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丕:“篡位界”的标杆

 飞虎catzbc 2019-12-13
你的朋友夜航船-头条号 2019/12/1121:29

曹丕如何开启一个连环篡位的时代?


公元220年12月11日,曹操之子曹丕篡汉后正式登基称帝,这就是魏文帝。

曹丕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篡位的皇帝,早在西汉末年,安汉公王莽就曾逼迫刘婴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建立新朝。但新朝只存在了15年,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也死于乱军之中。

相比王莽,曹魏是第一个通过篡位立国,同时又能将皇位传承下去的政权。曹丕也引领了篡位“潮流”,自曹魏至隋,近四百年时间,几乎所有政权更替都以“汉魏禅代”的模式完成。曹丕到底做了什么,才成为了“篡位界”的标杆人物呢?

在儒家君臣父子的传统语境中,篡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敢篡位的人要顶得住道德审判,更要压得住不同意见。

但曹丕很幸运,当时的内外环境都有利于他。

先看内部。曹丕继承魏王爵位,接管了父亲曹操手中的一切军政权力,汉献帝只不过是个摆设。其实早就有人劝曹操废掉汉献帝,而曹操却说:如果天命在我这,那我就做周文王吧。曹操心里有顾虑,因为他做过汉臣,一旦篡位就成了汉贼,帝王往往很在乎身后评价。所以,曹操只负责搭台,登基这场戏,由曹丕来唱。

再看外部。孙权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导致孙刘联盟瓦解。曹丕所面对的外部压力骤然减轻,可以专注于称帝这件事。

曹丕:“篡位界”的标杆

以曹丕的实力,废掉汉献帝轻而易举,但天下还未统一,曹丕不敢把事情做得太绝。况且还有“反面教材”:王莽盲目改制,很快就亡国了。曹丕当然不希望重蹈王莽的覆辙:开国之君变成亡国之君。曹丕万事求稳,效仿西汉初年,与民休息,恢复经济,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稳固皇位的做法,为后世篡位者们提供了行为模板。曹丕都做了什么呢?

第一,笼络住世家大族。登基之前,曹丕批准实行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把人才划分为不同等级,再加以任用。负责选人的中正官员大部分出自世家大族,曹丕同意这一办法,实际上就是用人事权来换取世家大族对曹魏的支持。后世隋炀帝就不懂笼络掌权的豪族,非要重用关东、江南士族,得罪了拥护他爹篡位的关陇世族,结果人家转而支持李唐去了,这也是隋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强化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战国阴阳家邹衍最早使用五行来解释朝代更替,这就是“五德终始说”。当年王莽一改传统的相克说,采用相生说,建立新朝。曹丕利用这种理论,表明魏的正统地位。既然汉是火德,火生土,那魏就是土德。晋朝开国者晋武帝司马炎依样画葫芦:土生金,司马家的金德取代曹家的土德天经地义。

第三,礼遇前朝皇帝。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一切生活待遇不变,甚至还允许他祭天,这可是天子的象征。曹丕希望通过这些礼遇,来证明自己的贤德。

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杀害东晋恭帝之前,所有的逊位之主都会享受优厚待遇。讽刺的是,曹魏灭亡后,废帝获得的陈留王爵位,延续时间达到了两百年,而魏国只有四十六年。

礼遇汉献帝还有一个原因,汉献帝是被迫禅位,可曹丕却试图向世人证明汉献帝是出于自愿。禅位仪式、诏书一定要有,曹丕还命人把《受禅表》刻在石碑上,留下证据。厚待汉献帝则更能表明,曹丕问心无愧,禅让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完成。

曹丕:“篡位界”的标杆

曹丕费尽心思,只是想让世人承认自己称帝的合法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丕必须要通过受禅的方式篡位呢?

因为这可以极大减轻舆论压力。尧禅让给舜,一直被世人称颂。如果汉献帝主动禅让,就是效法上古贤君,名正言顺。曹丕为了把戏做足,还模仿舜娶娥皇、女英,娶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同时,抓紧营造“祥瑞”,显示天子的决定顺应天命。

从理论上,受禅登基水到渠成,但反对的声音从未消失。

第一,大臣们有顾虑。相国华歆、尚书令陈群在登基仪式上面带忧色,惹得曹丕很不高兴。华、陈二人是名士又做过汉臣,出于维护自己道德声誉的考虑,不好表露得太开心。可这两个人都是曹魏开国功臣,陈群还是曹丕做世子时的心腹,连他们都忌惮“人心思汉”,别人就更不用说了。

第二,曹魏宗室内部的反对。曹丕的弟弟曹植得知大哥代汉自立,穿上丧服痛哭。曹丕命人向自己的妹妹,也就是汉献帝的皇后,索要玉玺时,曹皇后不仅不给,还痛哭指责来人无礼。

第三,敌国的反对。刘备以汉室子孙自居,所以反应最激烈。刘备不承认曹魏的合法性,继续使用汉献帝的年号。一年之后,他自称汉室正统,在成都登上皇位,并设坛祭奠汉献帝(其实汉献帝没有遇害)。六年之后,诸葛亮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北伐,魏有三个郡直接反叛,可见汉室的号召力依然很强。

如何完善正统性的问题,直到去世都困扰着曹丕。第二代皇帝曹叡继位,魏国内部关于正统性的讨论仍在继续。只不过随着曹叡英年早逝,大权落在司马家手里,巩固曹魏正统性的努力也陷入停滞。

曹丕:“篡位界”的标杆

曹丕遗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之一,顺手送司马家走向了权力巅峰。

在儒家的思想里,上古三代的帝王,比如尧舜禹的“禅位”代表着君权模式的最高理想。但通过曹丕的“禅让”把戏,我们可以发现,这无非是一种政治“阴谋”。

曹丕的“禅让”打造了一个坏的榜样。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开国皇帝都效仿曹丕玩了禅让的把戏,北朝的北齐灭亡北魏,北周灭亡西魏,南吴灭亡南唐也都是依样画葫芦。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经提出:必也正乎名,名正则言顺。后来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在其不朽名著《资治通鉴》中也强调: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我们看曹丕所作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称帝的行为更加名正言顺罢了。

历代评价

古来只有禅让、征诛二局,其权臣夺国,则名篡弑,常相戒而不敢犯。王莽不得已,托于周公辅成王,以摄政践阼,然周公未尝有天下也。至曹魏则既欲移汉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弑之名,于是假禅让为攘夺。自此例一开,而晋、宋、齐、梁、北齐、后周以及陈、隋皆效之。此外尚有司马伦、桓玄之徒,亦援以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征诛起,而亦假代王之禅。朱温更以盗贼起,而亦假哀帝之禅。至曹魏创此一局,而奉为成式者且十数代,历七、八百年,真所谓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