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达总工这么牛的秘密:从古画中的学植物配置(附105分钟视频教程)

 香草花园图书馆 2019-12-12

什么是真正的高端?

是追逐“所谓的高端就是浓妆艳抹,植物搭配一定要多层次到处重复” ?

是层次越多越好吗?

真正的高端,是放弃奢华、绚丽、斑斓的外衣,彰显内在细腻、恬淡、儒雅、理性的艺术风格。

今天,小编以宋徽宗的《唐十八学士图》、文征明的《拙政园图咏》以及

仇英的《独乐园图》,分析中国古画中的植物配置要点。

文末附105分钟高端植物配置要点

1

宋微宗——《唐十八学士图》

宋朝的书法山水画至今仍是世界公认最高的品格和风格。唐朝的美是大红大紫,到宋朝居然敢用墨来画画。

但墨分五彩,墨比彩色还难把握,因为足够淡雅,反而更加高贵。

作为一个被帝位耽误的艺术家,宋徽宗对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知。在《唐十八学士图》中,一草一木一石都是细腻、耐看的,是符合中式古典的审美的。这也体现了宋徽宗的园林观:少即是多,天人合一,大道至简。

从画面中不难看出,在景观植物的选择上,都是有姿态的乔灌木:如松、竹等有造型的树。这些小叶植物,有着枝干细密的特点,让画面更为精致。


苏东坡就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古代文人将竹子作为品格高尚的化身,并常常以竹自比,竹在文人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竹子挺拔直朗的线条,细密精致的枝叶,也具有独特的美感,因此常常用作园林造景,在宋画中也能看到竹的身影。

植物和天然石也可以像家具一样为人使用,这表现古人“居与游”的生活观:将生活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古典园林将山水缩小化、艺术化,放在自己的园子中,既可游玩,又能作为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不懂中国画,就造不好中国园

扫码查看古画景观案例分析

2

文征明——《拙政园图咏》

《拙政园图咏》可以说是古代的景观效果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明代文人寄情山水,醉心于自然景观的情怀。

从建筑里往外看可以看到竹子和远山,外围由一圈竹子违和,建筑外有一定的室外活动空间,用软景做围墙,高大的植物作为遮阴在建筑旁。

软景墙上爬满植物,用柳树等姿态优美的乔木作为点缀,邻水布置着一些驳岸植物,植物的配置清新简约,不落俗套。

3

仇英——《独乐园图》

作为许多现代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师追崇的《独乐园图》,它体现了古人非常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山水观。

独乐园图的每一个场景里。都有主人司马光的身影,画中人或抚琴、或饮茶、或垂钓,完全的沉浸于园中景色。

在中国古画中,建筑一般都与松、竹、柳等有姿态的、细腻的树搭配,衬托的古建更加的精致。在实际的古典园林里,也少不了松、竹、柳的身影。

在画面里,用竹子围合成一个空间,韵味十足。人的身体可以直接与自然产生互动,回归自然却不失一种高级感。

通透的建筑格局,能直接看到户外的一组芭蕉。中层植物由于符合人的视线尺度,更容易营造氛围。芭蕉本身粗糙的质感,能给人放松、休闲、轻松的感受。例如旅人蕉,鹤望兰等。竹篱笆里面是松,竹篱笆外是芭蕉。

古人在园林中的感官:看、听、闻,在这一画面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打动了无数的建筑师的画面——竹林围合中的休憩空间,古人的奢华享受。

古松搭配古建,坐在亭子中,观赏花池中的芍药,闻着花香,悠闲惬意。

小桥流水,棕榈植物搭配奇石,别有一番野趣。古人造园擅长以小见大,运用植物稍加编排和搭配,就能呈现出不同的感觉。

所有的景色中,只有小型的建筑搭配植物,显得更加幽静。

靠岸的植物垂入水中,高处的植物向上伸长,表现了空间的拉扯感。造型树的点植,更加衬托古建的风味。

结语:高端是指将人的行为活动,与景观高质量的结合在一起,更大的满足“互动”关系。同时,通过空间布局,与植物搭配手法来体现设计项目的文化内涵。

“不懂中国画,就造不好中国园”

从中国画中汲取景观设计的灵感

是设计大师们一直以来推崇的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