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是当下热门的话题,国家的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方方面面的深化改革。清华教授王文湛曾刊文表示: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为此,特级教师黄玉峰和李镇西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语文学习的建议和忠告呢?学语文本身是要下点功夫的,尤其年纪小的时候,要下点功夫、记点东西,背点东西,学点东西。特别是诗歌、好的文章等等,更应该从小就背起来,因为节奏感在里面呀。写文章好的人,懂得什么样的语言读起来舒服,怎样写可以把其中的音乐感、节奏感把控好,同时,道理也能够讲清楚。许多读到的内容,借过来借过去,就活了呀。当你写文章用词的时候,这些东西自己就会跳出来了。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腹中没有东西,临时去想词怎么能想得出来呢?创造性是怎么来的呢?因为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以后才会有创造。写文章也是“创造”,本来没有这篇文章,现在创造出来,你怎么创造出来?因为看得多,记得多,词语掌握多了才写得出来,谁创造得好就是因为他积累得多。文学就是这么回事情——首先,是积累、吸收;然后,在自己脑子里编程;最后,才是吐出来表达。其实孩子“吞下去”这么多,也是为了“吐出来”,也就是写出好作文。其实关键在于,我们总是让孩子按照套路写作文,即便现在写好了,长大后肯定也不会写。因为他的思维被放进了框里,被锁链锁住了。记忆是一个基础,但又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记忆力。我们要吸收记忆的是经典和值得记忆的东西,而不是记忆一些条条框框套路性的东西。创造力是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关键是我们不可以阻碍、压抑孩子的思考。你积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语言越丰富,你的表达就越好。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多读书,看多了才能提升出鉴赏能力。孩子没读几篇文章我们就给他一个题目,要他创造,即便是创造出来,也是很浮在表面的东西。通过这把钥匙,孩子能够打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宝库”。我经常对学生说:“理科学习靠题海,文科学习靠书海。”没有广博的阅读,仅仅靠课文上那几十篇课文,是不可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的。而一个孩子如果有了海量的阅读,不读语文课本照样可以形成语文素养。当然,“多读”指的是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而不是读浅薄无聊的垃圾印刷品,更不是读有害的“毒品”。 低段孩子可以多读绘本、儿童诗等童书; 中段孩子可以多读整本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方面的书籍; 高段的学生则可以加上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读物。 孩子能够将阅读中吸取的养料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表达出来。这里说的“写作”远不只止于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日记、随笔等等,形式不论,内容灵活。对中低段的孩子来说,写作难免会有仿写的痕迹,这不要紧,这是学习写作的必经阶段。写作,不单单是“写作”,它伴随着阅读、思考和观察,所以写作实际上是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让孩子一开始就在写作中真情实感,随心所“语”,千万不要说假话,不要“装”——当然,在结构、语言等方面模仿名篇,不能算是“作假”。总之,没有多出课堂作文十倍甚至数十倍的生活化写作,是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让孩子在记忆力最强盛的年纪,通过背诵将最经典的古诗文化作自己的血肉,这是形成终身语文能力的“童子功”。当然,并不是所有古诗文都要背,我依然强调背诵经典诗文,且越多越好。肚子里“别人的东西”储存多了,渐渐就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必然出口成章,行文流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古训永远不会过时。总之,对语文学习来说,阅读是信息的吸收,写作是情思的表达,背诵是经典的储存。这三者同等重要,不分主次,缺一不可。也许有的家长有些疑问:“花这么多时间阅读和背诵,但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要当作家,而是要通过中考和高考啊!”我的回答是,当孩子把读、写、背当做生活方式,日积月累,他的内涵必然更丰厚,他的大脑必然更发达,他的思维必然更活跃,他的视野必然更开阔,这样的孩子对语言也必然更敏锐,对语言的运用当然也更加熟练……有了这个雄厚的基础,在考前花点时间针对特定的试题形式,对孩子进行一些突击模拟训练,就算是猴子也会“就范”成为“应试高手”,你还愁你那么聪明的孩子过不了“应试关”吗?对于应试语文来讲,语文的文章理解力要靠长期阅读积累,书面表达能力要靠长期写作积累。此外,我们的日常表达和交流,全都需要通过语文,因此,一个人语文的水准,不仅关乎其高考的成败,而且关乎其一生的安身立命。综合自|语文日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