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皇帝如果一直打到底,能不能击败英军?

 剧透历史 2019-12-12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近现代中西方之间的首次正面交锋,200多年来一直强调以弓马立国的满清八旗,在英军威力强大的洋枪洋炮面前,简直被打懵得亮瞎了眼。

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清政府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始终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也仅仅停留在对外物资交流的贸易层面,所以对海外西洋的政治变革、军事科技发展所知甚少。

清政府对英国极度缺乏了解,表现在鸦片战争的战略层面上,就是道光皇帝和林则徐试图在正面战场一举消灭所有的来犯之敌。

这显然不符合当时的敌我双方优势对比。

林则徐早在虎门销烟之时,就已经预料到英国可能的军事报复行动,于是在广州沿海一带,布置了相当强劲的海防力量。这一招的确唬住了英国人,他们转而选择北上袭扰其它沿海城市。

几千里海岸线,清政府不可能处处严密防守。英军凭借快船利炮,游走于各个战场,往往能在局部区域范围内形成以多胜少的兵力优势,战略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了英军手中,他们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而停留在马拉车驮水平的清朝军队,行军基本靠双腿,主战场优势一点没占到,还总是被英军在海岸线四处点燃的战火牵着鼻子走,辛辛苦苦紧赶慢赶开到战场,以逸待劳的反而经常是外来的英军。

即便英军有几次在陆上停下来与清军正面对峙,死守正面猛攻快打冲锋战术的清军,也突破不了英军由大炮和火枪封锁的防线。

因此,无论是沿海炮台与英国舰队的远射对轰,还是陆上两军摆开阵势的正面对决,都是有利于英军洋枪洋炮远距离杀伤优势的发挥,而不利于清军的战法。

如此一来,道光皇帝急于将英军驱逐甚至打败的想法,就很不切合实际了。

但是,在船快、炮利、火枪性能优良的英军面前,清军难道真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答案肯定是有!

单就军事战术来说,英军跨海远征,最大的优势是海军舰队,因而他们选择与清政府对决的主战场是东部各个沿海城市。但是,以舰队为单位的袭扰形式,在当时的后勤补给条件下,很难形成足够多的人数规模,用以支撑长久的内陆攻防消耗战。

实际上,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远征军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2万来人。

虽说英军的洋枪洋炮,对阵清军的长矛、弓箭拥有着很强的装备优势,但武器的代差仍可以用合适的战术去弥补。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弹药匮乏的八路军伏击日军,往往都是丢几颗手榴弹、放几排枪,然后冲入敌阵与日军搅在一起,让日军的飞机、大炮、机枪等先进武器等发挥不出作用,不得不与八路军打白刃战。

相比之下,清军完全可以利用主战场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放弃没有胜算的远距离大炮对轰,将英军引入远离海岸的内陆地带,采用伏击、夜袭等作战手段给予英军最大的白刃格斗杀伤。

这点在广州民众的“三元里抗英之战”中,有过十分成功的战例。借助夜色、大雨和复杂地形掩护的偷袭,一帮农民反而打出了比清军在正面战场更好的歼敌效果。

此外,仔细观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起因,是清政府派出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以雷霆手段禁止了利润丰厚的鸦片走私贸易。

英国为什么向清朝输入鸦片?

说白了就是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没有什么消费需求,而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却是英国社会必不可少的消费品,英国只能直接拿黄金、白银套购中国的商品。等到欧洲社会的金银大量流入中国,存量趋于枯竭的时候,英国人突然发现他们可以通过向中国输入鸦片,来换取中国的商品,甚至套购先前流入中国的金银。

从这个层面理解,鸦片战争纯粹就是一场“贸易战争”。英国人花费大量军力远征清政府,目的也是为了延续鸦片贸易和进一步打开中国的消费品市场。

清政府要是了解英国人的战争目的,断绝任何茶叶、丝绸、瓷器等消费品向英国的输出,同时在军事上辅之以不与英军正面交锋的拖延战术,那么时间一长,首先撑不住的恐怕就是英国人了。

战争旷日持久,中英贸易断绝,而且中国市场迟迟不能打开,这样无利可图的战争,估计英国国内的民众都能把内阁政府给活活骂倒台。

反观清朝这边,对中英贸易的依赖程度可就低得多了。反正以往都是闭关锁国,顶多不要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利润算了,其它的也不影响老百姓正常过日子。

由此可见,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皇帝要是坚持打到底,尽管会遭受比较大的损失,但最终拖垮远征的英军,还是有很大的胜算。

然而,对清政府内部政权稳固的担忧,又使得道光皇帝极不愿意看到与英国人的长久对峙局面。

有清一代,尽管最高统治层极力弥合社会矛盾,但白莲教、天地会等反抗势力始终存在,尤其自乾隆晚年和嘉庆期间开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此时若与英国人长久纠缠,说不定就会有国内的反抗势力趁机而起,点燃社会矛盾剧烈爆发的导火索。

日后席卷江南半壁的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就是趁清朝内忧外患之机,聚合底层赤贫百姓搞起的武装起义。

对清政府来说,洋人只是要他的钱,而来自国内的造反可就是要他的命,非要把清朝皇帝从龙椅上给拉下来不可了。于是在这样“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指导下,害怕丢失政权的清政府,也就失去了与英国人死磕到底的信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