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学森为回国,他面对盯梢的人员,如此巧妙地给国内寄出了一封信

 历史解密坊 2019-12-13

钱学森为我国做出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也是令所有国人都敬佩不已的。可是您也许不知道,其实钱学森的归国之路坎坷无比,为了能够回到祖国,他居然还通过精心的策划,不远万里的邮寄了一封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54年4月,世界五大国美、英、法、中、苏外交部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议。在英国外交部长的斡旋之下,中国的王大使和美国驻捷克大使约翰逊进行了一次15分钟的会谈。双方会谈的内容很简单,约翰逊最初提出了中方扣留美方飞行员俘虏之事,并要求中方尽快将其遣返归国。

约翰逊所提到的飞行员俘虏,都是驾驶飞机侵犯我国领空的飞行员以及各类间谍,共有13人之多,扣押他们完全合理合法,符合世界公约之规定。王大使对于美方代表提出的要求给予了积极答复,并提出美方也应该立即释放华籍留美学者,令其早日归国。

听到中方代表王大使的要求之后,美方外交大使约翰逊似乎并不慌张,反而还对本国政策进行了辩解。约翰逊声称,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就取消了扣留中国学者的法令,并允许他们来去自由,并未干涉其本身的权利。很显然,约翰逊是外交场上的老手,也是一条难以捉住的滑泥鳅。

听完约翰逊煞有介事的话语之后,王大使只是笑了笑,随即从兜中掏出一张叠成四方形的信纸,将其交给约翰逊。约翰逊接过来仔细阅读后,这才脸色大变,直呼“王先生,您听我说,这可能是一个误会”!约翰逊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其实这只是一封信,而写信的人正是著名的留美学者钱学森。

信中的内容可能大家都已经猜到了,没错,这是一封钱学森的求救信,他在信中阐述了自己被软禁的尴尬境地,并表达了想要回国的强烈愿望,更是彻底揭穿了美方关于“取消扣留中国学者的法令”纯属是掩人耳目的“谬论”。

不过一个问题随之出现,当时身处美国的钱学森已经受到了严密的监视,他是如何在诸多特工的眼皮子底下将这封信寄出的呢?这就得谈谈钱学森的高明之处了。

1950年时,钱学森本可以踏上归国的飞机回到祖国的怀抱,可就在出发之前,美方以在行李内发现可疑物品为由,将钱学森扣押在美国。后经钱学森朋友的保释才将其释放,可钱学森依然不被允许回国,连出入州市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钱学森就这样在满是便衣监控的居所内心急如焚,他想尽了一切归国的办法,却终究无济于事。

钱学森历来有看报的习惯,这一天在一份美国华人的报纸上,他偶然看到了一张北京天安门广场五一劳动节典礼上观礼者的照片,照片上有一位领导他特别熟悉,此人正是陈叔通。

钱学森之所以与陈叔通相识,是因为钱的父亲与陈是至交,二人既有师生之情又有同窗之谊。钱学森认定,陈叔通将会成为自己回国的关键性人物。该怎样联系陈叔通呢?钱学森倒是有自己的办法。

钱学森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特工的监视之下,即使是邮寄一封信,也有会被拆开的命运。正是因为如此,钱学森决定转移特工们的注意力,以“信中信”的方式为陈叔通寄信。他先是让自己的妻子蒋英用左手写信,模仿孩童的笔迹,写下其胞妹在比利时的住址,以此来降低信件被注意的可能性。然后将自己写给陈叔通的信放在信封中,准备邮寄给在比利时的妻妹。

当然信中还有钱学森远在中国老家的地址,钱学森妻妹接到这封信时,便会立马将其邮寄给钱学森的父亲,再由父亲转交给好友陈叔通。

钱学森不仅如此,还巧妙利用邮筒在商场的优势,令妻子前去将信件塞入邮筒之内,而自己却在商场之外吸引特工们的注意力。监视钱学森的特工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24小时无死角的监控,居然还是被钱学森找出了漏洞。

这封饱含回国热忱的信,从美国被发往了比利时,继而又从比利时邮寄到中国上海,经过万里重洋传递到了陈叔通的手中,期间没有一点差错,也没有引起特工们任何的警觉。

在日内瓦谈判之前,陈叔通将这封重要的信件转交给了王炳南大使,令其好生保管,并在关键时刻给予以对方“致命一击”。也正是这封信,让约翰逊窘困万分并连连向中方代表解释,最后迫于无奈只好答应了中方“取消对华籍学者扣留”的要求。

1955年,钱学森正式踏上了归国的游轮,回到了梦寐以求的祖国。当他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后,负责接待的中方人员纷纷前来与其拥抱握手,庆祝这位“国之栋梁”回国效力。回国后的钱学森,立即投入到了祖国现代化发展的热潮之中,并参与领导了“两弹一星”的研制,为我国导弹工程、航天科技等高科技领域,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令中国在世界上从此挺直了脊梁,成为了东方一条腾飞的巨龙。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