》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第三人》

此种风格是来自德国表现主义,具体是啥我也不是很懂,反正就是很有表现力就对了,早期的黑色电影大多是黑白片,但后来就不限于了,比如波兰斯基的《唐人街》。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除了画面,黑色电影的另一特征是人设构成。

故事里总得有个女人,她一定得是长得很美,或心如蛇蝎或亦正亦邪,代表一种邪媚的力量,比如《双重赔偿》里的芭芭拉·斯坦威克。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而男主角呢,往往游走在道德的边缘,他们不是极恶之人,却因为欲望与野心,一步步走进某个大坑里,挣扎于内心的阴暗与光明,经常的结局是通过死亡获得救赎。

《南方车站的聚会》相当契合黑色电影的公式。

前几天发了张概念海报,有同学问为啥摩托车尾灯那么亮呢?因为需要高反差啊!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我下面会有些剧透哈,介意的同学先看电影,这片子故事谈不上多精彩,娱乐性也没那么强,但声画控制的很棒,是值得拿出“欣赏”态度的。

时代背景是2009年,武汉市民周泽农(胡歌)是某摩托车盗窃团伙的小头目,这个团伙呢,也谈不上组织多么严密,类似于分封制,有个大家都认的共主老大,把市区分成小块儿,指派给不同的小团伙,大家界限清晰各自偷好。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周泽农最近刚刚出狱,到某宾馆地下室开会,一个叫猫耳的头目找茬,想分周泽农的地盘,于是双方掐了起来,某黄毛小弟一冲动就拔枪将猫耳打伤。

此桥段里周泽农露了身手,非常能打,旁边的人就是街头械斗水准,他则招式清晰有力,这是导演的选择,让主角沾上传奇色彩,风格化更浓。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打归打,但毕竟在一个锅里吃饭,老大出来打圆场,说要不你们两派来个偷摩托车大赛,指定时间地点,谁偷的多,地盘就归谁,充分体现费厄泼赖精神。

这场戏的调度很精彩,充满潮湿野蛮的味道。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但猫耳使了个诈,在路中间放了辆叉车,路太暗,黄毛没看见叉车齿儿,高速撞了上去,这里吓一跳,黄毛的头直接被切掉,这个镜头是华语电影里难得一见的硬暴力。(图太血腥不截了)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周泽农也被猫耳打了一枪,周拿着枪起来反击,没想到却误杀了一名警察,只能跑路。

杀了警察,周泽农这条烂命被标上了价格,谁能提供抓捕有效线索,就能拿到30万人民币的悬赏金。周泽农有老婆孩子(万茜饰),但多年没回家,他想反正是个死,不如让老婆举报自己,按他的话说就是“把钱留在屋里”。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但相关人员受到监视,他就求助同乡华哥,华哥也怕,于是让手下的爱爱去郊区某车站见周泽农,这就是片名的由来。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下面桂纶镁扮演的爱爱出场了,她的人设位置是“蛇蝎美人”。爱爱是个“陪泳女”,在一个叫“野鹅塘”的区域上班,差不多就相当于半个妓女,客人可以在陪泳的时候搞点不可描述的事,按照钱数多少提供深度不同的服务。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其实刚才说的这些,都是爱爱与周泽农在车站见面时通过闪回交代的,由于妻子被警方控制,同乡也不可靠,所以周泽农打算让爱爱举报自己,然后给她分成。

这里导演用了一个隐蔽且鸡贼的细节,爱爱贴在周泽农耳边说了几句话,与此同时火车轰隆轰隆的经过,观众完全听不到她说的是什么,导演等于用这种方式消了音,后来的叙事动力,就变成了:这个举报计划会怎么施行?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爱爱是陪泳女,在车站举报说不太通,于是他们就来到野鹅塘,周泽农在湖上小船里消费了一把爱爱(漱口那个细节好内涵),两人完事儿后去开房,这样就顺理成章了。

但到了最后一步,爱爱给了周泽农一把房间钥匙,进门却掉进了猫耳的圈套,爱爱也消失不见,这里我就有点懵了,难道是爱爱弄了个骗中骗把周泽农给耍了?

但这样做她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最多华哥能给点奖金,如果真是出了意想不到的岔子,那先前耳语的设计就有点故弄玄虚之感了。

要不就是爱爱早就想下这么一盘大棋,但她怎么能算到周泽农一定会把猫耳团灭呢?

此处导演没有讲的特别明白,相信不少观众会看糊涂。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南方车站的聚会》故事倒谈不上多精彩,但有几场戏以及声画的呈现,非常有感染力,我简要说说。

大部分都是夜景,却也都不暗,有时还大面积的用品红色,有点暧昧有点超现实。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这样做可能还是为了衬胡歌那张过于帅的脸,让他溶于又悬浮于场景。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廖凡扮演的警官带人在野鹅塘搜查,他身边竟然全是动物,豺狼虎豹,甚至连火烈鸟都来了,虽然有点刻意,但我喜欢这点子。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打斗或者说缠斗戏调度的很沉着,节奏压的是锣鼓点儿,像站在戏台上拿着枪走位,没有蹩脚的非得学科恩兄弟、昆汀什么的,很有原创性。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肯定是雨伞杀人,捅了个对穿,然后伞面儿打开,想象力满分,虽然我有点怀疑现实中捅不进去。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我特别要说说最后两场戏,一内一外。

面馆内场,点了两碗面,周泽农饿坏了低头狂吃,爱爱没怎么动,然后起身去结账。

周泽农吃完,就又把爱爱剩下的拿来继续吃,这时他明显已经吃饱了,但还是大口的往嘴里塞,此时警察已包围屋子,周泽农知道是爱爱报的警,几分钟后必死,他要当个饱死鬼。

整场戏没有台词,但极为饱满,就算昆汀来导,也就不过如此吧。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但为了让举报显得很真实,他还是起身反抗,要打光最后一颗子弹。

来到外景,周泽农边打边退到湖边,最终寡不敌众,背中三弹当场毙命,这里有个极微小的细节,他死的时候向湖心的方向使劲挣了一下,我还纳闷他为什么会做这个动作。

后来想明白了,他怀念与爱爱在一起的湖心夜晚,虽然很短,也谈不上多美好,却是周泽农这个亡命之徒此生最后一个值得铭记的瞬间。

先前对这个人物的疑惑,一下子就解开了。他与爱爱在那叶小船上,两个孤独绝望的灵魂被暂时封锁在浓雾里,是属于他们的乌托邦。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两个人在故事里一句情话甚至暧昧都没有,但导演用物件做了暗示,比如爱爱拿走周泽农的打火机,两人身上都有“鸽子”图案。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最后再说说两位主演。

桂纶镁和胡歌,他们演的非常好,对手戏来电,特别是胡歌,让我看到从未见过的一面。

但从形象来说,他们不太适合这种城乡结合部环境。

桂纶镁是半个妓女,要说真实感,她身边的姐妹反而更像,人的面孔是会被社会关系扭曲异化的,桂纶镁像野草丛中的白莲花,出挑的超越其身份。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胡歌的问题还是过于帅了,脸上的棱角立体的能捅死人,就凭这气质,干点啥也比偷车挣钱多。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但刁亦男选他们俩,肯定有自己的考虑。

我猜可能是想营造一种“间离效果”,几年前有一部鲍勃·迪伦的传记片叫《我不在这儿》,里面就找了几个明星饰演不同时期的迪伦,甚至还有布兰切特的反串,组成一部独特的“精神传记片”。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南方车站的聚会》用意也许类似,我就不要形态完全融入情景的,周泽农与爱爱,是两个品红色的幻影,刁导压根也没想拍部纯写实的电影。

我看到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暴力美学

总的来说我很喜欢《南方车站的聚会》,比我预期的要好,不过我不会说吹爆它之类的话,本片趣味导向有些重,如果你喜欢黑色电影、或者偏文艺的表达方式大概率会喜欢。

你要是看惯了爽片,也不愿去挖里面那些讲究,可能会看的没意思。

片尾爱爱对警察廖凡说想拿着这笔钱回老家开个店,我突然想起《白日焰火》里桂纶镁不就是开洗衣店的嘛,警官廖凡也正好去东北调查碎尸案。

瞧瞧,“刁亦男宇宙”已初步成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