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生专题丨梦醒之后——大学是解放了,还是清醒了

 Celx_ 2019-12-11

幻想总比现实好

“坚持一下,到大学你就解放了。”许多人对我说,有老师,有亲戚,也有的士司机。既然这么多人都这样认为,那就是真的吧,我想。

高三的时候,大学就像一场美梦,象征着无拘无束,象征着自由恋爱,象征着一切在现实生活中求之不得的美好事物。学姐告诉我们,到了大学就不用再背书包上课,一个帆布袋就可以装起一天所有的课本。我不知道,大学究竟是怎样一个自由圣地。


净水器十大品牌,免费代理,不妨来试试!

对高三的学生来说,自由太奢侈,去某宝上发泄压力更实在:我因此花了许久时间去买自己喜欢的帆布袋。这也是我一年有余的复习时间的缩影:一边用刷题尽可能地填满时间,一边大手大脚地浪掷光阴。我高三看的番剧、电视剧毫无疑问是高中三年里最多的。

直到英语的交卷铃响起,漫长无谓的“挣扎”终于结束,我才发现,既没有解放的狂喜,也没有告别的伤感,自己的心情像是再也翻不起一点波澜的死水,翘首以盼的自由竟以这种方式来到我的身边。

接下来的三个月是“自由醉氧”的三个月。我在购物的狂欢中度过了整个六月:笔记本电脑、新手机、新衣服,不一而足,让月账单“平地起孤峰”从来就没如此容易。但买买买的兴奋很快散去,吵架成了生活的常态,无论是和家人还是和朋友。“上学盼放假,放假盼上学”的铁律颠扑不破,自由使我们无聊。朋友曾这样谈论那个暑假,“我玩了3个月的手机,见到手机就烦”。

在这点上,高考后的暑假和其他假期的唯一区别就是它特别长。

自由醉氧

暑假的“自由醉氧”只是大学生活的先声。

且不说没有晨读、晚自习,大学的自由是满溢的,你可以直接感受它。

如果你不知道自由是什么,那就去看看桂庙的旧书店,打五折的二手课本几乎不落一字。如果你不知道自由是什么,那就去看看南图负一层,也许凌晨还会有社团激烈的争论。如果你还不知道自由是什么,那就去看看宿舍楼下的外卖柜,晚上11点仍有小哥勤奋地送着夜宵。

但自由也是有副作用的。

最明显的后果体现在学业上。“一天一本书,一周一学期。”这就是大学的复习周:你得拾起一学期没动的课本,为一学期的游戏人生付出代价。大学还有五花八门的社会考试,诸如四六级、计算机二级、普通话考试等。但这些考试不比高中,不会有班主任耳提面命催你报名,也不会有科任老师苦口婆心给你复习——你得自己把这些事情做好。四级考试之前,就有同学抱怨没有在规定期限内缴交报名费,导致无法参加考试。由于一年没学英语,六级考试的战况则更为惨烈:整场听力考试下来懵懵懂懂,答题卡还没填就被收走的,大有人在。高考前夕学校曾发布一则通告,严禁在校生做替考枪手,下面有句评论是:

“大学生还能做高考试卷,估计连大专都考不上,倒是希望有学弟学妹高考结束之后能帮我考一下四六级。”

“层楼终究误少年,自由早晚乱余生。”

梦醒后的空心病

暴露在满溢的自由之中,受影响的不仅有我们的学业。

从前的十年寒窗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可考上好大学是为了什么?

从前你对爸妈把持自己生活心有不满,可现在真的轮到你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你能安排得好吗?

迷茫是笼罩大学生活的阴影。

迷茫的内容多种多样。选择专业时,对各个专业一无所知,只能按经、管、法的顺序套路填报,真的学了专业课的时候,对自己今后的职业都产生怀疑;到了人际交往的时候,你突然发现高中的“爱恨交织”变成大学的“各干各的”,你竟然怀念起曾经恨之入骨的高考,因为那时的同学情谊最为紧密......

除了对具体事务的迷茫,还有对抽象意义的迷茫,这种迷茫更可能致命。

2016年,徐凯文医生以“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的言论引起轩然大波。 在他名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的主题演讲之中,他引用了一位同学的自述: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我们生在焦虑的时代,一切都疾驰向前、无法停歇。人生成为量化的打分表,影响打分的主要标准少时是成绩,长大后是财富。单一的评价标准看似让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实现一个目标,实际上却将我们置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求生的焦虑先是通过父母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们,再渐渐内化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不管怎样,先活下来,至少不要在一次次的比较中被蔑视、被忽略。

因此,做“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了我们大多数人在中学时代的目标。即使私下里感到生活无趣,但看看周围人也是这样,谁也承担不起不这么做的风险,我们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去。

可到了大学,绩点不再是唯一标准,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象牙塔”之下,相对自由的生活孕育了多元价值、淡化了外在比较,相应地也削弱了我们曾经牢不可破、清晰可感的“参考系”,而这为“空心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我意愿听到你支配性的思想,而不是要听到你摆脱了枷锁。”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如此警戒世人,对于预防大学的“空心病”,这句话同样适用。

清醒,也可与自由共舞

自由,并不意味着无拘无束的玩耍。

现实,也不存在乌托邦寄托你所有求之不得的梦。

你长大了,你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相应地,你也要独立承担选择的后果了。人们往往能脱口而出“人生而自由”,却选择性地遗忘后半句,“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也可能是孤独的”

摄于深夜的南体

也许你会在这种原子化的自由中怅然若失,可这就是现实:不是天堂,不是地狱,但光怪陆离。在深大,2、3点钟夜不归宿的向来不乏其人,但他们可能做着完全不一样的事:有人在桂庙狂欢畅饮,也有人在24h自习室彻夜苦读。高中对成绩、对集体的一致追求已彻底淡化,“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是大学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在这里没有人会给你强加想法,但许多人因此没有想法。

你会有自己的主心骨来战胜这份怅然吗?

也许这是场无解的战争,即便到了毕业你也很可能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无解不意味着可以跳过。生活不是考试,没有考前就已经备好的答案,每个人都要用漫长的实践交出自己的答卷。但不必担心,在这场战争中你的背后还站着许多学长学姐,这份怅然我们也曾经历或正在经历。

你不是一个人。

那么,就用《The Rose》的一句歌词结束全文吧:

It's the dream afraid of waking,

that never takes the chanc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