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的后人竟在贵州,还向省图捐了家谱,记载 700 余年 28 代人历史

 lpl求知获识 2019-12-12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没想到,当年写下这千古绝唱的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其后人也来到了贵州。

在清镇市法院宿舍小区,75 岁的范华安老人家里有一本祖传的老家谱,里面记录了范仲淹、范纯祐(范仲淹长子)、范纯仁、范天贡、范梈(音 ' 烹 ')等人,根据家谱推算从公元前 593 年始祖土会公起,范仲淹是范氏六十二世祖,范华安是范氏八十九世世孙。

范仲淹的后人竟在贵州,还向省图捐了家谱,记载 700 余年 28 代人历史

因老家谱年久失修,范华安已将其送至贵州省图书馆修复,并无偿捐赠。同时捐赠的还有由他编撰的《范氏家谱》,从宋嘉熙二年(1238)出生的范天贡起,穿越 700 多年,记载了范氏一族在湘川黔三地的历史,也记录了范仲淹后人来黔的历史。

范仲淹的后人竟在贵州,还向省图捐了家谱,记载 700 余年 28 代人历史

两度重修家谱 找寻范氏入黔历史

范华安是家里的老大,共有兄弟姐妹五人。父亲去世时,把用保鲜膜和报纸包裹的老家谱传给范华安,并嘱咐好好保存。2007 年,退休的范华安翻看这本老家谱,上面竟记载了范仲淹,这才发现自己竟是范仲淹的后人。

这一发现激发了范华安对祖辈的好奇,为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范华安开始磋磨撰写家谱。查资料,找家门,范华安用了两年时间,于 2009 年 10 月完成了第一次家谱修撰。

范仲淹的后人竟在贵州,还向省图捐了家谱,记载 700 余年 28 代人历史

可是,这本家谱并没有让人满意。范华安继续研究,三次前往四川,连续六年前往湖南寻找家门,收集资料。最后在湖南邵阳隆回县找到同为范天贡的后代。

范天贡是范仲淹第八代裔孙,原为福建省罗源县常数乡人,生于宋嘉熙二年(1238)。1273 年,携长子范爱贤赴江苏吴县任文林郎一职,第二年赴湖南邵阳世居。自此范氏一族在湖南邵阳隆回县定居。

康熙十七年(1678 年)范天贡十一世孙范高陞(音同 ' 升 '),迁往四川隆昌。公元 1901 年天贡公十九世孙范培元携培弟、培兴兄弟三人由四川叙永,迁徙到贵州省清镇市镇西卫(今卫城镇)创业,至今已传了五代。

在了解到范氏一族如何来到清镇的原因后,范华安于 2018 年 10 月完成了《范氏家谱(增校版)》,从宋嘉熙二年(1238)出生的范天贡起,穿越 700 多年,记载了范氏一族在湘川黔三地的历史,也记录了范仲淹后人来黔的历史。

范仲淹的后人竟在贵州,还向省图捐了家谱,记载 700 余年 28 代人历史

传世家谱急需修复 修谱源远流长

范华安从父亲手中接下的老家谱,是手抄本,共 75 页,记录了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范氏二十三世至九十二世。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老家谱破损严重,在经朋友介绍后,范华安决定将老家谱送至贵州省图书馆修复,并无偿捐赠。

在贵州省图书馆修复专家王晓红的工作日志中,清楚地记录着: 7 月 25 日,范仲淹家谱一册,抄本,此书已酸化,老化(掉渣,呈粉状)、有鼠啮等,属于二级破损。在接到任务后,为保留旧本的颜色,王晓红选择了贵州丹寨 6 号迎春纸进行染纸。

范仲淹的后人竟在贵州,还向省图捐了家谱,记载 700 余年 28 代人历史

在经过拍照、拆线、标页码、染纸、点衬等工序后,于 8 月 12 日完成修复,后又用两周时间完成碎片复原。于是,这本老家谱才算重获新生。

可惜的是,因损毁严重,首页的全文已无法复原,仅能依稀看见 ' 范式家训 ' 的四个字。据范华安重修的《范氏家谱》记载,范仲淹曾强调修家谱一事:' 谱不修不能联系后代之血脉家声,修谱则家道源远流长 '。

范仲淹的后人竟在贵州,还向省图捐了家谱,记载 700 余年 28 代人历史

根据家谱记载,范氏自大清乾隆五年(1740)至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 年),133 年间共修谱 5 次,足以见得范氏一族对家谱的重视。

在新家谱中,他以范仲淹的生平编写了 32 个字辈,并在新立的《家训三则》中写道: ' 无论社会或家庭发生任何动乱,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家谱,保住了家谱就是保住了范氏根基传承之本。'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董容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