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成败之关键,云麾将军敬君弘之抉择

 说的是对的嗯 2019-12-12

武德九年。

这一年,对于唐朝来说,乃至对于中国来说,皆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所发生的事影响了不仅影响了唐朝的历史走向,也影响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走向。

这时候,李唐已底定江山,李渊已经坐稳了皇位,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来从李渊手上接手唐朝的肯定是皇太子李建成,不会是秦王李世民。秒赚大钱

可是,李世民这个人已经藏有野望,他能够甘心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白白送给李建成吗?用司马光的话说,“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他之所以这么拼命地打江山,说白了不正是为了将来能够成为李唐的接班人吗?他显然并不甘心。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动作频频,让皇太子李建成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他的威胁。

李元吉在武德七年怂恿建成在齐王府谋杀世民的时候,李建成当时一口否决,可到了武德九年的时候,建成却已经基本上坚定了铲除李世民的决心,这便说明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李世民的举动已经对李建成构成了威胁。

只不过,李世民到底是一代雄主,行事作风可比李建成果决多了,还没等李建成发难,李世民便已经抢在李建成之前率先发难了。

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一举铲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迫使唐高祖李渊交出了皇位,看似一切顺利,但是过程却是惊心动魄。

当时决定“玄武门之变”成败的关键并不掌握在李世民的手中,而是掌握在云麾将军敬君弘的手上。

敬君弘何许人也?

李渊自太原起兵入主长安之后,天下既定之时,遣散跟着自己一路从太原打过来的老兵,并留下三万精卒编成宿卫皇宫的禁军,号“元从禁军”,所谓“元从”即自一开始便一直追随之意。

所以,元从禁军对李渊有着极高的忠诚度,李渊对元从禁军也有着极高的信任度。

既然李渊设立元从禁军是为了宿卫皇宫,是为了保护自己这个皇帝的人身财产安全,那么他将元从禁军放到哪了呢?屯于长安城的北门,也是太极宫的北门,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玄武门。

敬君弘在当时所担任的便是屯营于玄武门的禁军统帅,被封为骠骑将军,执掌玄武门屯营兵后又被加授云麾将军。

李渊将玄武门屯营兵交给敬君弘来管,也就等于是将自己的安危交给了敬君弘,由此足见李渊对他的信任。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担任着如此要职的敬君弘自然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不可忽视,更是决定性的作用。

这么说吧,倘若敬君弘当时选择中立的话,那么李世民和李建成谁胜谁负,那便各凭本事。可如果敬君弘选择了站到李建成那一边的话,那么李世民必败无疑;敬君弘站到李世民这一边的话,李建成和李元吉则只能落个惨败的结局。

对于敬君弘在政变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须得从李世民和李建成双方政变前的实力对比情况说起。

李世民久在军中,所以他在军中的威望自然是无人能及,这一点别说李建成了,哪怕是李渊也有所不及。

司马光那句“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绝不是危言耸听,南方的萧铣是李世民的部将李靖消灭的,北方的窦建德和王世充则是李世民亲自带兵消灭的,后来趁乱反唐的刘黑闼也是在被李世民打残了之后,李建成才去捡的便宜。

所以,李世民的威望和能力皆在李建成之上,不是说李建成能力不行,至少是略逊世民一筹的。

后来的事则又能够看出来李建成的魄力也远不如李世民,否则不会让处于劣势的李世民给反制。

为什么说李世民当时处于劣势呢?

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很高是不假,但是他的军队毕竟不在长安,他当时是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所以他的势力也几乎留在了陕东道,唯有天策府只能臣干将随他一起回了长安。从尉迟敬德劝说李世民对李建成下手时说的“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可以看出,李世民此时在长安的实力除了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部将之外,便只有这八百余人的私兵了。

反观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方的实力,李建成在李渊的扶植之下,不仅拥有两千多人的长林兵,还有可达志暗中帮他从罗艺手里调过来的三百幽州突骑,幽州突骑久驻边地,战斗力绝对不可小觑。

此外,齐王李元吉手上也有七百多人的私兵。

从硬实力来看,身处长安的李世民根本不可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对手,真要硬碰硬的话,李世民必败无疑。

所以,李世民才不得不选择用谋略,或者说用阴谋去取胜,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之时,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双方又处于怎样一种形势呢?

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六月三日受李渊召见入宫,先是气呼呼地控诉建成、元吉二人私通李渊的宠妃,然后又眼泪汪汪地告他们二人的状,说他们想要为窦建德和王世充报仇,从而对自己不利。

李渊听完愣了好一会儿,才说,明日朕审问审问他们,你记得也来参加早朝。

他成功地转移了李渊的注意力之后,即于六月四日“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静静地等待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出现。

《旧唐书·李建成传》言:“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则言:“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 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 元吉,平之。”

对于李世民当时到底带了多少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但至少也有十几个人。

可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有所防备,但是并没有带人,只是带了武器而已。

所以,这时候的形势已经被李世民扭转了,变成了李世民强于李建成,只要李世民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解决建成、元吉二人,便可底定局势。

只不过李元吉一直很警惕,到了临湖殿,察觉情况不妙便立即掉头跑,然后一见李世民追出来,便毫不犹豫地搭弓射箭射向李世民,虽然连射三箭不中,但却已经打破了李世民的“速度”计划。

李世民躲过了李元吉的三箭之后,却出其不意地射杀了李建成,随后才又和李元吉缠斗了起来。

李世民和李元吉打着打着,尉迟敬德又突然率领七十骑奔袭而来,李元吉处境更加不妙。

当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进行生死一战的时候,驻守于不远处的玄武门屯营兵对此究竟是何态度呢?

李世民这边才射杀了李建成,那边东宫部将冯立、薛万彻等人便已经收到了消息,然后急忙率领东宫、齐王府私兵两千人赶去玄武门,一来是为了给李建成报仇,二来也是为了营救李元吉,当时他们应当还没听说李元吉也已经被杀了。

这个消息能够如此迅速地从临湖殿传到东宫,这便说明李世民当时还没有控制住玄武门,实际上他也没那个实力。

玄武门屯营兵两三万,李世民哪是对手?

更何况,李建成被杀的消息能够如此迅速地传到东宫,或许也是屯营兵所为。

等到冯立和薛万彻带着人赶过来了,李世民这边可能还没结束,可能还在和李元吉缠斗着,李元吉好武,手上确实有几分本事。

这也就是说,屯营兵实际上有足够的时间来阻止李世民的行为,哪怕是来不及救下太子李建成,应当也能救下齐王李元吉。

可是屯营兵并没有这么做,原因也不复杂,李世民之所以发动政变,只要不傻,一眼便可以看得出来是在争夺皇位,所以屯营兵当然不愿意插手。因为将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要是插手打断了这场政变的话,将来是李建成或者李元吉当了皇帝还好,可如果是李世民当皇帝的话,那他们必然会遭到李世民的清算。

所以,屯营兵没有选择出手,反而是选择了观望,正如敬君弘的手下劝他不要插手时所说:“事未可知,且徐观变。”

也正是因为屯营兵的犹豫和观望,这才让李世民有足够的时间顺利地将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击杀。

“玄武门之变”成败之关键,系于屯营兵统帅敬君弘之抉择。

屯营兵到底是中立,还是站在李世民这一边或者李建成那一边,决定权掌握在云麾将军敬君弘的手上。

只要敬君弘站到李世民这边,李建成和李元吉有败无胜。

可如果敬君弘站到李建成那边的话,那么李建成便能够反败为胜。

即便敬君弘和屯营兵在李世民、李建成双方厮杀的时候选择了中立,但如果李世民杀了建成和元吉二人之后,敬君弘不允许李世民动玄武门的话,李世民的部将张公谨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关闭玄武门。

玄武门没关上的话,冯立和薛万彻必然会杀进来,冯、薛一旦杀进来,那么李世民的一切努力便将白费!

因为冯、薛带了两千人来,李世民这边根本不是对手!

敬君弘看到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这才一改观望的态度,坚决地站到了李世民这边,不顾众人劝阻,冲杀了出去,想给李世民锦上添花,谁知道竟然不幸战死。

但是,不论是敬君弘后来有没有战死,“玄武门之变”成败的关键,实则一直掌控在敬君弘的手中,只在于他如何抉择而已。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