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尼采说:“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 人之所以为人,一定有某种超越性的东西在支撑,或者尼采的想法是要找一种理想的完人。尼采的眼里,过去没有完人,未来会有吗?我们无法回答。但我们能从身边的生活现象中得出看得见的未来也没有完人。 说:“温顺的青年人在教室里长大,他们相信他们的责任是应当接受鲁迅、胡适、梁启超等的意见;他们忘了鲁迅、胡适与梁启超写那些文字的时候,也曾经是教室里的青年人。” 关于成功,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它看作两个相互关联而又各有不同的方面,其一是,成功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观念体系,和与此相关的生活态 度和生活方式,例如财富的占有量、对他人的支配、婚姻的美满等等,这是价值领域的问题;其二,由于这些价值的出现,并且迅速地市场化,导致对人,对做人意义的挑战,致使人的内在意义与智慧尺度,混淆不清,当竞争成为社会理念,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成了竞争关系,人的温情就失去了社会的根基。 今天,在市场化已经普及的当下,利益的获取与人的温情都出现了诸多的新因素,首先,在价值领域中,一些在市场条件没有被足够重视的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在当代生活中越来越 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同情,宽容,呵护,关心,尊重,这些价值观念与市场环境的价值观念是什么关系? 在市场环境下,我们相信人定胜天。环境的破坏,食品安全却让我们认识到:“人的能力的无限可能的自大狂妄、人是自然的主宰而非朋友的观念正在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竞争关系会对温情关系形成破坏或干扰,至少在学理上有不兼容的可能。 朋友开了一家机械公司,由于成立的时间早,赶上了发展的红利期,身价不菲。年收入几千万是正常的利润。能支配的员工也有几百名。 更关键的是还有一位如花似如的老婆,2人是自由恋爱,在创业阶段,相互帮扶,有过受难的经历。2个孩子也是聪明伶俐。朋友们都认为他是人生的赢家。是成功的典范。是我们可以树立的榜样。以至于,有人能请到他吃顿饭都觉得很荣光。他本人长期接受了人们的膜拜,听惯了作为成功者的赞美,习惯了人上人的褒奖。觉得自己很成功,同时也很幸福。在那段时间,对他而言,幸福是可期的。 市场是竞争的市场,竞争关系也就成了自然成了朋友判断是非的标准。这看起来顺其自然,当把这种关系引导情感上来,问题就出现了。 年老色衰的原配,无论如何保养打扮都无法同年轻的姑娘竞争。朋友移情了,与一位更年轻的女人有了私生子。原配无法容忍,也找了一位年轻的小伙。且导致夫妻双方形同路人,财产的分割也是纠缠不清。 令他无法忍受的是相互的绿帽子。 巨大的落差,让成功的头衔黯然失色,情感的起伏,令原本的幸福,荡然无存。 财富上,他依旧很富足,千万的别墅有3-4套,外开门的商铺按街道算数量。财富的富足,与家庭的破碎相比,财富似乎成了多余。 成功的尽头可能不是幸福。成功与幸福各有各的山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