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对孩子的吸引力,四舍五入约等于各种大牌包包在妈妈们心里的地位。 抑制不住想买的心,控制不了想要拥有的欲望。 昨天接女儿放学,老远就听到学校门口的阵阵哭声。 一位妈妈拽着孩子的手使劲往车上拖,小孩边哭边挣扎:“你为什么要丢掉我的小饼干,我就吃一块都不行吗?” 旁边地上,是一袋被踩得七零八碎的动物小饼干,盒子上还有几个脏脏的脚印。 孩子妈手下不留情,一边拽一边骂:“说了不让吃零食!你还不听!” 站在一旁的几个小孩子瑟生生地望着,眼神在地上的饼干和各自的家长身上来回试探,楚楚可怜。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不久前看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课程时,她讲过的一件趣事。 她说自己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个小卖部,里面放满自己最喜欢吃的零食,从早吃到晚,自己吃够了,还要邀请小伙伴来吃。 后来才知道,这个梦想是全班同学的,除了班里的小胖,因为他家就是开小卖部的。 我们那个年代也是,谁拥有当下最流行的小零食,谁就是整个班级的孩子王。 怎么当妈后,当年怀揣着开一个小卖部梦想的我们,在面对孩子手上的零食时,就变得深恶痛绝了呢? 一看到五颜六色的包装,就想到色素,继而想到万恶的添加剂、糖精、防腐剂,瞬间便如临大敌。 虽然理解父母们为孩子好的初衷,但一味用暴力禁止孩子的零食,真的对吗? 心理学上有个“匮乏感”的概念,简单理解,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零食是儿童世界里最简单的渴望,想到的总是得不到,或者总是要绕弯、达成某种条件才能得到,就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匮乏感。 欲望得不到满足,匮乏便会导致贪婪。 女儿曾跟我说班上有个孩子,大家都笑话她是“跟屁虫”。 每次有同学在课间时间去小卖部,她总是眼巴巴地跟着,目光盯在货架上的一排排小零食上舍不得移开。 因为她爸妈从不允许家里有零食出现,也不给她任何买零食的机会。 班上谁零花钱最多,她就和谁做朋友。 时间久了,有些孩子就用零食当做筹码来诱导她,抄一张试卷给一块巧克力,帮忙写一份作业换一袋薯片。 老师知道这件事情后,找了女孩家长沟通,结果父母不仅没有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反而劈头盖脸地一顿骂孩子没出息,没羞耻心。 父母走了后,女孩红着眼上完了当天的课。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学校里的部分同学取笑排斥。 在大人看来,零食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但这却反映了孩子的内心诉求。 网友@chen说,小时候她爸妈也是严禁零食,后来高中读寄宿制学校,几乎所有的生活费都被她用来买了零食和饮料。 后来上大学,到如今毕业工作,依然改不了屯零食的习惯。 哪怕知道自己吃不完,哪怕眼睁睁看着那些食物过期发霉,也要不断地囤。 一旦发现家里的零食减少,心里就会莫名的恐慌发憷。 作家李雪曾在书里写过,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会导致孩子对某种事物的极度渴望,产生补偿性心理。 小时候匮乏的东西,在成年后会无意识地拼命弥补。 有的人在自己身上弥补,疯狂的买买买,却永远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 有的人会在下一代身上弥补,从一开始就拉着孩子走上了弯路。 孩子的本质是永动机,除了睡觉外,小马达在一刻不停地运转。 除了心理需求外,零食也是孩子的正常生理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大于1岁的孩子每天3-4餐,根据孩子需求可以在两餐之间增加1-2次零食。 当然,一旦发现孩子有贪吃零食的倾向,家长一定要采取措施。 我见过最智慧的妈妈,是这么帮助孩子慢慢戒掉多余的零食的。 她制定了一个特别大胆的计划:给孩子两个月的放纵日,想吃什么都买。 第一个星期,她带着小朋友逛了两次超市,每次都拎着满满几大袋零食,孩子小脸上每天都洋溢着被宠溺的幸福。 第二个星期,家里又没了存货,她主动催着孩子往超市去,小朋友还是挺高兴,遇上熟人还炫耀妈妈有多好。 第三个星期......第四个星期...... 一个月过去后,小朋友明显没有了当初的兴奋感,家里的零食往往是拆开了一个包装袋,就没人再动了。 超市也不乐意去,偶尔想要吃什么,也只是去楼下的便利店买一点点。 到现在,小朋友对零食几乎一点兴趣都没了,反而三餐吃得更多。 所有的东西都是越难得到越珍惜,反过来,当零食对孩子来说触手可及时,他反而就没有那么向往了。 黄磊曾说过,没吃过零食的童年是不幸福的。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成年人的幸福来源往往就是一顿啤酒炸鸡或者夜间的大排档,如果不行,就两顿,足以抚平生活中的苦痛。 对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不懂权衡利弊,不懂克己自律,只想要满足当下的愿望。 他们的愿望可以很大,大到去外太空和外星人捉迷藏;也可以很小,小到仅仅一颗糖果,一小块蛋糕就可以满足。 当小孩想要吃零食时,大人要做的,就是帮他们平衡健康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去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 从肉蛋、谷物、豆制品、果蔬、奶制品、坚果、薯类、饮料、冷饮9个板块,分别标注了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以及限量食用的零食。 还总结了七条准则:
也可以按照“80/20”法则,保证80%的食物是营养丰富的,剩下的20%可以是一些“不营养”的食物。 零食这件事,大概是所有家长的心头刺。 但吃一根棒棒糖不会马上蛀牙;吃一口冰淇淋不会立刻拉肚子;吃一片薯片不会立马影响身体发育。 孩子对零食的执着,某些时刻不只是对食物的依赖,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去确定和父母的感情。
写到这里,突然就想起了孩童时,拿着母亲给的几毛零花钱买糖吃的幸福感。 不管什么年代,小朋友的快乐永远都是那么简单。 人生实苦,好在孩子的笑容很甜。 |
|
来自: 大奔h1wmjlcm1r >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