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诺贝尔奖得主告诉你贫穷的来源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三位,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艾丝特·杜芙若Esther Duflo及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 三人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 这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中,阿比吉特·班纳吉与艾丝特·杜芙若曾出过一本著作,《贫穷的本质》,内容非常具有探索意义。 1.1穷人的循环 《贫穷的本质》中的主要观点是,导致穷人贫穷最大的原因,是穷人身处的环境有种种局限,难以突破。在这样的有限条件下,穷人们通常缺乏信息来源,所以会导致错误的认知,于是做出错误选择,由此进入恶性循环。 穷人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呢。前几年香港电视台的一档节目,《穷富翁大作战》曾经揭露过。 节目里,几位富裕人士扮成穷人,体验三天穷人的生活。 香港著名服装商人田北辰,被安排在被称为“笼屋”的格子间里居住,工作是做一名清洁工。三天的体验中,每天6点钟就要起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过海,拿着扫把清扫9小时。“做了几天,我的腰椎差点要断掉,一睡在床上就会觉得疼痛”,田北辰说道。 然而,即使累成这样,时薪也不过25港元。要知道,在香港一份便当都不止25港元。 高强度的清扫工作后,回到家便已经是深夜,劳累一天的田北辰,除了睡觉什么也不想干,一天就这样过完了。 这样极端的生活环境下,穷人几乎没有时间思考未来,于是更容易造成目光短浅。 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穷人家的孩子往往更不愿意学习,更容易辍学。 因为在这样高强度却低回报的生活环境下,穷人会形成一种错误认知:学习费时间还费钱,有这时间不如用来打工赚钱。 除了不爱学习,穷人还更爱追求“短期快乐”。 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专业技能,或者去享受生活。在疲惫的一天工作之后,只有“及时行乐”能让他们获取短暂的放松。 比如,抽烟、打游戏、赌博。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穷人更容易染上烟瘾、赌瘾,然后背上巨额负债。这样就导致他们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日子过得越来越穷。 环境限制导致认知偏差,认知偏差导致错误选择,错误选择导致愈发贫穷……这就是穷人普遍陷入的贫穷循环。 1.2穷人和富人的区别 相比于穷人,富人天生就生在一个具有优势的环境中。 比如,接受教育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接收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是轻而易举。 在穷人还在纠结找什么工作糊口的时候,富人已经得到多方面的赞助,做起了顺应时代潮流的生意。 我们常说,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差距,不在金钱,而在于所处地位不同带来的不同眼界。 因为眼界,往往才是决定贫富的关键因素。 听过有个很有趣的故事。 有个富人发善心,送给一个穷人一头牛,并嘱咐他好好开荒,春天到来后再送他种子,秋天到来便可以收获粮食,摆脱贫穷。 刚开始时,穷人满怀希望地开荒,可没过几天,便觉得自己既要养自己,还要养牛,过得比过去还要艰难,就想不如把牛卖了换几头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用来生小羊。 可等了几天也不见羊生小羊,他便又对这一计划失望,决定去换几只鸡,鸡下蛋快,拿鸡蛋换钱,日子就能立刻好转。 鸡如他所愿下了蛋,然而,鸡蛋换的钱,远远不够让他摆脱贫穷。穷人的日子依旧艰难,便忍不住开始杀鸡。 直到鸡杀到最后一只时,穷人彻底崩溃,觉得致富无望,贫穷才是自己的宿命。 春天到来,富人来送种子时,发现牛早就没有了,穷人也依旧如他送牛之前一般贫穷。 于是富人转身离开,穷人便继续这样穷下去。 许多“穷人”并不一定真的是金钱上的“穷”,往往是因为眼界所限,不断地做出错误选择,才导致了真的陷入贫困。 2.如何逃离贫穷 这样说来,似乎贫富差距不可逆转? 不,不是的。 诺贝尔得奖主认为:穷人要摆脱贫穷,可能只要一点点援助。 这个援助,不是简单的金钱援助,而是信息援助。 对于挣扎在贫穷漩涡里的穷人,可能只需要一点点恰到好处的信息,就能带他们脱离现状。 电影《寄生虫》中,贫穷的男主基泽就接受到了来自朋友敏赫的一个信息援助——给富豪家庭的女儿做家教。 这一信息提供,使得无业游民的基泽顺利进入富豪家庭,做起了收益不菲的家教老师。并由此将自己的妹妹、母亲、父亲全部带入这个富豪家庭中工作,一家人收入颇丰,得以暂时告别以前食不果腹的日子。 我们不说后面的剧情如何,但得到这一点信息的基泽一家,便是借此得以摆脱贫穷。 这一信息援助,远比电影刚开始,基泽的母亲所期盼的食物援助,得到的收益要高得多。 但《寄生虫》中男主一家人的悲剧,却也是来自于他们滥用这一信息。所以说,改变贫穷,除了来自外界的援助,根源还是要改变穷人的思维局限。 聚焦到我们自己身上,具体的做法: 第一,将目光放长远,不局限于短期利益,而着眼于未来发展。 第二,坚持学习,将学习作为终生投资的项目,投入精力、时间与金钱。 第三,探索信息,尽可能的调用身边可用的技术与系统,最大限度地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 只有打破信息限制的困局,加上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才能抓住机遇,实现由穷到富的逆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