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林响溪 2019-12-12

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制度。封建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和西方都曾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封建时期。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1封建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从社会表象上看,中西方封建制度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者产生的历史时期、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等不同,因此制度内核和发展历程都存在较大差异。

(PS: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时期的划分,学术界存在争议。主流有战国封建说和周代封建说两派,笔者持前者论点,有支持周代说的读者可略过此文。)

一、中西方封建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根源

历史时期:

中国的封建制度萌芽于西周中后期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成风,为形成封建经济模式提供了条件,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明确土地私有化后,井田制彻底消亡,封建制度开始形成。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2商鞅变法重要举措之一:废井田开阡陌

随着秦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和封建制紧密结合、日益强化,中国进入了漫长而稳定的封建时代。从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代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封建制度持续了两千三百年的时间。

西方的封建时期时间较短,自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只有一千两百年的历史。而且西方封建制度前后变化较大,并非一以贯之。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3.英国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不少文章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只存在于周代,认为将战国至明清社会视为封建时代是生搬硬套"唯物主义历史观"。但笔者认为此派学者是将周代的分封制等同于中国的封建制度,并不严谨,否定战国说的同时,却无法建立新的、合理的、被广泛接受的历史年代划分体系,简言之就是管杀不管埋,否定为先。

分封制是周代政权的组织模式,它确实具备某些封建制度的特征,但广义上的封建制度则是一种经济模式和社会制度,二者虽然都是以(国有)土地为载体,但是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的土地所有者必须有贵族身份(身份界限无法打破,典型的奴隶制社会特征);而后者承认土地私有,土地所有者不再需要贵族身份,因此二者的社会属性不同,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4周代分封制并不等同于封建制,土地所有主体不同

经济条件:

中国自商周时期就确立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经济模式,春秋战国时期,铁具牛耕的兴起,使中国农民实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模式,为封建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劳动力。

进入封建社会后,尤其是秦汉时期的强盛又为中国烙下大一统王朝的基因,保土安民、维护农业经济主体地位成为历代统治者的首要任务。

此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较先进的农耕技术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中国能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内保持稳定(大一统),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方。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5中国古代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思想

但中国封建制度的重农思想也扼杀了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始终未形成商品经济社会,间接扼制了科技、文教、思想等的发展,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在西方,西罗马帝国在境内隶农起义和境外日尔曼人入侵的双重打击下走向解体。日尔曼人在入侵罗马帝国前,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其社会形态比罗马发达的奴隶制文明要落后。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6西罗马帝国的覆灭

日尔曼人在灭亡罗马帝国后,虽然建立蛮族国家,但其落后的行政管理能力无法有效管控西罗马帝国的疆域,导致当时国家民族林立,语言习俗各异,互相之间征战不断、矛盾重重。

日耳曼人不重视农业生产和贸易,热衷于破坏和掠夺,客观上推动了反城镇化,迫使人们自然而然围绕城堡和农庄形成体量较小的聚落群体,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原始庄园经济(存在大批隶农),工商业止步不前,中世纪欧洲由此进入黑暗时期。

公元十世纪至十一世纪,因为农业技术革新及气候变暖,使欧洲农作物产量增加,工商业得以恢复和发展,欧洲得到复苏,人口大大增加。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7欧洲庄园经济遏制了人口增长

不过随后欧洲主要国家进入国家形成阶段,由于内外部战争、瘟疫(1347-1350,黑死病让欧洲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和基督教分裂等原因,再次将欧洲拖入黑暗。这一时期欧洲妇人经济模式为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

一直到中世纪晚期,随着贸易和城市再次兴起,欧洲工商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简单、原始的日尔曼行政管理模式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欧洲人又开始研究和借鉴罗马时期的社会制度,从而引发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8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

欧洲封建时代划分也存在争议。在部分专家眼中,欧洲从十世纪至十四世纪约四百年的时间,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欧洲封建社会。

文化思想;

周代统治者从商朝灭国的经验中总结出"德政"思想,认为民心向背才是决定国家命运的主要原因,相信人定胜天,所以采取了扼制神权的策略,从此在文化思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争霸和生存,大肆网罗人才,寻求治国之道。在这种情况下,私学兴起,知识阶层十分活跃,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学说和思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9百家争鸣

之后秦以法家治国,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复存在。

但儒家思想凭借其在巩固王权和传播教化方面的巨大优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也使中华大一统思想得以强化,让神权政治失去了生长土壤,这方面儒家功不可没。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10欧洲黑暗中世纪以消灭女巫名义残杀近十万妇女

与中国相反,欧洲中世纪的文化思想则带有浓厚的基督教神学色彩,一切文化、思想都是以宗教神学为基础的,教会把持知识传播的途径和资源,导致教育水平低下。

任何违反神学教义的行为和个人都会遭受教会的严厉打击,如中世纪猎杀女巫、阻止医术传承传播、对自然学家科学家实施火刑等,神学的强势是欧洲黑暗时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11描绘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的油画

到欧洲封建社会晚期,出现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次是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一次是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使宗教神学禁锢思想的作用大大降低,也使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愚昧和落后中走出来,迈向近代资产阶级新文明。

法制背景;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内,除秦朝推崇法家学说外,其他各封建王朝大都以儒家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但无论儒家还是法家,其思想都是为世俗政权服务的。

法家强调以严刑峻法消除犯罪,儒家则更注重道德教化,主张德主刑辅,礼主刑辅。儒家认为只有在道德教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时,才采用刑罚手段,即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12法家儒家是中国古代重要治世思想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礼"与"刑"一直是封建法制的核心。

欧洲中世纪的法制指导思想依然是以宗教神学为立法中心。认为神权高于一切,神的意志是最高的法律,是万法之源,是上帝统治人类的工具,世俗必须服从天国,政治必须服从宗教。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13教皇格里高利九世颁布教令(拉斐尔)

因而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圣经》、教皇教令、宗教会议决议、《教会法大全》等不仅规范教会内部的行为,而且也规范世俗社会的行为。而在法律实践上,各国通行简单、原始的日尔曼习惯法。

欧洲封建社会后期,各地城市普遍兴起,工商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法律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日尔曼习惯法便难以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十一世纪末和十二世纪初,意大利最早出现了罗马法复兴,并很快波及到欧洲各地,促进了各国法律的进步。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14罗马法的形成过程和罗马发展

因为以上背景种种不同,所以中西方封建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天然存在差异。

二、中西方封建制度的异同之处

中西方封建制度存在不少相同之处,如其基本剥削形式都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等,但二者的不同之处更多。

中国的封建时代是建立在中央集权下的封建时代,国家的组织模式为郡县制和官僚制,封建制度只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一种经济模式和社会制度。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15郡县制官僚制与分封的区别

中国自秦代以后,大一统王朝中并不存在具有真正独立特征的封国封地,皇家是封建地主的代言人,土地名义上属于皇帝,但皇家承认封建地主(包括任何合理拥有土地的人)对私有土地的权力,所以中国古代即使改朝换代,地契依然有效。

而中国农业生产者中自耕农始终占据一定比例,他们承担田租徭役,但不依附于地主,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最大特征之一。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16清代地契资料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国家在组织架构上明显比中国王朝松散,国家民族概念也不如中国明晰。其组织模式就是通过领主、封臣和采邑之间的关系和责任所构成的。

这种制度形式更类似于中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不过西周的分封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从属,更有宗法制下的血缘关系作为维系的纽带;而欧洲的封君封臣关系实质上是在以土地为基础的契约关系。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17中国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国王或皇帝是最大的封建领主,他们之下有中小贵族领主(公侯伯子男),领主可将手中的土地分封给手下,这些获得土地的人被称为封臣(骑士),分封出去的土地被称为采邑。

这种金字塔模式的封君封臣从属关系,是以土地封授为基础的,领主和封臣之间具有双向义务,领主赐予封臣身份名望并提供保护,封臣们向领主效忠,承担维护领主统治和战斗的义务。封君封臣间奉行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18欧洲封建制各层级间的义务

在欧洲封建制中还有个特点值得关注,就是领主只对自己的附庸有直接管辖权,不能跨级管辖。这就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在这种相对松散的"契约关系"下,各级领主庄园是相对独立的权利单位,导致西欧社会离心力比较强,国王权利有限,使得国王没有形成专制的权利,其结果必然是进一步加剧封建割据。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19欧洲下级贵族只需向上一级贵族效忠负责

而欧洲农民极少有自耕农,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对领主的依附性很强,所以当资本主义萌芽后,封建主只需剥夺农民租种的权力,农民就会变成彻底的无产者,只能转型成为产业工人(参看羊吃人),所以欧洲的资产阶级崛起十分迅速。而中国拥有大量的自耕农,反而成为资产阶级崛起的阻力。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20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标志资本主义开端

三、中西方封建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形始于秦代,始终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地主-农民"这样的封建阶级结构之上。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者的全部制度和政策,都围绕弱民愚民和重农抑商思想而变化,几乎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始终,使中国的资产阶级形成较晚,力量较弱,并未在近代发挥出应有的历史作用,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世界。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21中国古代始终有自耕农存在-雍正耕织图1

而西方的封建君主专制形成较晚,欧洲君主长期在教会的压制之下生存。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欧洲很多君主为了从神权手中夺回国家控制权,依靠"农民-资产阶级-封建贵族"相互制衡、相互斗争而上位,在取得专制权力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本阶级的诞生。(参看君主立宪)

很快资产阶级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就把封建制度送进了历史的坟墓。在这过程中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促进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诞生的作用,是一种历史趋势,也是近代欧洲革命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中西封建之异同

87.22英国国王极力推行封建专制,却促进了资产阶级诞生

虽然封建社会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对后世的影响依然深远,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