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晚会

 五者自居 2019-12-11

在这喜迎新春的时刻,

我来唱支欢乐的歌。

滦水香茶斟满杯,

伴随着我的心一颗。

献给英雄的引滦人,

献给辛勤的创业者。

1984年1月,中央电视台大演播厅,春节晚会的节目正在彩排。随着《滦水香茶斟满杯》的歌声,于淑珍把手中的杯子,献给了前排的一位长者。当她回到位子坐下的时候,那位老人坐到她身边自我介绍:

“于淑珍同志,我是戴临风。和你打听个人你认识不?”

“谁?”她笑着问。

“王吉玛”。

“我当然认识,她是我朋友。您是……”

“我是她爸爸。”

不知该说什么好的她,冒出一句“我想象中的您不是这个样子。”

“你认为我应该是什么样?”

“一个瘦瘦的小老头。”说完自己也笑了起来。

“那看来我还很年轻喽!”他笑着又问她:

“吉玛回南京是经过天津走的吧?”

“是的!”

“好吧!我今天还有事,就不请你到家里去了,以后有机会欢迎你来玩。”

之后,于淑珍对我说:

“彩排时,你老子突然坐到我身边自我介绍,并问你是否经天津回的南京,我不知说是,还是说不是。我只看到他半边脸,也没看清。过一会儿他走了,没有再来。”

从南京回到北京,老爹笑着对我说:

“当时她整个人的精神,都掉到她的歌里去了,根本不知道她的那杯茶献给了谁,何况她也不认识我。下回你告诉她:她的那杯茶,就是献给你老爸了。”说完自己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引滦济津”工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壮举。为了解决天津地区的饮水大事,多少解放军官兵冒着严寒酷暑,三年如一日的奋战在工地上。当年,于淑珍作为天津市政府慰问团的成员,到过一线慰问。在迁西县她参观了“引滦济津”的第一口斜向涵洞,那环境之艰苦,工程之浩大,令所有站在它面前的人,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她的歌声,就是献给奇迹创造者的最好礼物。在“引滦济津”竣工后的庆功会上,她虽然高烧未退,还是以饱满的热情,为共和国功臣们,献上了《滦水香茶斟满杯》。

1984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由黄一鹤、张淑芬导演,卢静、赵忠祥主持的这次春节联欢晚会,被后人称之为:最经典、最成功的一次春晚。因为,

·029·

它造就了一批经典节目,让国人至今记忆犹新。那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联欢,演员和观众围圆桌而坐,像连队拉歌似的:“下面该轮到谁的啦?”

“于淑珍!”大家齐声叫着。

姜昆走过来:“于淑珍,请您演唱。”

于淑珍满面春风地微笑着:

“请允许我先说几句。去过天津的人,都知道我们天津的水特别咸,多少年都是这样的。但是,从去年开始,我们天津人也喝上甜水了。我们天津人让我在这个晚会上,代表天津市人民,向支援我们‘引滦工程’的全国人民和解放军,表示衷心的感谢!(鞠躬)(观众: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天津市的市长、‘引滦工程’的总指挥李瑞环同志(握手)。现在我为大家唱一首《滦水香茶斟满杯》。”

又是一片叫“好!”声。

她端起桌上的茶壶,倒了一杯清茶,唱起了

 在这喜迎新春的时刻,

我手捧香茶唱支歌……

献给光荣的解放军,

献给幸福的开拓者。

她把手中的杯子递给了李瑞环同志,在她的歌声中,李瑞环又把杯子传给两位部队首长。她边唱边和解放军握手,引发了全场的共鸣,仰望这激动人心的场景,随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时,电影演员姜黎黎走到她面前,数着手里的纸条:“这么多人点播您演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好!让我们大家欢迎……”

——那是一个很冷的除夕夜,在没有暖气、空调的年代,我们一家三口坐在床上,用电褥子取暖,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小儿子第一次这么兴奋,一边记着猜谜,一边为他姨妈的亮相喝彩!快十一点了,于淑珍出来唱了四首歌,晚会在此掀起了上半场的高潮,也就是“压轴”戏吧!应该说演出效果很好,只是给我一种感觉:她老了!无论是1月23日的“引滦工程”庆功会,还是今天的春节联欢晚会,我都感到她这一年变化太大。按我中央台老师们的讲法:“当前文艺界风气不正,于淑珍就是该树的标兵。”我知道: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唱好歌走正路的她,当这个标兵,心中压力有多大。然而,于淑珍就是于淑珍,她没有被诸多荣誉桂冠压垮,她仍然以一个普通演员的笑脸,迎接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按央视主持人朱军的话讲:“我主持了这么多年的春晚,一个人唱一首歌就不错了,或是几十个人唱一首歌。可那年的春晚,您一个人唱了四首歌,真不简单啊!”

正是这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她除了《滦水香茶斟满杯》外,还演唱了《月光照着太湖水》、《泉水叮咚响》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这套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经中国唱片公司制作成录像带和唱片,发行到了海内外。

责任编辑对她讲:

“春节演出反映很好,你仍然以一个纯正的歌唱家的艺术风格来为人民服务,这是多么可贵的品格。录像带已经发行世界各地,相信你会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展示一朵美丽的鲜花。”

央视台长助理陈志昂曾对顾问戴临风说:

“这次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带和唱片,发行到一百多个国家,销售得很好。”

老台长问:

“有什么反馈吗?”

·030·

“有。发行前我们曾做过评估,认为反映最好的可能是李谷一,但是多方回馈信息表明,评价最好的是于淑珍,特别是海外华人。”

1984年11月16日,应戴临风邀请:郑小瑛、于淑珍来家做客。兴之所至,诗兴大发的老人,泼墨挥毫,完成了献给两位音乐家的《鹧鸪天》:

鹧鸪天

 

万管千弦两臂收,

羞莺闭燕叹金喉。

清肴陋室高朋在,

敢笑谪仙望月求。

天下事,君莫忧,

闻鸡起舞付风流。

浮花耻见金风面,

总是姗姗枫叶稠。

1984年11月16日夜,幸会郑小瑛、于淑珍于鄙舍,茶饭之余,畅谈颇恰,特寄调《鹧鸪天》以为解酒。

于淑珍很想听到二老对她演唱的意见。于是,时任中央台文艺部副主任的王敬之,从资料库借来两盒于淑珍演唱的音带。趁着周末的闲暇,和老伴一首一首、仔仔细细地听了起来。欣赏完毕,由老爹执笔,以二老的名义,给歌唱家写了一封信,并题了一首词《黄莺儿》。

黄莺儿

    清歌快乐生何处?流水行云,霹雳松涛,莺鹂暄和,月阴低诉。均唱彻世间情,起舞人生趣。淑人珍爱于飞,恰似红梅激动春雨。

声誉,今日满中华,早岁多酸楚。炎凉啼笑,下里阳春,桑麻斧锤刀俎。都化入齿喉音,揉进宫商谱。喜怒劲柔春蚕倾吐丝千缕。

恭听于淑珍同志身世,闻歌后为赋

1984年12月5日

淑珍同志:你好!

别后,因为赴大同几日。归来后,敬之借到两份盒带,两天内反复聆听三遍,终于遵嘱填了一首词,现送上审阅。通过你对家世的简介,再听了你的歌,使我们进一步明白了为什么你是一位正直的歌唱家,也使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你的尊敬之情。

你是一位来自基层群众,理解世情和劳动生活的人,你爱歌善歌,又出于内心之激情和需求,是“非歌不可”才成就了今天的你。这里要提到词中的一句,我必须略加注解。即上

·031·

阕中的末句“淑人珍爱于飞”六个字。看出来吧,句中包含着你的大名。说实在的,“淑珍”二字在中国是个比较俗气的女性名字(恕我直言)。但是,我们发现它用于你却别具意义,或曰恰如其词。淑者,善美之意也。若用为“私淑”则另加一意,即为所爱而努力自学,奋力以求之义。珍者,用为动词。珍重、珍爱、珍视之意也。以此求之,当不为过了吧?因此,把这句话放到了词中去,是为了回答第一句提问的——“清歌快乐(音乐之乐)来何处?”。“于飞”二字是借用古诗中用法,于为虚字,飞为实字。全句可解释为“善美之人是喜爱飞腾向上的”。你就是这样一位音乐家,不同于一般流行歌者之处。我们曾经这样议论过:如果你自己创作词曲,意境可能会比现演唱者更高一筹。

你的唱法,从基调上讲,出自国土,来自民间,又承受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之方针,吸收他方之秀,自成一家。出音干净、匀称,转折换气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始终,均为

可贵之处。词的最后一句,用“春蚕倾吐丝千缕”,一方面的用意就在这里。当然,更主要的一方面,还是表达你能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之喻。

你还提出务必讲些缺点。是的,“世上无完玉”,就提点希望吧!

好的歌唱家不单在歌曲内容上,在技法上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唱出人们喜爱的时代歌声。现在是二十世纪,即:中华民族第三次腾飞的时刻,两个文明建设,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你的歌曲抒情有余,但奔放稍嫌不足;音乐语言的运用上,节奏(绝不仅指快慢速度)的表现上,也还有做多种追求的必要。

哈哈!算了,算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外行,却挺起笔杆班门弄斧来了。不管怎样,居心总是好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等着你的批评。

握手!

王敬之 临风

1984年12月7日  北京

我还从没见过,老爸给谁写过这么长的信,这样长篇大论地谈她演唱,对老人来说也是第一次吧!

让我传信时突然问我:

“你说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宗旨是什么?”

“为人民服务呗!”

“你回答得倒挺痛快,真正做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文艺仍在忽左忽右中徘徊。给她写这封信,就是希望她不忘延安的光荣传统,在为人民歌唱的道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记住啦,一定转达到。”

“我们为你有这样一个好友而欣慰,终于有人帮我们约束你这匹野马了。她有很多长处是你没有的,你要好好向她学习。”

“她的长处我都有,那我不也成‘心灵美’了吗?嘻嘻!”说完我做了个鬼脸。

“跟你说正经的,别打岔!记住:人生难得一知己,好好珍惜吧!”

“遵命!……”

·032·

  

于淑珍、郑小瑛来家做客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