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很多人眼中,路边常见的树根除了烧火做饭没有其他用途,但这些不起眼的树根在阜南农民陶国华眼里却是宝贝。在阜南县会龙镇会龙村,68岁的陶国华自学根雕,被乡亲们称为“根雕达人”。 日前,记者来到陶国华家,参观了他的“根雕世界”。 做生意时发现根雕艺术 说起来,陶国华在当地的“艺术家”头衔已有很多年。 上小学时,因毛笔字写得不错,陶国华经常得到老师夸奖。上高中时,他经常被安排出黑板报、写标语。 因家境贫寒,陶国华高中毕业后随老乡到云南、贵州一带贩运生姜。 让陶国华难忘的是,1986年,贵州生姜价格低,他拉了100吨生姜到阜南卖,赚了8000多块钱,他用这笔钱盖了两间平房。更让他难忘的是,这一年,他与根雕艺术结缘。 有一天,忙完手头的活,陶国华到黄果树景区附近闲逛。途经一家根雕店时,他被店内陈列的各种根雕吸引了。 有的根雕像醉仙下凡,有的像雄鹰展翅,有的像潜龙腾渊,有的像猴子捞月……这些根雕作品,让陶国华大开眼界。陶国华从未想到,农村常见的树根,竟然能变得这样美,这也让他萌发了做根雕的想法。 在乡间四处寻宝做根雕 回到家后,陶国华买来工具,尝试着做根雕。 从那时起,每隔几天,陶国华就会到附近庄子转悠,田间地头被丢弃的老树根、烂枝桠,在他眼中都成了宝贝。遇到外型奇特的树根个头太大不好搬运,他花钱租车拉回。 回家后,陶国华按照自己制定的制作工序:剪枝冲泥、蒸煮消毒、刀切塑形、砂纸打磨等,一点点把树根打磨成心里所想的模样。 从挑选树根到后期加工,陶国华全靠自己慢慢摸索。他一边琢磨,一边雕刻,有空进城的时候总是往根雕店里跑,摸着展示的根雕思索刀工技巧。渐渐地,那些树根经过他的手开始有了灵气,仙鹤、小鸟、老虎等各种飞禽走兽惟妙惟肖。 在陶国华家的陈列室里,有个大型假山形状的根雕。这是用一棵树龄200多年的老皂荚树根雕成的,曾有人开价万元要购买,陶国华没舍得卖。 陶国华说,发现这个老树根时,它被主人丢到沟里,准备劈了用来烧锅。听上门拜访的陶国华打算做根雕,树根主人无偿把它送给了陶国华。由于树根太大,陶国华雇了一台吊车,费了好大劲才运回家。 希望多交流提高技艺 多年来,除了农活外,陶国华一门心思搞根雕创作。因为这,妻子没少埋怨他“不务正业”,但陶国华对根雕艺术的痴迷却始终未改,“只要一看到奇特的树根、枝桠,我脑子里就会想适合雕刻成什么。” 陶国华做根雕做得越来越好,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人慕名而来想买他的根雕。碰到心诚的,陶国华就收个手工费,但那些他得意的作品,无论对方开出多高价码,他也舍不得卖掉。 因为寻树根难免要爬高上低,家人担心他年龄大了别有啥闪失,都不同意他再继续外出找树根,陶国华的精力开始转向盆景。 下一步,陶国华想把自己的盆景和根雕拉到城里参展,同时多与外地同行交流切磋,提高根雕技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