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亲戚不共财,共财断往来”。这句老话是老祖宗们留给后人的警示语。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在金钱的驱使下,人更容易暴露自己的贪婪,很多人为了钱命都可以不要,更别说至爱亲朋的感情。 《黄金兄弟》中有一句话这么说: 就算再穷也不要向亲戚借钱,不然亲戚都没得做。 在中国,最容易因为借钱撕破脸的,是亲戚。 小林的父母摆了一个煎饼摊,两人一直早出晚归,为赚几块钱,他们恨不得拼掉老命,到了年底,总算赚了点钱。 可是,亲戚们个个都逼着他们借钱,这点钱连自家的急都救不了,小林的父母婉拒了他们。 姑姑开始当面锣、背面鼓地骂,说爷爷奶奶偏心,把摊煎饼的手艺传给了父亲。伯伯则甩门而出。 最过分的是表姨带了几个人,堵在街口“求”他家借钱,一边说“你这样不讲情面,我也不用客气”,然后掀了他爸的摊子。 从此亲戚反目,不再往来。 借钱是亲人,还钱是仇人。 当亲情和利益之间同时存在的时候,亲情很容易就会被淡化,而金钱的利益则被人们放在了首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大家都可以六亲不认。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亲戚关系常常是最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 在中国,亲戚是最缺乏界限感的一群人。 常常会借“血缘”之名,对你进行绑架和掠夺。 亲戚之间的关系再好,也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要让利益影响彼此的感情。 农村有一句俗语叫做“亲兄弟、明算账”。 再亲近的关系,也要把握尺度,不要让金钱破坏了感情。 国学大师章太炎很喜欢抽烟。有一回他没钱抽烟了,就向好朋友汪允宗借钱买烟。 但章太炎的人品不错,他主动写了一张借条,“今已不名一钱,乞借银元两枚,以购香烟。” 同租的室友蒋维乔看到后不解,便问,“既然已向人借钱,为何不多借几元?” 章太炎说,“与此君不过两元交情,多则恐怕不会答应。” 章太炎既借到了钱,也不影响彼此之间的友谊,真是恰到好处。 《左传》中有一句话:“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借钱的时候,要有限度,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和能力,也要考量自己的偿还能力,借有借的尺度,还有还的气度。 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违背自己的原则,在自己能力承受范围内的情况下,才是对别人最大的支持。 学会掌控亲人之间的关系,亲疏远近,各有规章。 更要学会拒绝无理的要求,远离道德绑架的亲戚和朋友,不让自己被亲情吞噬和伤害,让生活既有软肋,也有盔甲。 人以情感做为联系的纽带,则固;以利为桥梁,则易变。 晚年的毕加索很有钱,却也很孤独。 亲朋好友,为了他的画,争吵不断,甚至大打出手。 90岁高龄时,毕加索为了保护自己画作,请了一个叫盖内克的安装工,帮忙安装窗户的防盗网。 毕加索和盖内克成了真正的好朋友,毕加索陆陆续续地送给盖内克许多张画,包括他自己视为珍宝的画。 2010年12月,贫困潦倒的盖内克将毕加索赠送给他的271幅画,全部捐给了法国文物部门。价值1亿多欧元。 有人感到困惑和不解,老人拥有这么多毕加索的画,为什么坐拥金山不享受,要全部捐出来呢? 盖内克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毕加索是我的朋友,我把朋友的画捐出来,就是为了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管。” 真正的亲人,不是靠血缘关系决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决定的。 这世上的亲人只有一种,那就是关心你心疼你的人,不管和你有没有血缘关系,都是你的亲人。 反之亦然。 钱很重要,而真心对待你的人,更重要。 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真心,留给真心对我们好的人。 但生活中谁都会有个缺钱的时候,又该如何借,如何还呢? 在这里,教大家几招: 可以救人一时之急,不可救人一世之贫。 可借至交亲朋,不借疏朋远亲。 可借铜钱几贯,不借白银百两。 借急不借穷、借近不借远、借少不借多。这是借出人应该遵守的原则。 提前归还,按时归还,计划归还。这是借钱人的道德底线。 何其有幸,生为中国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