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时期德国的经济到底如何?

 HK_G3资料室 2019-12-12

3 个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问的很好,但是也很专业,可以说是经济专业和历史专业的同志们值得了解的一个问题,估计都可以写专著了,鄙人不才,说点东西,抛砖引玉。部分资料来自Economy of Nazi Germany

一战之后协约国施加的凡尔赛合约让德国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但类似于清末庚子合约,凡尔赛的赔款并没有全部支付,有一些化为了其他列强对德的债务和经济支援,比如说美国在1923年-1928年期间给了德国约价值200亿马克的贷款,协助战后的魏玛共和国工业复兴。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运行尚可。

但是由于1929年喜闻乐见的大萧条来了,美国自顾不暇,收回了贷款,英法两国也陷入了空前危机,德国自然无法独善其身。在这场危机中,德国工人大幅失业,国民经济遭受到沉重打击。

Gross national product and GNP deflator, year on year change in %, 1926 to 1939,in Germany

1933年,纳粹党正式获得大权,亚尔马·沙赫特被希德勒点为德意志帝国银行的老板,次年又被点为纳粹德国的财政部长。这位仁兄为希特勒那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三帝国的经济复苏,他确实功不可没。

德国为了摆脱危机,不得不走上凯恩斯那条道路,也就是加强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公共工程消灭失业,加强工业的国有化,同时也保证私有化为经济带来活力。
  1. 由政府举债,兴建公共工程。比如说纵横德国的高速公路网(当然也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军队),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2. 大力扩军。德国的扩军受到凡尔赛合约限制,是违法的,政府也没有那么多资金而举债发展军工,不等于在脑门上写着“英法我要来打你么么哒”吗?为此,沙赫特为德国再次武装,提出了Mefo bills这一伟大构想,即帝国银行发行Mefo bill这个汇票,相当于一个受到政府信用保护的账外实体,用于支付军火公司的产品,但是纸面上呢,这个东西只发了1M的马克,就这样,德国偷偷地重新武装了起来,而帝国政府几乎没有付出特别大的代价。
  3. 配给制。德国扩军,但是所需资源不够,于是政府就采用配给制,限制供应比如油料啊,食物啊,blabla。通过推行配给制,获得产业之间的剪刀差(我兔50-80年代也是这么干的),从而将这些资金进一步扩军,简直不能更棒啊!完美的产业链就这么来了。其后果就是德国在30年代的农业水平相比一战并没有丝毫的进步,仅仅略高于1913年的水平。
  4. 没收充公。犹太人啊,叫你们经营商店,控制零售业和物价,统统没收。后来的种族迫害,大量犹太人的资产被纳粹没收,成为了纳粹政府的囊中之物。

多管齐下,就这样创造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失业近乎绝迹,经济增速超过20%,各种百废俱兴,真是厉害得紧。

但是,这种饮鸩止渴的刺激经济,带来了几个大问题。
  1. 如果军队不再需要产品,经济该何去何从?所以,这就成为了二战爆发的重要的经济因素,如果纳粹德国不发动战争,他们自己在未来就会崩溃,因为大量的债务和赤字。事实上,1936-38年,德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创造军需订单,就成为了维持经济的必须手段。
  2.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工业成品(德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的价格在下跌,德国政府越来越难以维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国的出口下降了9%,进口同比上涨9%,带来了严重的贸易逆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只能通过强行控制个人市场投资的方式来刮地皮。1934-38年,德国的非上市流通证券所占的市场份额从超过一半下降到大约10%左右。
  3. 即使在战争爆发,西欧都被纳粹占领的情况下,德国无法将工业产品往已经工业化的西欧倾销,资本流动无法构成循环,德国只能陷入资本的自我循环状态。

所以可以知道,德国的扩张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转移的,所谓“换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间”,倒不如说是向东打开市场。但由于希特勒政权各方面的原因,德国没能灭亡苏联,从而加速了其败亡。

在战争爆发后,德国维持经济和资源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
  1. 在占领国的掠夺式经济政策。在德国政府的“新领土”,德国买家以强制的极低价格购买当地原材料。所谓的“生存空间”理论又使德国强行掠夺占领国资源,法国的全国近半的车皮被用来输送货物给德国;1940年,挪威丧失了自身经济收入的20%,1943年时达到了夸张的40%。
  2. 在占领国强制征发廉价劳动力。当然,对于抵抗激烈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则送进集中营强制劳动。对于其他国家,主要是以廉价雇佣劳动力为主。直到1944年,强制占领国劳工已经占到德国全体劳动力的1/4,这个数字是极为惊人的。
  3. 与同盟、占领地区傀儡国的贸易。由于英国封锁,德国基本隔绝于世界市场,无法从美洲亚洲获得战争资源,于是纳粹只能在欧洲范围内寻求贸易伙伴,比如说瑞典的铁、罗马尼亚的石油、西班牙的钨。甚至在苏德交战之前,德国与苏联的贸易也非常繁荣,苏联利用原材料、粮食和石油从德国换取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与罗斯福新政类似的是,德国和美国在这个阶段都采取了政府公共投资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发展,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纳粹大多通过军工产业来吸收政府投资和创造就业,走上了军国化道路。

而我们来看美国。与德国几乎相同,美国在40年代初,也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政府高额赤字和高债务的怪圈,由于美国民众在二战初期的孤立主义和反战情绪,美国并没有参战,从而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二战爆发后,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输出军火,是一个对于美国经济的缓解,不过由于租借法案的性质,这些生产并没有带来真切的收入。真正解决美国经济问题的还是1944年树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战后西欧重建的马歇尔计划,使美国避免了战后危机,资本得到了循环。德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竟然拯救了美国经济,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结果。

苏德战争前夕,德国已经占领控制了247万6千平方公里土地和2亿5百万人口,而德国盟国另外有8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7800万人口,苏联在德国入侵波兰后又新并入了一些地区,达到1亿9千3百万人,同时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苏联当时拥有3150万20岁~39岁的男性人口,但是俄罗斯人也只有1500万20岁~39岁的人。同状态德意志人有1550万人,而在1941年5月前,德国已经有了175万外国工人和127万战俘来作为劳动力。
在 资源上,德国煤和钢优势显著,德国直接统治区生产了4亿吨煤、3180万吨钢,而苏联只有1亿5千万吨煤、1790万吨钢。充足的煤使德国拥有700亿度 电力(苏联480亿度),开动了126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苏联58.4万台),德国的机器制造工人超过苏联一倍。同时整个西欧也在为德国生产,那里有 4876个兵工厂,仅法国每年就提供1300辆载重汽车和100万发炮弹。
但是,德国缺乏稀有金属,尤其缺乏工业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开采石油190万吨,从煤中合成燃料410万吨,还获得了法国、比利时等一批国家的储备880万吨石油。
我知道截至1944年2月底德国在占领区收入的占领费为四百七十六亿六千三百一十万马克,这也是巨大的经济收入。

归根结底,德国战时经济远远超过苏联。德国不是败在经济的崩溃,而是纯粹败在军事层面尤其东线。军事上的失败更多源于工业部门的效率低下。虽然产能和机器数量大大超过俄国人,但是却没有生产出与这种庞大产能对应的武器产量。 加上德国产业界内部和行政部门之间,军种之间的严重内耗内斗,使得德国强大的国家机器没有发挥出全力。 这也说明了纳粹党对国家的控制力,还是比较低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