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绝诗言 图/网络 盛唐,是一个诗人爆发的时代,一时间涌现了大批的文人墨客,挥笔泼墨、书写春秋。当人们正忙着题诗作赋,入仕为官之际,他却早已把心交给了远方的疆场。 骨子里的爱国情怀让他觉得,守卫疆场才是大唐子民最荣耀的差事。他先后两次出塞,写了无数慷慨激昂的诗作。他的边塞诗与别人不同,除了一味的发牢骚,感慨塞外的艰苦,他更强调自己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积极进取的勇气。 岑参于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可是他不满足于这样的小官,他始终认为:“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送郭父杂言》)盛唐人士追求功名的普遍心理与他爱国之心的杂糅,让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告别了昔日在内陆卑官任上虚度时日的生活,选择了弃笔从戎,投身于战场。 他在《银山碛西馆》中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就这样,他第一次离开了故乡的小天地,到了那遥远的边疆,还写了不少边塞诗。如《碛中作》:
远赴疆场的岑参对边疆的环境深有体会,这首诗虽然很短,但是写满了故事,他一意孤行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看着天上又亮又圆的月亮,忽然想到自己辞别家乡已经有两个月之久。 月亮是圆的,圆又象征着团圆,可是马上要到晚上了,还来不及思念故乡的岑参又要筹划晚上的住处了。 诗中没有一个字提边疆恶劣的环境,而是通过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将沙场的孤寂尽写其中。 可是在当时,他的边塞诗并没有被人们认可。比如殷璠将岑参的七首诗收录在《河岳英灵集》中,但是这其中没有一首他的边塞诗。殷璠指出:“参诗语奇体俊,意亦奇造。”后来在岑参第二次出塞的诗作里,他的创作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再次出塞,给岑参提供了成为边塞诗大师的机会。尽管边塞生活艰苦,自然环境恶劣不堪,但是风沙中的岑参却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的精神。昔日幕友的成功,便成为了岑参的一种激励。 在这一时期,岑参所写的诗成了边塞诗的代表作。他习惯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生动地表达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大漠中的气候环境十分恶劣,甚至令人望而生畏。可是在诗人岑参眼中,这不过是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什么风吹雪打、什么飞沙走石,最终都只是岑参的出场特效罢了。 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他有怎能产生这种感觉呢?或许只有盛唐诗人才有这番开朗的胸襟和这种独特的艺术感受吧,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在西北的荒漠,很快迎来了寒冬,通过对寒冬环境的描写,写出了边塞艰苦的生活。这首诗最令人称奇的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象,能把寒冬飞雪比喻成梨花盛开,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更显边塞风光之壮丽神奇。 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岑参是留存作品最多的,前后两次出塞让他对边塞环境深有感悟,尤其是第二次出塞,他写出了同类型题材最优秀的作品,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高适。 不管是趋于保卫国家的决心,还是趋于追求功名的目的,总之,他两次出塞所写的作品将他积极进取的行为很好的表现了出来,他那种面对艰难依然乐观的心态是永恒的,是值得我们效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