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全国高考八套试卷阅卷现场的报告

 安之若素藏书阁 2019-12-13

全国Ⅰ卷

最佳立意点

考生可以从身心、道德、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展开探究性思考,要结合个人实际与国家发展展开,除了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有的内容需要提出希望和建议,要注意切入点的选择,不宜过大过空。

在劳动中成长自己,发展自己;

渗透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

做新时代的劳动者;

以劳动立身,以实干兴邦;

劳以成己,动以兴国;

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偏离立意点

虽然今年是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审题门槛较低,思维障碍不大,但总有考生有意无意偏离了“劳动”这一主题,去谈“奋斗”“工匠精神”“目标”等主题,不按题目的范围和要求写作,都属于偏离主题,立意错误。

不少考生忽视题目中的“驱动任务”,就是在谈“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没有针对目前漠视劳动、不尊重劳动的行为提出建议,缺少深层次的思考。

阅卷新动态

强调加分点

加分点:亮点加分,累计加分,不超越等级。

1.深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3—5分)

①批驳错解,观点正确,论述深刻、全面,有独到之处。

②有角色意识,以演讲者的身份切入特定的背景来思考和表述,从我做起,所提出的希望和建议切合“我、我们”这个特定的群体和表述。

2.丰富:材料丰富,充分地结合材料对劳动的意义、错解进行分析。(3—5分)

3.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整散),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具有感染力。(3—5分)

开头,导入自然,有吸引力演讲稿的称呼语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结束,结尾有力,引人回味,启人深思。(3—5分)

4.有创意:标题独特新颖,与文题材料高度一致。(1—2分)

全国Ⅱ卷

最佳立意点

国之艰难,铁肩担道义,吾辈当自强。

国之新生,吾辈之大幸,喜迎新中国。

改革开放,拥抱新世界,自信写春秋。

百年征程,生幸逢盛世,接好奋斗棒。

铭记英雄,英雄不能忘,精神永流传。

偏离立意点

背景混淆,没有时代感;文体特征不符合文体要求;所写内容不切合时代背景与考生的身份;思想上不能展示“我”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家国情怀;缺少“我”的参与感,言之无物。

阅卷新动态

结合时代背景

明确写作任务

在阅卷前的解构试题中,在调阅试卷研判中发现今年作文存在的问题:一是作文材料的引题部分,给出五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都要求还原历史,营造情境,展示特定的写作氛围,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而部分考生恰恰疏于写作背景,脱离时代背景,这是试题要求所不能允许的。二是明确写作任务,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部分考生恰恰把自己置身事外,违反了“当事人身份”这个重要的任务。三是文体特征不明,写普通书信与慰问信混淆,演讲稿与观后感混淆。大家集中再次讨论阅卷细则和制定评阅标准,经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阅卷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四个重要环节:文体特征鲜明、文中必须“有我”、展示特定背景、贴合当事人身份的作文,才能进入一类文。否则,缺少一个环节,就要降档处理,这是硬性规定,更是引导中学语文教学和考生实用性写作的关键环节。

全国Ⅲ卷

最佳立意点

以“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为由头,思考老师对学生的精心指导和辛勤培育这个中心,写感恩师长感恩成长、歌颂老师爱岗敬业爱生乐教、歌颂浓浓师生情皆可。如成长路上一直有你,感恩师长,围绕师生情谊进行一番“感恩式”的“思”与“想”;也可从分析“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深情寄语入手,歌颂老师爱岗敬业,爱生乐教;可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结合自己的经历将涉及师生间有温情、有温度的高中学习生活片段一一再现、表达所见所思所感。

偏离立意点

未紧扣漫画内涵,而只写离别的情景,如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晃已经到了分别的时候了,根本无视师生之情;或面对离别,我们纵然心枯泪下,纵然悲痛欲绝,纵然有多少的无可奈何,也无法左右命运中冥冥注定的离别。还有一种普遍的偏题,是离开师生,孤立地谈感恩、关怀、友情等。

阅卷新动态

注重情感体验

考查审题立意

试评之前,作文大组确定了今年阅卷的评分标准,主要强调两条遵循原则:第一,注重考生的情感体验。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的作文一改前两年针对宏大时代主题命题的思路,把视野转移到微观的生活场景中,回归到考生的实际生活,注重考生的情感体验,贴近现实,贴近考生,场景代入感强。

第二,正确理解材料寓意,文题设置了审题高下之分。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降低了审题难度,但作文题设置了审题高下之分。师生情长为最佳立意,感恩与关爱只能判为三、四类,离了师生情感谈感恩关怀等,判为跑题。一类文(48-60分):能够正确理解材料寓意,文体特征明显、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真情实感。其中,思想深刻、感情真挚、细节生动、语言有表现力、有创意(54—60分)。二类文(42—47分):基本符合题意,内容单薄,语言流畅,有一定文采。三类文(36—41分):不能正确理解材料寓意,写坚持、珍惜时间、读书的重要性,或者套作,或者中间主体内容事例离题(比如写科学家、医生而不是写老师的奉献;论证肤浅,不合逻辑)。四类文(36分以下):偏离题意,字数不够。

第三,对于文体的评分标准也是有区别的。全国Ⅲ卷高考作文,广西考区的考生写记叙文居多,议论文相对少一些。所以,制定评分标准时,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阅卷标准各有一套,互不干扰。论述类:观点鲜明、论据典型充分、论证逻辑性强。叙述类:构思新颖、条理清晰、细节生动、形象丰满。本次记叙文强调真情实感,有生动的细节描写,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等),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

北京卷

最佳立意点

(1)文明的韧性

①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生生不息,是因为其具有韧性。这种韧性表现在其既有柔软弹性的一面,更表现在关键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一面。

②保有韧性是中华文明能够历经千年风雨且能够继续发扬的重要条件,当今时代,更需要激发文明的韧性,让中华文明继续延续。

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激发出文明的韧性。激发文明的韧性既需要很好地传承自己的文明,也需要有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其他文明。

(2)2019的色彩

①把2019的色彩定位于蓝色,因为这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也是梦想的颜色。

②2019的色彩是红色的,这是激情澎湃的少年情怀,这是收获梦想果实的感动,这是祖国复兴的壮美场景。

③2019的颜色是绿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偏离立意点

(1)文明的韧性:完全无视题目“文明的韧性”,也无视题目材料中所给的提示,“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迀、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直接套作备考过程中的“我和我的祖国”“新时代新青年”“奋斗”“拼搏”“爱国”等。

(2)2019的色彩:对题目中的两个元素“2019”及“色彩”,不能准确理解。有的学生只是纯粹地讲故事,跟2019没有任何关系。有的学生选择了颜色,但是“红、黄、绿”写了一堆,并不是一种颜色,所写的事情跟色彩没有对应的意义,也违背了试题的指向。

阅卷新动态

准确定位,清晰文体

准确定位,要求入类准确,归档清楚。高考作文分成四类,每一类又分成三档,要求能够准确入类,清晰归档。所给的标杆文特征清楚,能够凸显每一类的具体问题。对于文章的分类归属反复强调,特别强调拉开档次。

要求文体清晰,符合题目所提的要求。例如“2019的色彩”要求写记叙文,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因为是记叙文,所以叙事性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有一个故事背景,不管多么简单,也一定要由时间、地点、人物、情境等要素构成叙事,但是这一点有些学生做得不好。

天津卷

最佳立意点

考生在审题环节需要从三方面对材料进行辨析:第一,共同的主题是“爱国情怀”;第二、三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依次为“信心”“责任”“奉献”;第三,三则材料暗示出“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国家”的论述逻辑。

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将个人生命价值汇入国家逐梦历程之中,能够体现出个人对国家独特、深刻的情感。如:①奉献自我,筑梦中华;②生在华夏,不忘初心;③乘奋斗之势,圆强国之梦等。

偏离立意点

缺乏从“爱国”高度整体关注材料含意,片面确立作文主题会造成偏离题意;通篇文章缺少真情实感,只是空喊口号,会导致内容空洞。如:①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自强不息;②创新是前进的动力,要与时俱进;③要互相促进才能获得成功等。

阅卷新动态

凸显核心立意

注重语言表达

天津卷高考作文从内容、表达、特征三个角度进行评分,每个方面分为20—17分、16—12分、11—7分、6—0分四个等级。内容方面最注重切合题意、中心突出;表达方面最注重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特征方面从立意深刻、材料丰富、语言有文采、行文有创意4个角度加以评判,其中任何一个角度有优势都可以给高分。

评分标准中三个角度的评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要以“内容”为主要参照标准,如果文章出现主题不明确、偏离题意的情况,在“表达”和“特征”两个角度的评分不能超过15分。也就是说,在论述中能够鲜明地提出“爱国情怀”这一核心立意是考生作文获得高分的基本保证。如果考生将“责任”“中国梦”“奋斗”等词语作为核心立意,没有紧紧围绕“爱国”展开论述,就会有偏题、套作之嫌。

由于今年天津卷给出的三则材料的内涵非常明确,考生在辨析核心立意方面不存在困难,为了拉开评分档次,评卷组将评分标准中“表达”角度的“结构严谨”和“特征”角度的“语言有文采”确定为选拔高分作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文章中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设置小标题、埋设线索、首尾照应等语言表达方式都可以成为考生冲击高分段的有力依据。

上海卷

最佳立意点

1.认识事物需要广泛接触同类事物,通过比较鉴别,发现异同与优劣,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拓宽视野、见识与了解更多与自身不一样的事物,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自我的体认,以利于更好地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特征性的东西。

3.认识自己需要反观,儒家讲求“反求诸己”。著名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曾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碰撞反射出来看到的是我们自己。”

4.广泛体验、了解世界文化,在比较与借鉴中深情拥抱中国文化,那是文化认识的大觉醒。

偏离立意点

后两句既是写作的要求,也暗含着写作的方向,“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考生从第一句材料中得出“如何去认识事物”的思考与感悟。如果考生没有抓住核心,而去谈“如何传承中国味”“不要崇洋媚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就偏离立意了。

阅卷新动态

紧扣标准,

鼓励有思想的作文

试评之前,作文阅卷中心组确定了今年阅卷的评分标准,一类卷(63分—70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二类卷(52—62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39分—51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四类卷(21分—38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五类卷(0—20分):脱离题意,文理不通,全文不足400字。另外,作文阅卷中心组鼓励阅卷老师给有思想的作文打高分甚至满分,如有考生写“认识自己需要反观,儒家讲求'反求诸己’”“认识自己要见贤思齐,外视而内省”“认识事物需出乎其外,方能入乎其内”“广泛体验、了解世界文化,在比较与借鉴中深情拥抱中国文化,那是文化认识的大觉醒”等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就应该给一类卷的分数。

江苏卷

最佳立意点

围绕调和或融合这个中心,写人生、社会、文化、文明皆可。

生命的不同而和。不同生命个体之间包容磨合,取长补短,相合相生。

个体融入群体,与众人调和,携手共进,打造命运共同体,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文化文明的美美与共,不同文化文明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保持特色的同时,吸取他者精华,碰撞出新的内涵与形态,多元的文化样态,使世界多姿多彩。

抽象个性的事物共存相生,作为一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共同作用于社会、生活与人生。每个事物于整体中都发挥其独特作用,整体中的不同事物于矛盾中统一,相辅相成,相融相通。

偏离立意点

只单纯地写生命的成长或生活的态度,如水的坚韧或如水的淡泊,根本无视调和;或历尽酸甜苦辣咸五味的艰辛磨砺后得以成长,将五味偷换成人生经历,调和只是假调和,不同的人生经历能调和吗?还有一种普遍的偏题,是离开人、事、物的调和或融合,孤立地谈团结、合作、坚持,典型地偷换概念。

阅卷新动态

尊重试题,

尊重考生实际水平

试评之前,作文大组确定了今年阅卷的评分标准,主要强调两条原则:第一,尊重试题。众所周知,高考作文是镣铐之舞,试题既然是省教育厅指导下编制的,对试题的尊重充分体现高考的公平。虽说江苏一直淡化作文的审题立意,但为了向全国卷过渡,今年的作文题设置了审题高下之分,这也体现了对试题的尊重。调和融合为最佳意,个性与五味纷呈只能判为三、四类,离了融合谈合作坚持等,判为跑题。第二,尊重考生实际水平。我们确定打分标准,要从我省大多数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此,作文应该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评价:切题、立意、结构和语言。所以,对于没有写到最佳立意的同学,比如许多学生只写个性,因为文题中前两句话确实是谈个性,不能算跑题,只是非最佳立意,评分时,一定还要综合参考作文的语言、结构与立意,好的可以打到三类上,同样写融合的,但语言结构表达差,可以打四类,这样综合评分,才算是尊重学生真实水平。同时,还一再强调,反对打保险分,好的作文应该大胆给予高分,差的作文也要毫不手软地往低分打。

另外,江苏高考作文阅卷标准中,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阅卷标准各有一套,互不干扰,所以记叙文是与记叙文比较,议论文是与议论文比较,并不存在材料本身适合还是不适合写什么文体的问题。记叙文重描写情境的营造,艺术的真实;议论文重说理与观点的清晰表达,语言的表现力。

浙江卷

最佳立意点

我的生活我做主。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听取他人意见,让人生更多彩。

心怀他人,生活更精彩。

偏离立意点

只论及一个层面的讨论,观点一般。泛泛谈论坚持自我或不忘初心等,没有从“作家”与“读者”相关的角度进行论述。内容不够充实,论述时逻辑也不够严密。基本上没有论及“作家”或“读者”的问题,或完全离题。

阅读新动态

关注审题得天下

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卷大组制定的《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如下:

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通过作家与读者之关系的比喻,让考生讨论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题目中的三句话,呈现出两个可展开论述的层次:第一层是讨论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第二层是由此引申出的生活中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由于出题者把题目的前两句话说得比较正式,第三句话则用“假如”一词推出,语气上稍弱了一些,有一些考生可能会疏忽第三句话,而把题目理解成要求考生解读作家与读者双向关系。而第三句话导向的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的论题,也容易让部分考生联想到诸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坚守”等等练习过的作文题,而不对前后两个层次做完整观照。因此,在审题上,与准确理解题意的作文相比,那些只关注第一层面或者只关注第二层面的作文,还是应该区别对待,但也不能判定为离题作文。

之所以关注审题,主要目的是为了区分真假作文。所谓假考场作文,是指某些考生使用抄袭和套作的方法,以获取高分。因此,是否切题,是检验真假作文的试金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注重对考生审题的考查。但是,如果可以看出考生的作文是在考场上看到题目后当场写作,审题标准就可适当放宽。作文题,尤其是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作文题,本身就包含了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不过,考查不应该超出思想文化内涵和表达能力的范围。根据这样的认知,我们今年不把后两种审题当作离题作文看待,但与最准确地理解题意的作文在审题上还是应拉开一个档次。具体来说,出现只在一个层面上展开讨论的作文,最高分只能在55分以下打。这种上50分的作文,应该在内容和表达上非常突出,否则,只能打在50分之下。

作文是考生的价值观、文化内涵以及思维、文体、语言、书写等能力的全面表现,批改作文,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查。其实,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一贯立场,只是因为前几年比较强调审题,让一些老师误以为看一篇作文主要看审题。今年为了避免少数老师再产生这样的误解,我们要求各位老师全方位地审读作文,这一点,在我们每年都下发的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中也有充分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