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亨利(Joseph Henry 1797-1878),美国科学家。他是以电感单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学家。在电学上有杰出的贡献。他发明了继电器(电报的雏形),比法拉第更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还发现了电子自动打火的原理。但却没有及时去申请专利。他被认为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之后最伟大的美国科学家之一,对于电磁学贡献颇大。 亨利出生在纽约州奥尔巴尼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13岁失学,后来在钟表铺当学徒。 他刻苦自学,考进了奥尔巴尼学院,在那里他学习化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准备当一名医生,可是,毕业以后他却在奥尔巴尼学院当上了一名自然科学和数学讲师。 1832年,亨利成为新泽西学院(即现今的普林斯顿大学)的自然哲学教授,一直到1846年离开那儿为止。 1846至1878年间,他是新成立的斯密森研究所的秘书和第一任所长,负责气象学研究。 1867年起,任美国科学院院长,直到1878年5月13日在华盛顿逝世。 主要成就强电磁铁的制成,为改进发电机打下了基础 1827年,他用纱包铜线在一铁芯上绕了两层,然后在铜线中通电,发现仅重3公斤的铁芯竟然吸起了300公斤重的铁块,远远超过一般天然磁铁的吸引力。电转变为磁产生如此大的力量,立即深深地吸引了享利继续对这些电磁现象进行探讨。 1829年,亨利对英国发明家威廉·史特京(1783-1850)发明的电磁铁作了改进,他把导线用丝绸裹起来代替史特京的裸线,使导线互相绝缘,并且在铁块外缠绕了好几层,使电磁铁的吸引作用大大增强。后来他制作的一个体积不大的电磁铁,能起一吨重的铁块。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比法拉第早一年 1830年8月,亨利在电磁铁两极中间放置一根绕有导线的条形软铁棒,然后把条形铁棒上的导线接到检流计上,形成闭合回路。他观察到,当电磁铁的导线接通的时候,检流计指针向一方偏转后回到零;当导线断开的时候,指针向另一方偏转后回到零。这就是亨利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这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早一年。但是,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在欧洲,亨利正在集中精力制作更大的电磁铁,没有及时发表这一实验成果,因此,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功劳就归属于及时发表了成果的法拉第,亨利失去了发明权。 发现了自感现象 亨利对绕有不同长度导线的各种电磁铁的提举力做比较实验。他意外地发现,通有电流的线圈在断路的时候有电火花产生。第二年八月,亨利对这种现象又进行了研究。1832年他发表了《在长螺旋线中的电自感》的论文,宣布发现了电的自感现象。 法拉第对此实验大加赞赏,大声问道:“你到底是怎么成功的?”于是亨利不得不向这位因发表电磁感应规律而闻名于世的科学家解释自感的道理,显然当时还没有一个欧洲人读过亨利几年前就发表的那些论文。1832年,他在研制有更强大吸引力的电磁铁时发现,绕有铁芯的通电线圈在断开电路时有电火花产生,这就是自感现象。他反复试验,搞清楚了产生这种现象的规律,于1835年又发表了解释自感现象的论文。 无线电波的传播 1842年亨利在实验室里安装了一个火花隙装置,在30多英尺处放一个线圈来接收能量,线圈和检流计相接,形成回路。当火花隙装置的电火花闪过的时候,和线圈相接的检流计指针就发生偏转。这个实验的成功,实际上实现了无线电波的传播。亨利的实验虽然比赫兹的实验早了40多年,但是当时的人们包括亨利自己在内,还认识不到这个实验的重要性。 人物轶事1799年亨利出生在纽约州的奥尔巴尼。由于家境贫困,他被寄养在一位亲戚家里,才10岁就在乡村小店里当伙计。在苦难的童年时代,也许只有他养的那只小白兔给他带来了一丝欢乐。说来有趣,恰是那只可爱的小白兔改变了他的全部生活。 他13岁那年的一天,小白兔从笼子里跑了。他尾随兔子,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了教堂里才将兔子逮住。他站起来正要往回走,突然他注意到了四壁上绘着绚丽多彩的神像,木架上堆满了厚厚的图书,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他一有空就躲进教堂,阅读各种书籍,知识滋养他渐渐成长。 一天他读到一本1808年伦敦出版的《格利戈里关于实验科学、天文学和化学的演讲集》,这是一本自然哲学的著作,第一页上写道:“你向空中扔一块石头或者射出一支箭,为什么它不是朝你给予的方向一直向前飞去?”这一下就把亨利迷住了。读完了这本书,他决心要献身于科学事业。 亨利的贡献很大,只是有的没有立即发表,因而失去了许多发明的专利权和发现的优先权。但人们没有忘记这些杰出的贡献,为了纪念亨利,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的单位,简称“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