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硬笔书法的速度优势/吴建民】硬笔书法的诞生,给徘徊多年的中国书法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若以它拥有的极其广大的爱好者来看,无疑是对传统书法领域的拓宽。 拓宽并非“拓荒”。因为硬笔书法并非一幢在废墟之上拔地而起的高楼。它赖以产生的基础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创作实践和浓郁的艺术感染力的毛笔书法;而它的发展壮大,还将受到毛笔书法的熏染。 我认为,硬笔书法理论工作者必须明确这样的观点,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否则,对祖国文化抱虚无主义的态度,将人为地制造书法界的“内耗”,反而使硬笔书法陷于孤立的境地,所以没有必要去从远古洪荒时代挖一个“祖宗”出来与毛笔书法分庭抗礼。 “拓荒”之类的词是用得不够严谨的,——中国书法从来没有出现过“城春草木深”的荒芜;“钟表兴而漏壶废”之说也失之偏激,硬笔书法没有也不可能取代毛笔书法。硬笔书法跻身于书法艺术之林自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而欲求其壮大,首要任务是要“拓宽”自身:推动创作的繁荣和挖掘硬笔书法中属于自我”的东西。 速度,是硬笔书法“自我”中一个带有本质性意义的方面。如何认识它在书法中的地位,探索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理顺它与硬笔书法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十分必要的,非常有意义的。 【速度是书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财富。 书法艺术也然。它也自觉不自觉地在遵循着速度规律。它的演变历程表明,从篆变隶,由隶变草,由真入行。其目的在当年都是非常明确的,为了加速书写速度,以便“趋变”,以便“适时”以便“济世”,速度是书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硬笔书法,以钢笔书法为代表,由于硬质笔的笔尖是尖细(锐)而刚健(硬)的,因此,速度与生俱来。所以鲁迅先生断言:“毛笔最终是敌不过钢笔的。”鲁迅先生的“敌不过”,是说在速度上毛笔大逊于钢笔。恕我直言,钢笔用于书法创作,至今“敌得过”毛笔的地方尚不多。但在出墨流畅(墨水在笔腹,书写时是“自来”),行笔便利(简化了蘸墨、舔笔的手续),也就是说,在书法速度上确实占了毛笔的“上风”。硬笔书法在速度上显示了“自我”的优势。 繁难拖迂、费神而难就者,人所共畏也;简便快速、功省而易成者,人所喜欢也。 唯其如此,硬笔书法才占有着比毛笔书法多出数以万计的爱好者。今天,硬笔书法已被最广大的群众所掌握,广泛地应用于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它的社会效能。 硬笔书法,以其速度优势,缩短了书法与社会的远距离”,使书法艺术在书写速度上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相吻合。 【速度要以法度作根基】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象中国书法这样严重地依赖于传统的法度。 硬笔书法的产生,一方面是书写工具的引进,但更重要的是传统书风的影响。很难设想,没有毛笔书法的法度,怎么会有今天这么多姿多彩的硬笔书法就某种意义上讲:“硬笔书法脱胎于毛笔书法”,此说并不为过。在硬笔书法中,速度与法度是辩证地统一着的。 速度固然重要,然而一味追求它而不顾法度,也会把硬笔书法的艺术性断送。 钢笔人人会用,但懂不懂书法;有没有法度,其效果是泾渭分明的,不懂书法者,其所写点画容易失之散乱,线条容易流于纤弱,假如再去偏求速度,那么,就会越写越潦草,越写越浮滑,其“恶性循环”产生严重的后果:线条瘫痪纤弱,字迹如乱麻相缠“张丞相自书不识,李天官掉头不辩”,可悲也哉!岂有书法可流便不等于草率,速度不等于马虎。硬笔书法对速度的占有,始终离不开法度的制约。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点画的外化。硬笔书法借鉴毛笔书法中的“行味”,把毛笔书法的“内转”方式加以“外化”。毛笔书法,特别是篆书与楷书,为谋求“人木三分”的质感和笔力,往往“藏头护尾”,“灭迹隐端”,使转于ー点一画之内,一个笔画,本身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楷法体系”。钢笔书法显然是把这种内转方式加以外化,化为出锋和映带了。 一则,钢笔书法贵在写出笔锋,锋芒锐利则神采逼人。二来钢笔书法特别注重点画之间的映带(此处与呼应关系同义),它用起首和末尾顺势作出的牵丝(尽管在楷书中可能是微乎其微的,把许多笔画相连贯,产生行笔的气势。因此,“气势生于流便,精魂出于锋芒”硬笔书法明确点画与它们之间的出锋映带,既能有效地避免点画线条的刻板与松散,又使笔法趋于“简约”。笔法简约“外化”,使硬笔书法大增其速度。 2、笔顺的贯通,书法有书法的笔顺。它与小学习字课所说的“先上后下”、“先里头后封口”之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书法的笔顺,不光是单纯机械地规定哪一笔先哪一笔后的问题,而必须使得行笔便利利线条的流贯。书法的笔顺,实际上是线结构的“流程”。合理的笔顺能使一些单独的线条(即点画),形成分组线。分组线的连缀,使笔意贯通,笔画与笔画一脉相承,造成流动的气势,从而直接有助于书写的速度。 比如:写“与”字,人们常常把上面的短横安排在最后,作为这个字的末尾,这样的笔顺是不理想的,因为这样一来,“与”字势必被分为两笔来写,影响了气韵与速度。 书法中写“与”,其笔顺则不然。它先写上横,横末朝左上翻起衔往竖画,这样,“与”字自始至终气脉不断,行笔畅通无阻,因而一气呵成,也就赢得了速度。 需要指出的是,书法的笔顺是有其可变性的。书法中一个字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笔顺(这也充分说明书法的笔顺绝非小学以字课听讲的笔顺),如写“必”字,有的人先写“心”然后写撇;有的人先写左点、斜钩和上点,然后写撇,撇末挑起牵丝,最后写右点,而更多的书法家则欢喜用这样的笔顺:先写上点,上点挑起写撇,长撇之末向上回锋写斜勾,最后写左右顾盼的两点,“必”字三个笔顺无一不可(但以后者为佳),因为它们都便于行笔,能使诸多线条在行笔过程中形成一个首尾相续的”流程”。 所以,写硬笔书法,必须先找到一个最理想的笔顺,这会给增加速度,带来很大的帮助。而理想的笔顺之寻求,除有时可以发挥主观创造性之外,往往得力于古代行、草书的欣赏。 3、指感的培养。指感,是指手指感觉的灵敏度。毛笔在于运腕,钢笔则以运指为主。一支笔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三指”能戰力同心,协调动作,控制着笔尖在瞬间完成系列复杂的动作,写出细劲而精微的点画线条。所以钢笔书法对指感灵敏度的要求特别高。 钢笔书法要注重对指感的训练与培养。 人手凡属生理健全者,指感都可以是相当灵敏的。他们写字的速度甚至可以超过书法家。但必须指出,这种敏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可怕的伪敏感。之所以斥之为“伪”,是因为他们顾此失彼”一一在速度中丢掉了书法线条的审美品质,“龙飞风舞”之下,线条乏力而杂乱钢笔书法线条的审美品质,按其笔性,应具有匀净、润畅、明丽、刚健等特色,匀净即光洁匀称,不象毛笔书法那法外廓是毛绒绒的。润畅是滋润流畅,它没有毛笔线条因“飞白”而产生的枯渴感;明丽是点画有天姿丽质,点画之间呼应关系明朗化;刚健是细而能锐;以刚为主,刚里求柔。伪敏感丧失了这些审美品格,所以可怕。 要在硬笔书法中融入这些线条的审美品质,全赖指感指法一手势轻重、提按、挑掠、挚打、拒送、缓急、快慢等技巧动作的综合运用。 “三指”能于瞬间作出这系列“小动作”的话,说明指感已达到高度的灵敏,所谓真敏感。手指灵敏,笔下的线条才能精美洒脱。要在保证线条包涵丰沛的审美趣味的前提下“抢时间,争速度”!只有这样既有法度又有速度的敏感才是真敏感,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速度。 【硬笔书法应当发挥自身的速度优势】一幅优秀的钢笔字小楷,其精美隽永可与毛笔小楷媲美,而书写速度显然以钢笔为优。所以硬笔书法是书法。这从理论上也可证实。钢笔书法与毛笔书法是“同源”的:它们作为艺术,都以美作为归缩,它们作为书法,都以汉字作为美化对象;它们作为线条艺术,都以写徒手线的基本功为表现情绪意识的媒介;它们作为东方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都以文字线条质感和形体风度美的追求,表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风貌和精神内涵。在当今,“硬笔书法家”的称呼已并不陌生。而对硬笔书法,“横眉冷对”,硬梆梆地要把它“入另册”者,大概也不多了。 这原本是硬笔书法“曲低和众”一创作气氛活跃和艺术素质提高的必然结果。而其中速度优势无疑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与其速度有关的笔法简洁,线条明丽,线结构的流程和真敏感等等,体现了硬笔书法强烈的个性色彩,是硬笔书法先前赖以生存,日后靠它壮大的资本。硬笔书法的种种优势正在不断地显示出来;而速度优势还是毛笔书法望尘而莫及的呢! 认为硬笔书法笔具之“硬”,便会带来“先天不足”,因而心灰意懒,不去作“后天努力”者,固有“井底之蛙”之嫌。反之,皈依古法,步毛笔书法之后尘,不敢越雷池一步者,尤见“东施效顰”之丑。硬笔书法应该发扬自身的速度优势! |
|
来自: qwerty6838 >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