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堂的两件老物件:红砂石柱墩和滇朴王(远处) 流星一样消逝、不留痕迹的云南沐氏家族以及沐王府在昆明、在云南,不知道是不是历史太久远,世镇云南的沐氏家族,就是像划过历史天际的流星,就像是谜一样的传说,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 要知道,沐氏家族自位列明朝开国功臣第六位的沐英开始,世镇云南280年,与明王朝相始终,甚至比明朝的正溯国祚276年还要长! 要知道,云南沐氏家族,在历史上极为罕见爵位世袭十三代,共有二王、一侯、一伯、十位黔国公、十六位云南总兵官、十六位征南将军、两位副总兵、两位锦衣卫指挥使、一位驸马、一位王妃。 就是这样一个辉煌的的家族,在昆明城,却没有太多痕迹,记录这个家族的荣耀与辉煌;没有太多遗迹,任人评说这个家族的功过是非! 呈贡的“沐家墓”就只有一块沐氏家族成员神道碑,但偏要称“明代古墓群” 作为家族象征和根基的云南黔国公府,更是无从寻觅。 资料记载,历史上的黔国公府,是这样的一个盛况:
这就是曾经的黔国公府!云南的沐王府。 常被误认为是云南沐氏王府的丽江木氏土司府 云南沐王府?不是在丽江吗?! 此“沐”非彼“木”。 这就是云南沐家的真实现状,说起来还有点悲哀! 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沐英墓的国宝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云南沐黔国公府那片土地的前世与今生沐家在云南的没落与消逝,与作为家族象征的黔国公府不存有相当大的关系。 但黔国公府,真的没有痕迹可循了吗? 将在云南黔国公府旧址上的昆明抗战胜利纪念堂 也不是,从故纸堆中,我们可以知道黔国公府的前世与今生: 明代,洪武十四年八月,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出师平定云南。12月,明军败元军10余万于白石江(今曲靖),活捉元行省丞相。蓝玉和沐英进军昆明,梁王逃至晋宁自杀,元行省右丞投降。 洪武十六年三月诏征南师还。只留沐英世守云南,一氏治滇,改中庆路为云南府。这个时候明朝在云南只有巡抚,没设总督。 沐英在平定云南之后,开始筹划修筑昆明砖城及云南西平侯府,也就是后来的黔国公府。 翠湖边上的洗马河 翠湖洗马河是近年恢复沐氏遗迹最有力之作 这是云南破天荒的事情,沐英请明初宫廷堪舆大家汪湛海先生入滇,主持明代新昆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废弃唐宋元以来昆明历代土城,改修筑砖城墙,周长九里三分(约合今4443米),高二丈九尺二寸(约合今9米),设六门,上各有楼;并将圆通山圈入城内,形成三山五湖的格局。 至此明代新昆明砖城整体形如灵龟的模样。 同时,沐英筑昆明砖城的时候,将翠湖圈入城内。沐英爱马,常在柳营河边观洗马,故翠湖出城之河称“洗马河”。 昆明砖城建好了,西平侯府(黔国公府)也修好了,于是云南真正进入了明朝时光,真正进入了“沐家时间”。 这个时间有点长:280年! 盘龙江下段的沐英镇滇雕塑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刻意,记录云南沐氏280年的群雕也选用了红砂石 接下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定律有一次再现了。 明末清初的战争和清军围攻吴三桂残部时期,昆明不仅旧有城墙受到破坏,城内的官衙、寺庙建筑也在劫难逃,毁坏严重。 这当然少不了作为政治、权力象征,当然也包括财富象征的黔国公府。 当历史车轮转到大清的时候,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在昆明始建云贵总督署,署址在大东门(咸和门)内绿水河东的原明代广南卫衙署旧址。 由于当时统治云南的实际是吴三桂,中央朝廷派来的总督并无实权,总督衙门也成了流动机关。 两年后,先是搬到曲靖,后不得已又搬到贵州。一直到平定吴三桂后,才搬回昆明,移住云南府(原明代沐国公府)。 复旧修建的昆明近日楼,离黔国公府原址越来越远了 康熙二十年(1683年)总督蔡毓英把旧云南府改建为总督署(现人民胜利堂),蔡毓英即为入主此总督署办公的第一人。 总督衙门是云贵两省的最高级关,经历代总督不断修葺建设,越加气度不凡。“东临文庙街海天阁巷,西接沙朗巷,南面光华街,北抵民生街”。 曾经的黔国公府,如今的云贵总督衙门,又进入了新的高光时刻。 于是,继沐家之后,一个个牛人闪亮登场:蔡毓英、范承勋、王继文、鄂尔泰、阮元…..,包括后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红砂石柱墩与来历铭牌 重九起义(1911年10月30日,阴历九月初九)之时,由于当时封建统治的首脑机关——云贵总督衙门便成为武装起义的主要战场之一。 “重九起义”之后,云南最高当局从此迁上五华山办公,总督等衙门取消,两级师范由五华山搬到总督衙门。最高官府遂成最高学府。 民国时期,在原云贵总督府的旧址上又大兴土木。1944年动工兴建最初名为“志公堂”随后改为“中山纪念堂”,1946年落成时改为“抗战胜利纪念堂“。 胜利堂老照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4月27—30日,昆明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抗战胜利堂举行。 1950年12月,云南省第一次各族各界代表大会决定,把抗战胜利堂改称“人民胜利堂”。并在堂前的广场中央,奠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方形基石。 时隔奠基仪式45年后的1995年,胜利堂前广场上,竖立起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之下辟地下室,设立人民革命斗争史展览馆。 昆明抗战胜利堂及英雄纪念碑 跨入21世纪的2002年又出于还原历史,更尊重历史。重把“人民胜利堂”恢复初建的初衷名称:“抗战胜利纪念堂”,简称“抗战胜利堂”。 胜利堂和“滇朴王'同框 尘埃落定之后,只有红砂石柱墩和古老滇朴成为这段历史的记忆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名称如何改变,不变的只是那一方风水宝地:沐氏黔国公府旧址。 如此看来,当年“审山龙,查地脉,别阴阳,定子午,就高下而奠基础,取形胜而立范围,经八年的惨淡经营,功始告成”的堪舆大师汪湛海是何等的高明! 汪大师的堪舆结果,民国罗养儒先生有如下终结说:
孙髯翁笔下北走蜿蜒的长虫山 长虫山与昆明城、滇池 因此当年的沐英,占据了黔国公府(西平侯府)所在的文庙前的宝地。 但是他和他的子孙们,始终没有住进“城内主脉制高点,其右脉一个瓜形高地地气最为旺盛,宜主理云南政事”的五华山! 毕竟,作为忠于大明王朝的臣子,忌讳还是很多的。 当然,后来的永历帝、吴三桂就没有这份忌讳。因为,一个是正宗、正统的天子苗裔,一个是后来的“大周皇帝”! 这也说明,世镇云南的沐氏家族,始终有一份忠心或者说自知之明。 云南沐家辉煌280年的真谛 云南沐氏的家训 还是走出历史回到现实之中吧! 如今的云南沐黔国公府那片土地,真正的老物件只有两个:红砂石柱墩和滇朴王。 ▲▲红砂石柱墩 在昆明抗战胜利纪念堂东侧的一棵大树下,堆着12块颇有年代感的红沙石柱墩。 红沙石柱墩 红沙石柱墩 12块柱脚石,直径约80厘米——130厘米,质地为昆明本土常见的红沙石。柱墩石表面略粗糙,不规整,边缘还留有当时工匠凿过的痕迹。 红沙石柱墩上的铭牌也看不清楚了 岁月的痕迹 在雨水阳光的洗礼下,几块柱墩石的表面已经裂开,看起来已经有些年代了。 红沙石柱墩 岁月流转的最后记忆 它们是1995年抗战胜利纪念堂施工时挖出的。后来,堆放了很久的红沙石被嵌上一块写有“原清代云贵总督衙门柱墩石”的铭牌。 ▲▲滇朴王 在胜利堂西侧入口北边,有一个巨大石砌的花坛,坛中有一颗硕大、古朴,枝繁叶茂的滇朴。 被重点保护的滇朴王 查询《昆明市古树名木目录》得知,这颗滇朴,已经有150多年的树龄,是昆明市所有滇朴树种古树中最古老的老者,可谓是“滇朴王”! 滇朴王的风资 滇朴王身上的岁月痕迹 150多年的结论不知是如何得出的?恐怕不止吧? 也许这颗滇朴王,还见证了黔国公府这片土地上的风雨、辉煌、权势、硝烟、枪林弹雨……,所有的一切。 滇朴王,到底见证了那些尘封的往事? 但无论柱墩还是滇朴王,都不是时光机,已经无从告诉我们这片风水宝地上经历过、发生过的一切了。正如消逝的黔国公府,但它轰然倒下的那一刻,云南沐氏家族的一切已经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大大的句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