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不用笔者介绍,历史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代名医。由他编著的药物学巨作《本草纲目》一书,对我国乃至世界医学都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 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州(今蕲县)一个医生世家,祖父、父亲皆以医为业。李时珍从小受到熏陶,特别对草药感兴趣。可是对儿子前途,父亲李言闻却另有打算,因为在明代的时候,做一名医生并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所以李言闻希望李时珍长大以后走上仕途之路。李时珍也不负父亲所望,在14岁那年便考上了秀才。但是,天生思路敏捷的李时珍,最讨厌呆板的八股文,答题者就像一台应试的机器,这种学习方式让他感到特别枯燥无味。 即使这样,李时珍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还是硬着头皮努力学习八股文。不过一有空闲,他便悄悄溜进父亲的书房偷看医书,还趁父亲在给他人看病时,借故在一旁偷学医术。心猿意马,一心只想学医的李时珍,终于在经过三次科举失败后,放下了背负十年的枷锁,父亲也没有责备他。回到家中后,他开始废寝忘食地读医书,跟随父亲寻药行医,由于他的专注与勤奋,没过几年他就成为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明嘉靖年间,世宗皇帝的爱妃李娘娘忽然得病,时值炎炎夏日,却畏寒发热,十分痛苦。经太医院诊治,用药后仍不见起色,可把世宗皇帝急坏了。这时,被封王在湖北的朱瞻岗听说此事,便急忙带着李时珍进京,可是在问清李娘娘的病情后,这位药到病除的神医,也禁不住后脖窜风,吓得飕飕发抖。 李时珍哪里能想到,李娘娘的病并不是御医开的药方有错,其实娘娘只是身上长了一个痈疽,就是普通的脓疮而已。对付脓疮只需用小刀刺破脓疱,排出脓液,几日后便会自行恢复。只是娘娘贵为金枝玉体,平时连见一面都难。更让人头痛的是这个痈疽又偏偏长在了娘娘的隐私部位,难怪御医们个个束手无策,被罢官的罢官,被送监的送监,这怎能不让李时珍感到害怕。 这一夜,为了李娘娘的病,李时珍彻底失眠了。他从床上爬起来,望着窗外的月色,苦思冥想起来。或许是人在困境中更加能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李时珍瞅了一眼身旁的一张太师椅,忽然灵光一闪,他想出方法来了。 第二天,他叫来宫女,将一条长带交给她,吩咐宫女用这条长带去测量娘娘的身长,一定要从头到脚务必准确并做好标记。第一步完成后,李时珍用古人常用的“立七坐五三半”的方法将娘娘的身高分为十四段,再计算出每一段的长度。根据计算得出的结果,让宫廷里的木匠做了一把太师椅,然后叫人从厨房取来十余斤面粉,铺上椅子上。 在面粉确定铺得很平整后,几人合力小心地将椅子抬进宫去。叫来宫女,要她在娘娘未穿衣服时轻轻坐上去,下身的委中穴一定要挨着椅沿,不能偏离半分。李娘娘自得病后,从来没舒舒服服地过上一天好日子,一心只想尽快把病治好,自然也非常配合,乖乖地坐了上去。 抬回椅子,李时珍看看了面粉上留下的印模,便很快计算出了李娘娘患处痈疽的大小和高度。于是,他拿出一把小刀,一头固定在椅子上,重新铺上面粉,将刀锋隐没在面粉之中。交代宫女依旧要娘娘像上次一样,不偏不倚坐到椅子上。 就这样,娘娘脓疱里的脓液被排了出来,李时珍又为娘娘开了一味十全大补汤,没过几日,伤口就愈合了。李时珍也有惊无险地渡过一劫。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为了能饱览皇家珍藏的医学典籍,也曾在太医院任职过一段时间,但他淡泊名利很快就离开了。 在古代,做一个民间医生,不仅被上层社会瞧不起,而且收入也不高,但李时珍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为普通老百姓看病的医生。那时候,他的家乡经常发水灾,大水退后,又会爆发疫病。生病的穷人无钱看病,李时珍家境也不富裕,但他和父亲都很同情这些病人,只要有人上门,都会认真医治,不计报酬。从此,李家父子的高尚医德在蕲州一带被世代流传了下来。 1593年,李时珍陨世,被安葬蕲州城东,到今天为止,湖北一带的百姓与中医每当清明都会到他的墓地朝拜。 |
|
来自: 河南豫东中医馆 > 《推拿按摩艾灸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