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21《女娲造人》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2019-12-12 | 阅:  转:  |  分享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

资料汇编



文学常识

1.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女神女娲化生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tuán)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

2.女娲神话的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山海经》和《楚辞》中。《楚辞·天问》中就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之问。屈原问:女娲有身体,又是谁创造了她?由此看来,当时应该已有女娲造人的传说,故而屈原才会追问,那又是谁创造了女娲呢?

3.袁珂,原名袁圣时,笔名袁珂。我国当代神话学专家、作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神话故事新编》、《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中国神话通论》等。



内容主题

课文所讲的这个故事,是根据《风俗通》的有关记载扩写改编的,叙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表现了先民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精神,先歌颂了人类之母的伟大神力和母性光辉。作者通过想象,将古老的传说演绎得充满生活气息和天真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写作技巧

1.丰富而动人的想象。课文后面给出了《风俗通》中的原版女娲造人神话。对照之下,就会发现本文作者在原来的简要框架上做了很多补充完善,如:造人的起因,具体的过程,造人后的喜悦与烦恼,对人类繁衍的安排等。这些合乎生活情理的想象,使故事内容更丰富充实,女娲的形象也更鲜明生动。





关键字词

揉(róu):1.用手来回擦或搓:~擦。~搓。~眼睛。2.团弄:~面。~泥球。3.使木弯曲:~轮(使木弯曲制作车轮)。“~木为耒”。4.古同“柔”,使降顺。

荒凉(huāngliáng):荒芜冷落。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

寂寞(jìmò):冷清孤单;清静

莽莽榛榛(mǎngmǎngzhēnzhēn):“莽莽”和“榛榛”都是形容草木丛生、茂盛繁多的样子。

蓬勃(péngbó):繁荣,旺盛。

澄澈(chéngchè):清澈,水清见底。

掺和(chānhuo):掺和,混杂。犹言参与、插手。

非凡(fēifán):.出色的或突出的。

气概(qìgài):名词,意思是正直豪迈的态度,或者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灵敏(língmǐn):1.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能够显示微小差别2.头脑机敏。

泥潭(nítán):通常为暴风雨所留下的小污水坑。

绵延(miányán):有连续不绝和弥漫延续等义。一直延续到完结,中间未曾间断(多用于形容山,如:绵延的山径/群山绵延千里)。

神通广大(shéntōngguǎngdà):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褒义)

灵机一动(língjīyīdòng);灵机:灵活的心思。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褒义

眉开眼笑(méikāiyǎnxiào):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综合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选出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女娲(wā)澄澈(chéng)应和(yìnghè)

B.掘起(jué)莽莽榛榛(zhēn)掺和(chānhuo)

C.称(chēnɡ)赞蓬勃(péng)安慰(wèi)

D.揉团(róu)和(huó)面称(chèng)职



2.课文标题与作者、写作手法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春》——朱自清——象征

B.《散步》——莫怀戚——以小见大

C.《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联想与想象

D.《女娲造人》——袁珂——想象



3.下列神话人物都源于中国的是()

A.伏羲唐太宗精卫嫦娥

B.宙斯阿波罗雅典娜波赛冬

C.夸父后羿太上老君哪叱

D.亚当释迦牟尼安拉丘比特



4.下列诗句中运用了联想或想象手法的一项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对比阅读。(6分)

文段一: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出自东汉应劭[shào]的《风俗通》)

文段二: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出自课文《女娲补天》)

(1)文段二的内容对应文段一中的哪句话?(2分)



(2)课文《女娲补天》对《风俗通》中“女娲造人”的故事进了改编。这改编主要是以想象进行扩写,补充了生动丰富的情节,但也舍弃了原文的部分内容。请思考,被舍弃的是哪句?改编时为什么舍弃这部分?(4分)





7.对比阅读,完成练习(1)-(3)。(13分)

先秦·列御寇《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áo)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lǎo)归焉。”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ǎn)焱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2)请结合课文中的“造人”和上面两个文段中的“补天”,分析女娲是什么样的神灵。(3分)



(3)请发挥想象,参考文段二内容,写一段话,描述“四极废,九州裂”之后人类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要求100字左右。(6分)



参考答案:

1.D称(chèn)职

2.A

3.C

4.B

5.盘古开天辟地,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夸父逐日,伏羲创八卦等,说出三个即可。但要注意要有伟大功绩的神灵及其事迹,如“嫦娥奔月”之类则不合要求,不能得分。

6.(1)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答完整的句子“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2)被舍弃的是最后一句:“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因为这句体现的是封建等级思想,宣扬的是人生而不平等的封建观念。这是封建思想中的糟粕,所以作者改编时舍弃了这部分内容。

7.(1)相同之处:女娲炼五色石补天(2分)不同之处:《列子》中女娲补天的原因是天本就有缺;而在女娲补天之后,共工撞断了天柱,使“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淮南子》中,女娲补天是因为“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并进一步详述了当时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修补天地的过程、结果。(不同之处答对一点即可得两分,不必全答)

(2)从造人和补天两大神话中,可以看出女娲是神通广大而无私无畏、勤劳智慧而善良博爱,充满母性色彩的神灵

(3)示例:天崩地裂了。远远的天空裂开了一块又一块,露出一个个黑洞洞的大窟窿。大地上布满了一道道大裂缝,吞噬了无数生命。天地之间,有的地方大火蔓延,熊熊不灭,有的地方洪水横流,涛涛不息。许多人被火困住,许多人被水冲走。活下来的人们无散奔逃,却找不到一处安全的地方。





和语文在一起 七(上)课内资料汇编







献花(0)
+1
(本文系和语文在一...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