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纪二十九(6)--七彩汉服

 zqbxi 2019-12-13

    刘邦刚建国时,认为汉家是以水德代周的木德,故尚黑,秦朝为四方立祠时未立黑帝之祠,刘邦立之.汉家这一段是水德.

        文帝时公孙臣认为,汉家应瑞应土德,但文帝不应.因此至武帝太初改历时才正式确立汉家尚土德,服色尚黄的制度.但是虽然服色尚黄了,且大臣朝服有五色服制度,却仍然以皂衣(黑衣)为朝服,这个在汉人自己所作的注解中说得很明白了,<汉书萧望之传>,张敞说自己"备皂衣二十余年"即是明证.至于皇帝,其实尚未恢复周代六冕的制度,冕服仍然继承秦代的玄冕,是着玄色衣裳的(玄衣玄裳),至于平时的常服,文帝着弋绨,也是黑色的衣服.至迟至宣帝末年时,汉家仍尚土德,故以黄龙为瑞,宣帝还特意为此下诏改元"黄龙".

        到了成帝哀帝时,由于刘向从<易>中"帝出于震"这句话,推衍出五行相代的顺序与战国邹衍的五行相胜取代的顺序不相同,因此推出汉家应以火德瑞应,而不当以土德,且推衍出一套与五行相胜说不同的五行相生学说.成帝时方士甘忠可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宣称汉家气数已尽,当"再受命".哀帝时正式实施"再受命"的自我禅让,哀帝自己把皇位禅让给自己,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以实现所谓的汉家"再受命",且以五行相生说推衍出的汉家的火德正式取代武帝太初改制以来实施了近一百年的土德,服色尚赤。.

         至东汉代新莽而立时,光武帝刘秀以<赤伏符>中有"刘秀发兵捕不道"来附会东汉的发迹,遂大肆在全国推广图谶,正式承认火德为汉家之德命,服色尚赤,故后汉一代始为后世称汉家为"炎汉"之由来.<史记><汉书>中的<高祖本纪>中刘邦斩蛇故事中,老妪言"赤帝子杀白帝子"这一段表彰汉家以火德继尧运的神话,大约也就是此时被窜入史书中的.

         汉服颜色随时而定!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初,麋郭钦为南郡太守,杜陵蒋诩为兖州刺史,亦以廉直为名。莽居摄,钦、诩皆以病免官,归乡里,卧不出户,卒于家。哀、平之际,沛国陈咸以律令为尚书。莽辅政,多改汉制,咸心非之;及何武、鲍宣死,咸叹曰:“《易》称‘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吾可以逝矣!”即乞骸骨去职。及莽篡位,召咸为掌寇大夫;咸谢病不肯应。时三子参、钦、丰皆在位,咸悉令解官归乡里,闭门不出入,犹用汉家祖腊。人问其故,咸曰:“我先人岂知王氏腊乎!”悉收敛其家律令、书文,壁藏之。又,齐栗融、北海禽庆、苏章、山陽曹竟,皆儒生,去官,不仕于莽。(道不同不相为谋。并不是所有的官都可做。我以为,有时程序正义比目标正义更重要,这在后来导致许多“隐士”,清高、孤傲的知识分子比如,苏荣倒了,那些跟着风光、吹牛拍马的人,不知道恶心否?)
  

  班固赞曰:“春秋列国卿大夫及至汉兴将相名臣,耽宠以失其世者多矣(为了保护自己的荣华富贵而丧失立身处世原则的人多了),是故清节之士,于是为贵;然大率多能自治而不能治人。王、贡之材,优于龚、鲍。守死善道,胜实蹈焉。贞而不谅,薛方近之。郭钦、蒋诩,好遁不污,绝纪、唐矣。(自治独善其身,治人则兼济天下。守节,殊途同归。)
  

  [5]是岁,濒河郡蝗生。
  
  [6]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
 

  四年(壬申、12)[1]春,二月,赦天下。
  
  [2]厌难将军陈钦、震狄将军王巡上言:“捕得虏生口验问,言虏犯边者皆孝单于咸子角所为。”莽乃会诸夷,斩咸子登于长安市。
 

  [3]大司马甄邯死。
 
  [4]莽至明堂,下书:“以洛陽为东都,常安为西都。邦畿连体,各有采、任。州从《禹贡》为九;爵从周氏为五。诸侯之员千有八百,附城之数亦如之,以俟有功。诸公一同,有众万户;其余以是为差。今已受封者,公侯以下凡七百九十六人,附城千五百五十一人;以图簿未定,未授国邑,且令受奉都内,月钱数千。”诸侯皆困乏,至有佣作者。(以周为样板,看起来在革新,实际在复古,南辕北辙。)
  

  [5]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动欲慕古,不度时宜,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嗷嗷,陷刑者众。莽知民愁怨,乃下诏:“诸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然他政悖乱,刑罚深刻,赋敛重数,犹如故焉。(社会、制度危机,王莽太脱离实际,一厢情愿。)
 

  [6]初,五威将帅出西南夷,改句町王为侯,王邯怨怒不附。莽讽柯大尹周歆诈杀邯。邯弟承起兵杀歆,州郡击之,不能服。莽又发高句骊兵击匈奴;高句骊不欲行,郡强迫,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归咎于高句骊侯驺,严尤奏言:“貉人犯法,不从驺起;正有他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馀之属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馀、秽貉复起,此大忧也。”莽不尉安,秽貉遂反;诏尤击之。尤诱高句骊侯驺至而斩焉,传首长安。莽大说,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于是貉人愈犯边,东、北与西南夷皆乱。莽志方盛,以为四夷不足吞灭,专念稽古之事,复下书:“以此年二月东巡狩,具礼仪调度。既而以文母太后体不安,且止待后。(王莽好戏弄人与领邦的尊严。)
 
  [7]初,莽为安汉公时,欲谄太皇太后,以斩郅支功奏尊元帝庙为高宗,太后晏驾后,当以礼配食云。及莽改号太后为新室文母,绝之于汉,不令得体元帝,堕坏孝元庙,更为文母太后起庙;独置孝元庙故殿以为文母食堂,既成,名曰长奉宫,以太后在,故未谓之庙。莽置酒长寿宫,请太后。既至,见孝元庙废彻涂地,太后惊泣曰:“此汉家宗庙,皆有神灵,与何治而坏之!且使鬼神无知,又何用庙为!如令有知,我乃人之妃妾,岂宜辱帝之堂以陈馈食哉!”私谓左右曰:“此人慢神多矣,能久得乎!”饮酒不乐而罢。自莽篡位后,知太后怨恨,求所以媚太后者无不为,然愈不说。莽更汉家黑貂著黄貂;又改汉正朔、伏腊日。太后令其官属黑貂;至汉家正、腊日,独与其左右相对饮食。(本来面目。六亲不认。)
 
  五年(癸酉、13)[1]春,二月,文母皇太后崩,年八十四;葬渭陵,与元帝合,而沟绝之。新室世世献祭其庙;元帝配食,坐于床下。莽为太后服丧三年。
 
  [2]乌孙大、小昆弥遣使贡献。莽以乌孙国人多亲附小昆弥,见匈奴诸边并侵,意欲得乌孙心,乃遣使者引小昆弥使坐大昆弥使上。师友祭酒满昌劾奏使者曰:“夷狄以中国有礼谊,故诎而服从。大昆弥,君也。今序臣使于君使之上,非所以有夷狄也。奉使大不敬!”莽怒,免昌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