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楼命名

 hexudechunfeng 2019-12-12

 

我为教学楼分别命名为:明德楼、启智楼、博学楼、慎思楼、笃行楼和弘毅楼。

明德楼,原有名称新南楼。释义:这是孔子《大学》里的开篇句,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发扬人们光明的美德,使旧的思想和习气得以革新,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德”是做人的基础。一个人首先就应该善待万物,抱以友善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一切,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人的修养的体现,更是一个人心胸阔达的人的最好标签。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因此,“明德”必须放在学校最醒目的位置。新南楼正对学校大门,面向师生和公众,有普世意义,最主要的是“明德”既是对师生的昭示,也是对家长、社会的昭示。

启智楼,原有名称旧南楼。释义:孔子在《论语·子罕第九》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亦即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在《礼记·中庸》中又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是通达的意思,“达德指通行不变的道德,“三达德则意指这三者为古今通行的三大品行。这里提到的“知”通,本义指聪明,有才能,后发展为智商、智力,智慧等。启智顾名思义是启迪智慧,它是我们养高尚之情趣,良好之个性,健全之人格,合作之意识,创造之精神的摇篮。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成为有智慧的人,进而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相对于“明德楼”的醒目,“启智楼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它放在次醒目的位置,旧南楼正合适。

博学楼,原有名称新北楼。慎思楼,原有名称旧北楼。笃行楼,原有名称新西楼。《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为:广泛地猎取知识,对不明之处追问到底,认真分析仔细考察,对所学加以区分取精华去糟粕,坚定地将真理付诸实践。 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明了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慎思、笃行”为教学楼命名,并非只取这三种意思,而是包括“审问、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以“博学、慎思、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弘毅楼,原有名称南北楼。释义:语出《论语·泰伯》,原文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毅,强忍。曾子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要担负重大使命,没有坚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因为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试想一个懦弱无刚的人怎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呢?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时刻谨记,同时告诫学生: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和家长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国家、社会责任重大,要走很长的路。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