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博文物|承上启下——邓公牧铜簋

 昵称55301288 2019-12-12

邓国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古老方国,原始社会后期,邓的先人就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文献关于邓先祖的记载较多,黄帝大战蚩尤时,大臣邓伯温就是主要人物之一;夸父追日渴死后,弃其杖化为邓林;舜也曾迁都于“邓之墟”。

商代的邓为侯国,并有文献排出自商开始的邓之世系。西周初年分封的邓国国力强盛,并已举族南迁至南阳盆地,作为南土屏藩周王朝。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国版图全部纳入楚境。

今樊城西北不远的邓城城址尽管是其实体依据,但由于城址的时代上限在春秋早期,其更早的都城究竟在南阳盆地何处,历来存在或南阳,或襄阳,或西周时期在南阳、春秋早期迁襄阳的多种说法。

1979年发现的2件邓公牧铜簋为追寻邓国都城的地望提供了重要线索。2件簋形制、大小基本相同,1件失盖。来看看收藏在咱们市博物馆的这件邓公牧铜簋长啥样?

馆藏文物

铜器篇


西周晚期邓公牧铜簋


这件西周晚期邓公牧铜簋通高21.8厘米、口径18.5厘米、圈足径16厘米。子母口,鼓腹,圈足下附三兽面小足,腹两侧有对称兽首耳,下有垂珥。盖顶隆起,有喇叭形状圆形握手。盖沿、上腹饰窃曲纹,间以兽面纹,腹部及盖顶饰瓦纹,圈足饰三角雷纹。

从形制、纹饰分析,该簋的时代在西周晚期。器内底、盖内有相同铭文2行6字:“邓公牧乍饙簋”。

邓公牧乍饙簋”的含义:

     

“邓”指邓国,“公”是其爵称,“牧”是器主名字,“饙”意为把食物蒸熟,“簋”为器铭。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邓国的国君牧所作的食器簋。很显然,这是邓国国君的自作器。

延伸

这2件邓公牧铜簋从何而来呢?

时间还得从1979年的一天说起,当时襄阳市金属回收公司准备把一批废铜乱铁送去回炉冶炼,为了避免有用的器物被毁,于是请时在市文化馆工作的刘柄去拣选,刘柄在这堆“废品”中仔细地搜寻,终于从中发现了多件青铜器,包括5件铭文铜器,其中就有这2件邓公牧铜簋,刘柄当即将此事报告了市文物管理处,并以每公斤5.6元将这批铜器购回。

邓公牧铜簋的发现迅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著名的文物专家俞伟超先生还专程从北京赶到襄阳看望了这2件几乎要丢失的宝贝。

按说,它们是在襄阳废品回收公司发现的,其在襄阳附近出土应该没有问题,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人会背着一批铜器千里迢迢跑到襄阳来卖废品。而收购者的回忆也印证了这种看法,他们说,这批铜器主要是从山湾、蔡坡那一带捡拾到的,这为西周晚期邓国公族墓地在襄阳找到了初步的依据。

时间一晃过去了二十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众多邓国西周至春秋文物的发现,逐渐解开了笼罩在邓国身上的历史疑云。

2001年,为配合襄(阳)荆(州)高速公路与(武)汉十(堰)高速公路联络线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正线范围内的王坡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了4座春秋早期的邓国贵族墓葬,其中1座出土邓子中铜鼎、戈4件,1座出土代表大夫身份的铜五鼎六簋。

再结合墓地南侧岗地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铁路取土被平的情况分析,这里由于地处平原向岗地的过渡地带,且正对邓城城址,很可能成为邓国的公族墓地,包括“邓公牧”在内的邓国高级贵族就下葬于此,后因铁路取土破坏了大量墓葬,不少铜器也流落民间,甚至作为废品被送到收购站,这几件铜器也不例外。

这样看来,王坡墓地就至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邓国公族墓地,而在邓城城址东北、北侧的沈岗、韩岗还有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邓国下等贵族、平民墓地。同时,城址周围还存在着多处邓国村落、制陶作坊遗址。种种迹象表明,邓城城址至迟自西周中期开始就作为邓国都城存在。

与邓公牧铜簋同时被拣选的还有侯氏作孟姬铜簋,其铭文为:“侯氏作孟姬尊簋,其万年永宝”,据学者研究,这可能是应国国君或贵族(应国为姬姓国)为其女嫁到邓国所铸造的器物,正如今河南平顶山滍阳镇的应国公族墓地发现4件西周晚期“邓公”铜簋一样,是应、邓政治联姻的见证,这也是邓国贵族墓地在王坡附近的一个旁证。

邓国历史的研究是个严谨的学术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史料来论证补全,但邓公牧铜簋的发现,注定起到了抛砖引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遥想当年,曾经叫“牧”的邓国国君在襄阳生活过,并率领自己的臣民开发经营襄阳这片热土,为襄阳后世的富饶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证实有邓城的建立,我们才能明白无误地将今襄阳城市发展的根追溯至此,也就是说,邓城才是襄阳城市的真正源头。从其开始筑造的那时算起,襄阳城市历史已经有将近3000年了。



襄阳市博物馆最新动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