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三仙传说】![]() 狮象戏水边,洞内出神仙 原创:玉才/平山 ![]() 谭公仙圣的传说 (来源:林丽华/惠州文协副主席) 谭公仙圣,真人谭德,惠东县大岭镇人。 据史志记载:“谭公真名谭德,生于元代,归善县红花园谭阁地人”(现属惠东县平山街道谭公村委会管辖)。据《惠州府志》记载:“谭公道者,归善人也,居九龙山峰修行,不记岁月,又说有祈雨旸辄应每杖履出山,一虎附之-----咸丰六年,敕封襄济。”清人刘子修,在《增修九龙峰谭公俺碑记》记载:“谭公庙上堂供观音,而奉(谭公)真人于正殿。” 靠近惠东县平山镇的谭公墟,有一座雄伟的山峰——九龙峰,是从惠东牛皮嶂主峰派伸开来的一条山峰,高度仅次于莲花山。“九龙”之名来自它那起伏连绵的山峰似九条龙在腾飞,因主峰挺拔如尖笔,也叫尖笔峰。九龙峰的谭公祖庙也叫尖笔庵,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谭公祖庙缘起当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谭德。传说谭德小时候有幸得到太上老君的点化,小小年纪就智慧过人,神通广大。据《惠东县志》和《惠东人物》记载,谭德生于元末明初的1368年农历六月二十六,三岁时父母双亡,在多祝麦田村的外婆家长大,七、八岁时已能呼风唤雨,伏虎训蛇。十三岁时(1381年)在九龙峰“圆寂”,也称“得道”。 据《惠州西湖志》记载:谭公为元代归善人,居九龙峰山。咸丰年间(1857),翟火姑造反,谭公先后二次显灵助守城官兵,使惠州转危为安,有“一麾小驻五云车,解围东江十万家 ”之誉。为此,官府除了敕封谭公为“襄济”的同时,在府城水门外和县城白鹤峰各建一座谭公庙,让谭公配享香火;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谭公诞,每五年举办一次大型谭公庙会。 谭公何时被奉成神,说法不一。但是谭公的传奇以及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是民间信奉的事实,并且认为在谭公仙圣后长长的日子里,谭公经常显灵,为民众救苦救难。在人们的心里,谭德已经成为一个呼风唤雨、乐施好善的神人。几百年来,谭德的故事在群众中世代口耳相传,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尤其是当地人,对于谭公仙圣的传说更是如数家珍,被传为神话的故事如“好心好报”、“翻缸”、“篓草千担”、“变牛”、“火烧脚骨”、“稔叶化鱼”、“杯茶化雨救粮仓”等,在民间广为流传,引起后人对谭公的无限崇拜。现在龙峰祖庙大门的对联:“声动虎蛇龟尽伏,功施风雨露无偏。”就是这种崇拜的写照。 ![]() 林四爷仙师的传说 (摘自 林华聪/惠州民协会员《林四爷的传说》) 林四爷原名林四,是归善县宝口龙水村林木坑人,生于宋朝仁宗年间。坐化成仙后,被称为林公仙圣、林四爷仙师。林公母亲姓沈,生有九个子女。林公排行第四,故名林四。 林四年少丧父,母亲为了把林四及其弟抚养成人,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生活虽然清贫,但林四及其弟聪明伶俐,熟读四书五经,村民经常夸其兄弟俩日后必有出息。 林四兄弟参加科举考试,连中秀才、举人,直至高中进士,故“兄弟科名昭宋代”成为一时佳话。林四上京城参加殿试时,虽然未能获取第一甲,但其博学多才、精通诗文的才华为皇上所赏识,宋皇亲自点其名留在京中翰林院当侍讲学士,为东宫太子讲读经文。按宋朝当时吏制,翰林院编修属正七品。 民间传有林四爷“名穴葬父,成就功名”、“ 幸得仙马,母破天机”、“ 祖坟被掘,坐化成仙”、“仙灵显迹,名扬四方”的传奇故事。白盆珠镇白马村民念及林四有除暴安良之功、教化再造之恩,在林四显灵之处建起了一座供奉林公仙圣的长春观。此后,前来白马村长春观(林四爷庙)祭拜的民众越来越多,香火日盛,显应十方,有求必应,名扬城乡各地。长春观刻有一首颂联:“兄弟科名昭宋代,岁时功德著乡民”,这首颂联就是对“林公仙圣”的出生年代、高中进士、为官清廉、德高望重、除暴安良、仙灵显迹、护佑乡民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白马村长春观始建至今,据传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春观原庙被毁,荒废了四十多年。原址庙堂面积有130多平方米。复建白马村长春观原址,于2014年12月开始动工,目前已经全面完工,并于2018年3月8日(农历正月二十一日)举行隆重的转座仪式和太平朝会。 ![]() 冯仙姑的传说 (摘自 彭芝楷/惠州民协会员《冯仙姑与雷鸣庵》) 惠东县稔山镇范和石门山有座冯仙姑庙。登临冯仙姑庙的最高处,在两扇石壁下建有一座雷鸣庵,冯仙姑佛像就安置在此,传说这也是冯仙姑得道成仙的地方。 冯仙姑俗名冯莲娣。相传,清代道光年间,惠东县铁涌镇骆村冯屋围有一户农民冯升,妻子陈金凤,夫妻生育了三儿一女。至道光末年,冯妻陈氏又怀孕了。那年农历三月二十一,产下一个非常弱小的女婴,小到可以握在掌心里。经过婶娘的精心喂养,女婴得以成活。冯氏夫妇叫来算命先生测算女孩命运,算命先生说:“你们这女儿,看似弱小,其命运与众不同,与神明有缘!就叫莲娣吧,金莲圣洁。” 冯莲娣八岁能歌善舞,并会吟诗作对。古时只有男孩入学读书,冯莲娣常常跟着哥哥到私塾玩耍,先生所讲,她一听就会。有一次,教书先生课余时间来到村边散步,恰遇春耕时节,农民驶着水牛在犁田。教书先生信口吟了一句:“一牛犁开路边地”,身旁有银铃般的女童声接着吟道:“众人绣出农家图”。冯莲娣十四五岁时,长得漂亮可人,又勤劳朴实,心地善良,深得大家称赞。更令人称奇的是,冯莲娣说话做事还挺有灵性。有年六月天气,农民种的稻子黄熟七八成了,但要等到长多五六天黄熟十足才收割。冯莲娣在村里逢人就说:“天公要发作,黄熟稻谷快收割。”有些农民听了她的话,抓紧把稻谷收割了,但也有农民不以为然,说女孩子的话不能轻信。不料到第三天,突然乌云翻滚,一场台风裹着暴雨从海岸那边刮了过来,没有收割的稻谷被台风打得一干二净。受灾户来到田边,眼看着到手的收成落空了,徒叹奈何,后悔没听冯莲娣的话。经过这件事,冯莲娣说话很灵,方圆百里便传开了。冯莲娣还能治病救人,男女老少头痛脑热,往往会去问冯莲娣。冯莲娣采些青草药给患者治疗,往往也会慢慢康复。于是人们称赞冯莲娣用药如神。 冯莲娣十六岁那年,相隔两公里的石桥村张德古备好聘礼派人送到冯家,准备迎娶早在一岁时就定下嫁给儿子张小赖为妻的莲娣,遭到冯莲娣“我不嫁人,我要上天”的抗拒。张家选择的迎娶吉日,便是冯莲娣得道成仙的日子。那天,张家来迎娶冯莲娣的队伍,天一亮就吹吹打打来到冯家门前,村前路口还派人把守着,防止冯莲娣逃走。 眼看着就要坐进张家的新娘轿子了,冯莲娣叫媒人传话,说新娘要梳妆打扮,请等多一个时辰。接着,冯莲娣也真的梳妆打扮起来,穿新衣裳,涂脂抹粉。她点上三支香,插在梳妆台上,口中念念有词:“天神爷地神爷,快快把我拉;若要我成仙,好时好日在今天!”冯莲娣念着念着,突然间好像有一股巨大的拉力,使冯莲娣身体腾空而起,冲出大门,越过院墙,经过羊蹄岭村后山坡,再朝风门坳一路朝海边奔去,最后来到稔山范和的石门山。原本,石门山有个仙洞,两扇石门是敞开着的,冯莲娣可以从石门进入仙洞入道成仙。因为错过时辰,两扇石门已经紧闭,她只好立于石门脚下。不一会,但见乌云翻滚,惊雷炸响,冯莲娣应声倒地,瞬时成仙。此日正是农历九月二十九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