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因家庭的变故而失去亲人陪伴,他们因家庭的困境而面临辍学,他们因身体的残疾不愿走出家门……12月12日是“困境儿童关注日”,意味着“一二一二,人生起步”,希望能借此行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困境儿童的关注和支持。 12.12 困境儿童关注日 小澎,10岁,来自内蒙古,小澎父亲因病不能工作,母亲一人靠做零工照顾一家人的生活。2019年初,困境儿童小澎向社会工作者介绍,在家里有一本《三字经》,是他认识协作者之前,除了课本之外,从两岁就开始读的唯一的一本书,小澎最喜欢的其中一句是“融四岁,能让梨”。 认识协作者之后,小澎会在协作者和童缘里其他小伙伴一起看书,他曾说:“我的愿望是希望有很多书可以看”。2019年11月初,协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为小澎圆梦,在深入了解家庭情况,鼓励儿童参与图书馆规范、服务开展设计之后,“慧之缘”书屋正式改造完成,小澎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也成为社区的小志愿者服务他人。 为精准救助更多像小澎这样因家庭贫困、自身残疾、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等原因导致面临困境的儿童,协作者从“预防-救助-治疗-发展”四个维度,针对困境儿童及其家庭需求开展救助、治疗和发展性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协作者在困境儿童救助中,扎实开展一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广泛发动志愿者链接社会资源,在此基础上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儿童保护现状,并通过政策倡导传递困境儿童及其需求与心声。 2019年,协作者共救助困境儿童126名,提供学业辅导、健康知识、自我保护、成长发展等专业服务和信息支持;建立了一支由133名主流人群志愿者参与的陪伴天使队伍,在参与中加深对困境流动儿童的了解,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增强群体间互信支持。 协作者困境儿童服务特色 一、突破传统救助服务的单一、静态的服务局限; 二、回应服务人群救助性和治疗性需求的同时关注发展性需求,鼓励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影响和改善社区及社会环境; 三、扩大服务对象社会资本,引领困境儿童服务机构专业发展。 协作者困境儿童救助的行动与改变 流动书桌助学计划 协作者在多年的服务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因贫困面临辍学的流动儿童,也发现了很多的社会爱心人士与专业资源,而两者之间,缺少的只是桥梁。 2006年开始,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携手志愿者在每年春秋开学季节,都会走进城市边缘的困境儿童家庭开展救助。通过13年的努力,探索出“困境儿童发现-陪伴天使志愿者招募筛选及培育-困境儿童家庭走访及救助信息评估-困境家庭资助及陪伴成长服务”的救助服务体系。 助学计划不只是资金的救助 小一,今年10岁,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上小学二年级。2017年,小一的父亲被查出患有脑胶质性母细胞瘤,高昂的手术费让这个失去收入的家庭陷入巨大的困境。术后不到1年,爸爸被发现脑瘤复发,甚至比之前更加严重,一家人却再无力承担再一次的手术费用。2018年9月,小一的“天使”降临了,两名协作者“陪伴天使”为小一制定陪伴计划,定期为小一辅导功课,并陪伴她外出游览参观,还协助小一的家庭发布水滴筹,通过在线众筹为小一的父亲筹集手术款。同年11月,协作者为小一筹划了一次难忘的生日。 也正是这一年,小一的家庭申请了协作者“流动书桌助学计划”,经过申请、走访、审议,小一成为该计划资助的第196个困境流动儿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小一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现在,小一在学习上学会了找方法、去积累;在协作者东四童缘,小一熟悉了借书流程,爱读书的愿望也达成了;生活中,小一在陪伴天使的教授下学会很多小游戏,无聊的时候小一可以自己去玩,也可以晚饭后带爸爸妈妈一起玩,活跃家庭氛围。 陪伴天使 陪伴天使是指参与到协作者针对困境儿童开展的一对一情感关怀、成长督导、精神慰藉、资源链接、返乡陪伴等长期陪伴的志愿服务的公益志愿者。他们协助儿童更好的认识现状,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陪伴天使为聋哑儿打开世界的窗户 小云,小云和弟弟均为聋哑人,父母在2018年年初通过公益途径为孩子更换了人工耳蜗,但现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姐弟俩仍需要经常使用助听器。姐弟俩以往治疗和购买助听器的费用让家庭负债累累,近期又因小云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学费上涨,小云妈妈心焦不已,只能和小云爸爸拼命挣钱为孩子们攒买助听器的钱,“你们虽然支持孩子上学,但孩子的助听器年限到了还是得换,所以我和他爸爸也还得努力。以前(姐弟俩)太小就把他俩锁屋里,现在大一点就让他们自己在家,不让陌生人进来。” 通过协作者,小云和弟弟在2018年11月认识了有多年儿童服务经验的陪伴天使——宗老师,宗老师擅于使用自然教育的手法,而这种注重观察、体验但又充满乐趣的方式,小云和弟弟姐弟俩十分受用,宗老师的出现打开了他们的心门,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无限可能,“他们的眼界很窄,知识面很窄,姐弟俩那么聪明真的很可惜。他们需要掌握技能,需要打开一扇看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这正是社会工作者与陪伴天使接下来要协助家庭共同实现的目标。 学习空间改造 协作者链接政府、企业、个人等资源,通过走访确定有空间改造需要的家庭,为困境儿童家庭提供家庭空间改造方案,并提供学习角书桌、台灯、学习用品等支持,切实改善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 改变一点,离梦想更近一点 小楠与小梦,两个女孩是关系要好的两姐妹,两个家庭同时是项目资助的家庭,家里环境比较局促,孩子们没有专门做作业的地方。社会工作者走访后,经过评估,为他们制定学习角改造方案。学习角安装当天,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很快一张新的书桌安装好了,小楠坐在新的学习桌前高兴地写起字,特别开心。小楠说:“我期待有一个学习桌,但因为太贵,就没有买,现在在这上面写作业很开心。”“小楠平常在一张很矮的小饭桌上写作业,一直低着头,现在有这么一张桌子孩子写作业也舒服了”小楠奶奶说到。 困境儿童自助图书馆 “困境儿童自助图书馆”自2016年99公益日众筹后,协作者分别在北京、南京、珠海、青岛、江西建设了13个困境儿童自助图书馆,并进行深度运营。以让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困境儿童拥有属于自己运营和管理的图书馆,学知识,学友爱,自信又勇敢,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公益组织,并参与到支持公益,支持流动儿童的行动中。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大多数人做了一点点。” 邂逅自助图书馆,阅读越快乐 困境家庭健康体检 协作者2007年启动“流动儿童助康计划”,为流动儿童每年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健康知识讲座,截止到目前,协作者携手817名医疗志愿者为32085名流动儿童开展了免费健康体检和培训服务。在体检过程中,发现80%以上的流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同时,协作者通过培养流动儿童社区健康辅导员,协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持续改善卫生保健环境。困境儿童的幸福构建在一家人健康无忧的基础之上。 公益夏令营 “我还能帮助更多小朋友” 小祥是一名16岁儿童,河南籍,今年上初二。家里三个孩子连祥排行老二。妈妈因为患有精神疾病很久没有工作了,爸爸在外打工。由于父母两人经常吵架,爸爸平日很少回家,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三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好,拒绝和外界的交流的同时对未来更是没有什么期待或想法。今年夏天,几乎从不接受邀请参与活动的连祥,和已经成为志愿者的大哥连平一起来到了夏令营,有哥哥的示范和社会工作者姐姐的鼓励,连祥在协助另一名志愿者小昆(宿舍长)管理宿舍时,开始慢慢能够关注和照顾到身边的其他小营员。“我帮助了一位小朋友打了汤,感受到高兴和开心,我觉得我还能帮助更多小朋友。”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链接多元化资源服务困境儿童 协作者在服务中探索多方协作、共同参与的困境儿童社会工作救助服务模式,通过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推动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发展,搭建公益参与平台,促进社会群体相互了解与接纳。链接企业、政府、高校等资源,合作开展各类救助和公益交流活动,服务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 志愿者培育 在困境儿童服务中,协作者秉持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相信每一位被服务对象都是有能力的。在服务过程中,协作者注重发掘服务对象中具有领袖潜质的儿童、家长,鼓励他们参与到活动开展、社区走访、健康宣讲等志愿服务中,提升困境儿童与家长的组织协调与志愿服务能力。 从受助者成为助人者 小甫,已经是大学生的小甫此前是协作者的一名救助对象,在困境家庭精准救助服务中结识协作者,随后参与了社区照顾、社区联谊等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协作者大学生志愿者。曾经不善于表达的小甫在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下,发挥象棋特长组织儿童学习象棋文化,策划主持孤寡老人生日会等,从一名参与者逐步成为一名志愿者。在公益少年营中,他策划晨练、负责照顾男孩子的生活、带领小营员们完成夏令营任务,成为协作者社会工作者的有力助手。 家庭能力建设 为综合回应困境儿童家庭在社区生计、社区关系和心理文化适应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提升家长的亲子教育能力,困境家庭间建立互助支持体系,协作者在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直接帮助与服务的基础上,开展困境儿童家庭能力建设服务,恢复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自我功能以及应对能力。 相互扶持,彼此照顾 小伟:16岁,内蒙古籍。小伟的爸爸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年幼时因出麻疹没有及时治疗导致双眼高度近视,被鉴定为三级视力残疾,母亲是二级智力残疾,没有劳动能力。为了节约生活开支,小伟家住在北京很远的郊区,没有同龄伙伴的他也失去了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有时候为了了解更多消息,他就蹲在有网的地方蹭点WIFI。”当家庭搬到了一个交通便利点的地方后,小伟终于可以带着妈妈一起参与活动,平日里极少出门的小伟妈妈好奇地四处张望,看到因小儿麻痹行动不便的小梦爸爸便守在旁边在队尾搀扶,小伟和小梦两个家庭不再是团队中需要被特别照顾的对象,而是相互扶持彼此照顾的同伴,双手紧握的力量让他们更有勇气拥抱这个世界。 组建“首都精准救助资源联合体” 为建立困境儿童救助服务的长效机制,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的运营方协作者,积极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及群团组织等各类服务力量,就困境儿童需求进行的精准对接,构建各资源体的联动服务的“首都精准救助资源联合体”,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开展精准救助工作,逐步构建困境儿童救助服务长效机制。 该体系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优势,构建政府、社会和市场多方参与的网格化、立体化和参与式的救助体系,探索“社会组织联合多方力量参与精准救助”的服务模式,共同做好首都精准救助工作,满足困难群众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政策倡导 2019年12月3日,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在北京举办了“社会组织助力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座谈会”,来自北京、广东、安徽、江西、广西等省市地区的民政干部、社会组织代表30余人参加了会议,典型发言后,大家展开深入讨论。 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督导李真应邀参加会议,并就社会组织如何推动儿童保护体系建设提出建议和思考,包括在建设儿童保护体系时如何有效推动多方联动;在提供儿童保护服务时应首先注重预防性工作并持续开展,强化事发后及时和持续性救助;考虑到儿童保护服务的持续性开展,建议政府购买类资金支持时效期增长,社会资源项目周期多元化处理等内容。 座谈会由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儿童处杨剑处长主持,儿童福利司副司长倪春霞做了总结发言,提出要把和社会组织面对面这样的会议常态化,以举合力把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做好。 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司社会工作处王铮键处长、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管理处柯晓山处长等领导参加了会议。 工作札记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但我们可以向每一个正在为改变而付出努力的孩子伸出援手——对你我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服务,对那个在暗夜中挣扎的孩子,却是指引未来的光亮。那微光,让我重新振作起来。那微光,让我不仅看到了我们传递给孩子们的爱,也收获到了爱的力量。 ——李涛/协作者创始人 ![]() 我很欣慰能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发现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带给他们一些学业上、生活上的帮助和慰藉,并通过资源链接助人自助,使社会上的爱心流动起来,帮助更多的孩子完成学业、健康成长。 ——韩思稳/社会工作者 ![]() 回家的路上我思考了许多,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的孩子,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这些困境儿童让我同情又心痛,如果这次家访能让社会、相关部门了解到他们的需要,无论是财政方面还是教育方面,都能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那这次家访也就不虚此行。 ——唐一仙/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实习生 ![]() 背后的故事 协作者困境儿童服务从需求评估到服务方案设计,从工作筹备到实施开展,从资源链接到志愿者招募……每一步都凝聚着协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辛苦的付出,更有来自政府、企业以及爱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运送服务物资 ▲ 开展项目会议 ▲ 公益夏令营服务碰头会 ▲ 志愿者准备活动展览展示材料 ▲ 整理活动物资 ▲ 天黑了,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还在为服务开展做准备 ▲ 活动中,家长志愿者在下雨天细心照看服务儿童 ▲ 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组织实习生、志愿者一起开展服务评估会 ![]() ![]() 感谢每一个人的付出, 让爱传递, 让更多困境儿童可以得到有尊严的救助。 加入协作者之友 欢迎您加入协作者月捐计划,成为协作者之友!您稳定的非定向捐赠将会支持到协作者的全部公益服务、场地房租以及人力成本。您的稳定捐赠可以让职业社会工作者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服务中,更独立自主地回应服务对象最紧迫的需求。您的捐助也将帮助协作者更好地将服务经验转化为研究成果,推动不同人群的相互理解,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