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尽美(二) 《镇北台》 镇北台,世界文化遗产,位于陕北榆林的红山顶上。明万历年间,由延绥巡抚涂宗浚主持修建,是明长城遗址中最宏伟壮观的建筑之一。 中国长城的要隘,就数“三关一台”: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和镇北台。镇北台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据高临下,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南北咽喉,是长城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镇北台呈四方棱台,下大上小,青砖砌成,共四层,高30多米,长76米,宽64米,占地面积5056平米。 经长长的台阶或马道,才能进入大门。 内有砖木踏步直通各层, 每层台上均砌2米高的垛口,并留瞭望口。 站在台顶,举目四望,数十里晋北景致尽收眼底。 塞外风光,经数十年的绿化,沙漠已向北退缩。残缺的夯土长城、砖砌的城台和敌台,无声叙述出历史的断壁残垣,悲壮苍凉。 站在台顶,凭栏遐想,一首边塞诗跃上心头:“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会盟馆、红山墩,还有榆溪河在台边静静流过。 “红山墩”,是残存的烽火台,如今只剩下12米。 榆林卫的长城文化回廊,通衢门、怀柔门及城台 “超然亭”,得之安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谓之超然。 通衢门遗址, 小心帽子掉了。 长城博物馆,一座展示万里长城、及陕西长城、延绥长城的主题博物馆。展现出“长城两千年,飘渺立人间”,“朔风卷大漠,黄土垒九边”的风姿。 当年种下的老榆树,依然生机勃勃, 高台百尺凌空,威镇长城古雄。高大坚实的城墙,固若金汤。在秦长城和隋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成为明长城,历经了1800年。 款贡城,款贡城周长668米,占地2公顷,是蒙汉官方敬献贡品,赠送礼物,洽谈贸易的城池,与镇北台构成完整的榆林长城建筑体系。 诗《镇北台》,由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巡视镇北台所写。 与镇北台同龄的树,依然生机勃勃。 镇北台傲立在蓝天白云下, 万里长城第一台。 《红石峡》 榆林红石峡,与“山高水远幽深险峻”对不上号,但是,至少在华北地区相当有名。 之所以有名,不在崖高,不在谷深,在于数百年来驻守榆林卫的文臣武将,过往墨客,喜好到此抒发壮志豪情。 榆林卫是九边重镇,人材自然少不了,雅兴酒性大发时,拔笔挥毫。历史的积滇,红石峡成为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 东西山崖,有明朝以来摩崖石刻字幅185块,被誉为“塞上碑林”。 其中东崖有石刻126块, 西崖壁59块。 石刻题材有咏诗、喻景、抒怀等等,书法字体,真草隶篆俱全,书法石刻爱好者不妨多多驻足。 崖壁上开凿出许多石窟,因遭天灾人祸,目前仅剩33窟,有圣母殿、大雄殿、三教殿、睡佛殿等等。 殿很多,窟很小。 榆溪河贯穿整个峡谷, 河上横跨两座桥,遥相呼应,一座叫普渡桥, 另一座是吊索桥。 秋色正浓,把红石峡装扮得分外美丽。 《榆林古城》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蒙古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族南侵的屏障,历代重兵布防。 榆林,中国十大古城之一,古代榆林不但是军事重地,边贸中心,还是西北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地方。 榆林,九边重镇,是国都北京的战略安全屏障。皇帝钦定,唯一允许榆林城墙高度可以超过北京紫禁城,中国没有第二个例子,可见榆林在国防的重要性,及在朝廷心目中的地位。榆林,你为皇上站岗,你为百姓守关,享受这等待遇,应该。 榆林居山临水,虎踞龙蟠,气势非凡。老街楼阁相望,衙署相连,皇帝行宫别致,明武宗曾夸奖“榆林真乃小北京也”。 漫步老街,陕北特色的商铺,五花八门,各行俱全。 美食小吃,琳琅满目。榆林特色风味:米脂驴板肠、绥德油旋、定边炉馍馍、清涧煎饼、佳县马蹄酥等。 累了馋了,来碗羊杂汤,满满一碗,热气腾腾、浓香四溢。羊杂为主,輔以油泡丝,货真价实,老板还送半碗炸土豆丝,美得一个字:赞! 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顺老街一路行,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皇帝行宫),鼓楼,遥相呼应,堪称大观。 当彩灯点亮骑街六楼、牌坊,顿时彩霓辉煌。 《雨岔大峡谷》 雨岔大峡谷,分布在甘泉县下寺湾镇和桥镇,因此又叫甘泉大峡谷。 大峡谷是红沙地质,属丹霞地貎。亿万年前陕北大地震,大山裂了条巨缝,又历经数千万年风沙切割和流水冲刷而形成。 目前开放:桦树沟、牡丹沟、雄狮沟和龙巴沟,而桦树沟最为精华。因沟内渗水,每天要排水,所以通常每天只开放其中的一条二条,雨天不开,就看运气。 各沟大同小异,能看到桦树沟最好。 凹凸有致,线条流畅,奇色异彩,胜过美国羚羊谷。 睛空、中午,阳光从崖顶照入峡谷,岩壁顿时呈现出美丽的色彩,随着阳光射角的移动,岩体魔幻般五彩斑斓。阳光强弱的变化,色彩也会微妙改变。 沟内常有水,所以千万不要顾上不顾下。峡谷极窄,常常只容一人通过。 优雅的线条,细腻的纹理,奇妙的色彩,光影交织的梦幻世界,等着你来。 《下寺湾毛泽东旧居》 1935年11月2日至4日,毛泽东长征来到下寺湾。 在此召开了中央常委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制止了肃反扩大化,释放了刘志丹等一百多位好同志。 毛泽东所居住的窑洞。 张闻天的窑洞。 院子。
榆林到靖边县统万城遗址,需要穿越内蒙古乌审旗。 内蒙小镇, 公路两边大片大片的瓜田里,西瓜在晒太阳。没人买就烂在地里,很肉痛。 又大又好的西瓜,统万城二块钱吃个够,20斤大西瓜十元一个;波浪谷15斤的只要五元一个,能卖掉一个是一个。 “英雄无定河,红色策源地”,无定河从统万城南城墙边流过。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统万城遗址, 西汉时期,匈奴分两支,一支西域匈奴,一度非常强大,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匈奴西征欧洲的故事,就与这支匈奴有关。另一支是东晋时期,南匈奴所建的大夏国,国都就是统万城,这支匈奴也称作大夏匈奴,没有西域匈奴强大。 匈奴是游牧民族,逐草而居,攻击掠夺成性。大夏匈奴由强变弱,从进攻转防御时,才建城池,定国都,由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成了统万城,所以也叫赫连城。匈奴崇尚白色,《汉书》中有南匈奴饮白马血誓盟的记载。造城的主要材料是“蒸白土”,即用高岭土、石英砂和石灰混合成白色的“三合土”,蒸土筑城。筑成的城市成了白色,百姓便叫白城子。 二千多年来,这里从草原变成沙漠,近三十年来植树种草,毛乌苏沙漠又逐渐变成了绿洲。 考古专家组经过长期发掘、考察,推想出当年统万城的大致模样。 西南角楼只剩下这个土堆, 永安台遗址与复原图, 西门瓮城现状,与复原图 瓮城角上一棵树,顽强地生长着,讲解员小李称它为“孤独的守望者”。小李是当地人,这树陪伴他长大,如今大学毕业回到统万城,其实他才是“孤独的守望者”。 北宋初年,羌族领袖李继迁以统万城(当时称夏州)为根据地,与北宋对抗。公元994年,宋军攻破夏州,宋太宗赵光义下发《废夏州旧城诏》,命令焚城。600年的统万城付之一炬,只剩下白色的断墙残垣。 凶极一时的匈奴退出了历史舞台,仅留下唯一的遗址,见证他们曾经的存在。他们有骄人的辉煌,他们有没落的悲凉。 《波浪谷》 波浪谷在陕北靖边县,由红沙岩构成。景区闻名时间不长,至今不要门票,只收景交费,由当地村民操作,定人定车,结束收钱。景区似乎看不到有人管理,甚至连编号还没统一,或用字母ABC或数字123,玩就是了。 1亿5千万年前,侏罗纪沉积成巨大的沙丘,并不断被地下水浸渍的红沙,一层层覆盖,形成层叠状结构。风和水又用了数百万年的时间,雕琢红沙岩,成为了奇妙的世界。 巨大的岩体,有的流水状, 有的波浪形, 有的象旋涡, 于是,人们叫作波浪谷。 新疆五彩滩造了栈道和观景台,避免踩踏损坏;而这里游客随意攀登,脆弱的红沙岩易遭损坏。大自然用了数百万年的时间,在红沙岩上完成了杰作,或许再用数百万年风化损坏它;而游客的攀爬踩踏,也许十多年,甚至几年就能磨平纹理,岩石上磨下的沙就在诉说。 第二个景区是水上丹霞, 第三个景区,最后一站,就在食宿地的上面,同行的两辆大巴百多人,大多进饭店等晚饭。 也许就因玩的人少,这里的纹理更完美。 接着爬坡的只有八九个, 默默站在那里的,只剩我们俩个。企盼?直觉?鬼使神差?说不出为什么。忽然,太阳冲破云层,眼前顿时出现金色奇观,璀璨华贵。坚持执着,或许就有回报。 《黄土高坡》 从山西宁武,经偏关,进入陕西神木、榆林,直到靖边。然后过安塞、米脂、绥德,转回到山西吕梁。绕着晋陕黄土高原,划了个大圈。 那年听了歌曲《黄土高坡》,印象就是大风劲吹,漫天黄沙,现在一路见到的黄土高原,已带上绿意。 小米, 玉米,开景交小车的村民告诉我们,小米和玉米亩产只有二百多斤。全因干旱缺水,土地贫脊,耕作粗放。 安塞,山顶上竖着个大腰鼓,是安塞的地标。安塞腰鼓,以男性为主,从几人到上千人同奏,英姿勃勃,气势磅礴,国家非物质遗产,誉为天下第一鼓。 米脂的婆姨, 绥德的汉。 还有黄土高原。 (手机拍摄) |
|
来自: 无需知道zzy > 《22. 友人游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