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 “这部戏可以打造成编钟文化旅游的标志性产品。” 12月12日,郑传寅、沈虹光、程彩萍、陈受新、张德溢、陈兴旺等一众戏剧界“大咖”来到随州花鼓艺术剧院,把脉大型新编历史剧《随国金声》。专家们建言,国宝编钟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州花鼓戏的叠加,期待碰撞出更为绚丽的火花。 《随国金声》剧照 传世典籍里几无记载的曾国,因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及此后持续不断的考古成果,文化面貌越来越清晰。考古学长于建构社会生产、生活、乃至习俗方面的场景,却难以明确政治、制度等社会性质层面的信息。有明确的细节,却没有完整的事实,存在于文化层面的曾国,给予了剧作家创作的空间。省文联文学院创作员、知名编剧张法德联手随州花鼓艺术剧院,以曾侯乙编钟为线索,讲述了历史迷雾里“金声玉振”的故事。 《随国金声》剧照 著名戏剧理论家、武汉大学教授郑传寅认为,《随国金声》的主题有国家情怀,这种“超越性”的主题很容易触动观众,人物形象也比较突出,情节设计里“有戏”。他建议进一步打磨时,可以往故事传奇性上走,“《牡丹亭》《白蛇传》这些脍炙人口的剧目都具备传奇性,传奇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特性。曾侯乙编钟的故事是尽人皆知,但知之不详,编剧可以作为的空间还很大。” 著名剧作家沈虹光建议,《随国金声》“要立足于打造文化地标式的产品,让到随州旅游的人都能来看这部戏,作为编钟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国金声》剧照 此次承载编钟故事的随州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们建议,随州花鼓戏是了解随州地域文化的最佳切入点之一。编钟承载人类音乐密码,而随州花鼓戏可以成为破译这种密码的活体遗存,破译活体遗存比破译器物的路径更为便捷和直观。在随州花鼓戏和编钟这双国宝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有效的联系,《随国金声》应该有作为。 《随国金声》定于12月13日在随州首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