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月月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的确,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世上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这3个教育潜规则。 01放下手机,陪伴才会是最长情的告白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信每一对父母对这句话都不会有异议。可仔细想想,生活中的我们是怎么陪孩子的呢? 孩子兴致勃勃和我们讲学校里的事,我们却津津有味地低头看抖音; 孩子叽叽喳喳问着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却忙于回复微信,偶尔抬头敷衍地说一句“嗯”“是”。 周末,好不容易抽出时间陪孩子到游乐场玩玩,可依然是孩子玩自己的,父母换个地方刷手机。 在综艺节目《少年说》里,有个孩子走上台高喊:“我觉得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因为我想跟爸妈说说话的时候,他们总是在看手机。” 一旦自己哭闹起来,爸妈就把手机当成稳住他的“法宝”,以为手机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有止哭的奇效。 殊不知,孩子却坚定了自己的认知:“爸妈的孩子是手机,我是手机的孩子。” 当孩子说出了那句:“拜托你们放下手机多陪陪我”时,台下许多孩子都抹起了眼泪。 是啊,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很多,可却没有想过,这些时间里有多少是专注的陪伴,有多少是心不在焉的敷衍;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沉溺手机忽略了学习,可却没有反省过自己,我们不也是沉溺手机,忽略了最重要的亲情吗? 今年7月,当全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有一个女孩的名字火遍了大江南北,她就是武亦姝。 明明是《中国诗词大赛》的冠军,却偏偏是个理科学霸。她以总分613分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新雅学院,成了无数父母心目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我们不能光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也要看看“别人家的父母”。武亦姝的爸爸每天坚持在下午4:30以后不用手机。孩子读书,他就在旁边专心陪着读书。这一陪,就是十几年。 身为父母,我们谁也不会否认,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只不过我们错误地以为,只要陪伴的时间够长,孩子就会感到幸福。 然而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于3-11岁的孩子,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明明父母就在身边,可对自己却毫无回应,这样的陪伴不仅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更会给孩子造成“爸妈不爱我”的错觉。 原来,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父母的爱是有期限的,错过了有效期,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有效。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手机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大的“第三者”。如果心不在,那么就不能说是我们在陪孩子成长,而是孩子陪着我们看手机。要知道,陪伴孩子的质量,比时间的长短重要百倍。 02父母没有界限感,是对孩子最深的“诅咒”在《超级育儿师》节目中,有一位妈妈觉得自己12岁的孩子全身都是问题:厌学、不和人交流,不尊重父母。 身心疲惫的妈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好向节目组求助。可育儿专家在观察了母子俩的相处模式后却说,真正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妈妈自己。 在孩子心情不好时,妈妈会强迫孩子跟她沟通;当孩子正上网放松时,妈妈会毫无预警地拔掉网线……她就像孩子的影子一样,让孩子逃之不及。 遗憾的是,生活中我们常常犯着同样的错误:以“为你好”为名,从不肯和孩子分清界限。殊不知这样的伤害,给孩子留下的创伤绝不亚于暴力。 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这样说:
等到孩子大了之后,我们又说:
我们毫无界限感地干涉孩子的一切,恨不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可是我们是否想过,看似完美的人生对孩子来说,真的幸福吗?我们总是抱怨,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可孩子却不懂得感恩。可是我们却没有静下心来想想,这种没有界限感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忘我的自私。 这样的爱越多,亲子关系就会越恶化,孩子不仅不幸福,更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 其实,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这世上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密而有间,保持合适的界限感;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最好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我们要做的,不是毫无界限地插手孩子的任何事,而是目送他去闯荡,并在他受伤的时候,给他一个温暖的港湾。 03规则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保护伞去年2月,在北京张自忠路地铁站,一个小伙子进站时,一名男子尾随其后趁机溜了进来。之后,这名男子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刷卡进站。出站的时候,小伙子碰巧又遇到了这名男子,竟发现他们一家四口刷一张卡,“抱团”出了站。事情发生时,男子的其中一个孩子见父母逃票成功,竟然还在哈哈大笑。 很难想象,在父母这样的示范下,这两个孩子未来会成长成什么样的人。 很多时候,身为父母的我们总以为规则会束缚孩子天性,更觉得恪守规则的人都是“死脑筋”。当孩子违反规则时,我们不仅没有批评,还觉得孩子“聪明”,懂得“变通”,长大了不会吃亏。 可殊不知,规则并不仅仅是“束缚带”,更是“保护伞”。 还记得2017年,宁波动物园“老虎吃人”事件吗?一名男子为了逃掉130元的门票,选择从公园东北角的“狮林虎崖”翻墙入园,却因为失手掉入老虎圈,被老虎叼走后当场咬死。 为人父母,谁会愿意孩子受到一丁点的伤害。可孩子年纪尚小,不愿意被束缚是天性使然。而这时候,父母就该告诉孩子,你若守规则,规则就会成为保护伞,护你周全;你若无视规则,规则就会变成利刃,伤你于无形。 再来看一个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在对139名孩子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发现:父母越早给孩子立下清晰、合理的规矩并贯彻始终,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都会发展得越出色。 可见,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规则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保护伞,更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助推器。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遵守规则不仅不是“傻”和“笨”的表现,而且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只有对规则保持敬畏,孩子才不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更能用规则保护自己。 04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高尔基说过:“单单爱孩子,这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如果说爱孩子不过是天性使然,那么有远见、懂教育的父母,便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明白,即便我们再爱孩子,也无法一生一世护他周全。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只有我们懂得,在高质量陪伴的同时要注意界限感,我们才能与孩子保持疏而有密,亲而有间的亲子关系; 只有我们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同时也要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我们才能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自由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原来,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折断孩子的翅膀,给他全方位的保护。而是给孩子插上翅膀,让他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作者:月月,碧读好书签约作者,一个追求“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佛系妈妈。本文为“碧读好书”原创,好书像碧玉般珍贵!原创美文、好书好课、新书资讯等,伴你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