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米高梅不是索尼旗下的!! 《007:无暇赴死》前不久发预告片,而且是环球影业的官博发布的。有细心的小伙伴就发现,007电影以前不都是索尼哥伦比亚电影的与米高梅的啊,这次怎么换成了环球? 这是因为007的版权一直属于米高梅,这个没有异议,而索尼哥伦比亚是海外发行商而已,索尼与米高梅关于007的合作关系始于《皇家赌场》,结束于上一部《幽灵党》,因为发行协议到期,而且在新一轮的竞标中,索尼输给了环球,所以环球获得了《007:无暇赴死》乃至未来几部的发行权,而该片的拍摄制作乃至北美发行,依旧是米高梅。 这里就出现一个误解,索尼与米高梅,自由女神与怒吼的狮子,这两家的logo经常一起出现,比如《新机械战警》《龙虎少年队》,还有大名鼎鼎的007,所以很多朋友就误以为狮子跟女神在一起了,再加上多年之前铺天盖地的收购新闻,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米高梅是索尼旗下公司”的错误认知。 ★昔日,索尼曾经“收购过”米高梅,这是个完成时,表示曾经拥有。 ★如今,索尼与米高梅已经分手了,虽然还有一些领域里的合作,但从产权上,二者毫无关系。 当然就算认错了也没有关系,这些大公司的分分合合咱又管不着,所以本文的目的不是“纠错”,而是继续深扒,毕竟自由女神与狮子曾经在一起过。 因为发生于2005年的收购,并不是如迪士尼收购福斯、漫威这样的“吞并”,里面的构成比较复杂,所以当时索尼与米高梅之间,不是隶属关系,更像是“夫妻关系”,如今呢,算是离婚了,从结婚到分手,这里面的故事就有意思了,甚至还有点狗血! 所以,要是无趣的话我就不会说了,谁承想两家企业之间的分分合合也能看出言情剧的感觉。 雄狮与女神,巨头的今夕两家公司,有必要说一下(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略过这一部分) ★“前狮王”米高梅米高梅,成立于1924年的老牌公司。 早期好莱坞还是“八大”,分别是米高梅、联美(UA)、华纳、环球、20世纪福斯、派拉蒙、哥伦比亚(索尼)、迪士尼。 其中米高梅算是实力最雄厚的,雄厚到什么程度?曾经有个词形容米高梅,叫做“世界电影史的奇迹”,创始人路易斯·梅耶被称为“好莱坞之王”。
据不完全统计,米高梅出品的影片获得过170项奥斯卡奖。 这家公司旗下集制片、发行、电影院于一身,拥有占地广袤的片场无数,所以曾经一度,米高梅就是好莱坞的象征。别看如今迪士尼风头正劲,但曾经的米高梅换到现在,大狮子可以吊打米老鼠。 但是问题来了,这是一家独立的电影公司,二战之后,美国反垄断法出台,制片公司不能插手发行与院线,恰恰米高梅只是单纯的电影制片公司,所以一下子收入少了一大块,随着电视业兴起、创始人梅耶离去,风水轮流转,米高梅不复往日辉煌。
1970年,米高梅被美国赌业大亨科克里安买下,就开始不务正业了。 这个精明的赌城商人看中的是米高梅的品牌价值,开始涉足地产领域,当他把米高梅MGM和雄狮标志贴到大饭店、飞机以及赌城拉斯维加斯的主题公园上时,就注定了米高梅与电影渐行渐远,也注定了昔日怒吼的雄狮变成了全球巡演的马戏团。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米高梅,在80年代迎来最后的辉煌: 人家把竞争对手、“八大”之一的联美买下来,1981年,米高梅收购联美(《飞越疯人院》《毕业生》《洛奇》),可惜,两家老牌公司,当时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也只有6%。原本属于联美的007版权也正是这个时候成为米高梅的IP。 ★“垂直帝国”索尼索尼,全球知名的商业帝国,“帝国”二字可不是绝非浪得虚名。 这里不得不拿出索尼的相爱相杀的对手迪士尼来说事儿了。两家大公司,代表着商业帝国的不同发生模式:水平发展和垂直发展。 迪士尼是典型的水平发展,因为其囊括了泛娱乐领域的方方面面,电影、视、音乐综艺、新闻网、玩具、服装、主题乐园、再加上无数IP,迪士尼的身影,就是要把触手涉及到休闲娱乐的方方面面,小到在家看电视,大到旅游出行,都有米老鼠的身影。 索尼,则是垂直发展。 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器制造商,索尼并不满足,起因在于上世纪70年代,索尼开发了一种叫做Beta格式的录像存储技术,虽然图像清晰但价格昂贵,最终惨败给了松下开发的VHS格式,后者不如Beta清晰,但价格低廉,得到了广大媒体和用户的支持,使得VHS成为后来我们常说的“录像带”。 这场失利,是索尼公认的“世纪之耻”,如果那个时候自己有产品支持的话,Beta就不会输的这么惨。所以索尼就痛定思痛,认识到了“内容”的重要性。
这就是索尼的垂直策略,从A端到B端,再到C端一应俱全,而索尼进军好莱坞也是在那个时期开始的。 80年代,索尼成立了索尼电影娱乐公司,1989年,索尼耗资34亿美元,买下了好莱坞“八大”之一的哥伦比亚影业,打入好莱坞。 作为外行,那时候索尼差不多人见人欺,而他们自己也矫枉过正,打肿脸充胖子,导致索尼创下了外国投资商在美国最大的亏损案例,光1994年一个季度就亏损32亿美元。 斯皮尔伯格听到这事后表示难以置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好在索尼虽然败家,但在好莱坞交了10年的学费,才逐渐有了起色。而索尼在好莱坞崛起的第一炮,是与昔日霸主——米高梅有着间接关系。 没落雄狮与败家女神“露水情缘”索尼与米高梅第一次产生纠葛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有请我们喜闻乐见的老朋友——蜘蛛侠登场! 看见没?咱说007和米高梅呢,也能扯出来小蜘蛛,没办法,索尼就这点货。。。(小虫:这里怎么还有我的事???) 那是在1999年,小虫的版权在卡罗科影业,原定詹姆斯·卡梅隆担任导演,结果电影还没拍出来公司就倒闭了,这时候米高梅出现了,他们收购了破产了卡罗科影业,按理说,随着这场收购,包括蜘蛛侠的电影版权的此时应该属于米高梅了。 但麻烦的地方就在这里,漫威与卡罗科签订的蜘蛛侠电影版权是有期限的(5年没有拍电影版权自动回到漫威手中),当时制片人坚称漫威跟自己续签了蜘蛛侠的合同,结果找漫威核查的时候,发现漫威也破产了,公司都没了还查什么合同,这事就变成了“死无对证”。 重组后的漫威换了领导,也成立漫威影业,坚称蜘蛛侠版权我们已经到期回收了,转手就卖给了索尼哥伦比亚。米高梅这下不干了!于是米高梅、索尼两家对薄公堂。 本来是一场持久的商业纠纷,没想到快刀斩乱麻,因为索尼手中有米高梅的“把柄”。 当时米高梅已经快坚持不住了,穷得人家CEO都跳槽了,新东家就是索尼。而且这个CEO给新东家献上一份大礼,007的IP!
这下米高梅吓坏了,因为旗下只剩下007这一棵摇钱树了,结果老板跑路给卷走了,这还了得!所以俩家与其说打官司,倒不如说是坐下来喝茶谈心,反正一个是破落贵族,一个是败家公主,何苦为难对方? 于是,双方各让一步,蜘蛛侠归索尼,007还归米高梅,各不耽误。 也正是这份“露水协定”,才让两家公司有了今天的局面,索尼米高梅各靠这一个IP打遍天下! 只是没想到的是,当初了为了保住007、不惜将蜘蛛侠拱手让给索尼的米高梅,几年之后,连自己也变成人家的了。。。 雄狮“入赘”新豪门 女神另有所图拥有蜘蛛侠的索尼,改写了21世纪电影格局,产业越做越大。反而拿回了007的米高梅,得以续命,但他们还是没撑几年,因为窟窿太大,只靠詹姆斯·邦德补不上。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吴宇森的《风语者》,单片怒亏1亿,导致当时米高梅累计债务达到20亿美元,再也撑不下去的米高梅,于2003年宣布了一个令好莱坞哗然的决定:卖身! 百年老字号,就这样说卖就卖,但总比破产强吧! 此时多家公司有意收购,但最有诚意的是索尼。这个索尼,不是拍电影的那个索尼哥伦比亚,而是索尼本部,卖电器的大老板亲自出面了! 收购的原因很简单,索尼可是一家追求“垂直发展”的商业帝国哦。米高梅虽然没落,但它仍然拥有一项有着无形的资产:一个拥有4100部影片和10600部电视剧集的片库,以及价值连城的007大IP。 大概是吃了90年代被人到处欺负的亏,索尼这次收购非常谨慎,这次收购跟迪士尼一口气收购漫威、皮克斯、福斯这样的手段不同。索尼这次牵头,拉进来几个合伙人。 2005年,索尼联合了一些华尔街的私募股权基金组成了一个财团——成立了一家“米高梅控股公司”。当时是5方财团联合收购米高梅,除了领头的索尼之外,还拉拢了环球影业的母公司——全美最大的有线电视公司康卡斯特。为了让对方出资,代价是每月让康卡斯特免费使用200部索尼电影和200部米高梅电影。 所以,这次商业行为,不是我们理解的“收购”,倒不如说索尼带着一帮华尔街投机商的入股行为。 而且索尼这次是杠杆收购,当时财团对米高梅的估价为40-50亿美元,最终收购价格是48.5亿美元(以这个价格,他们击败了迪士尼和华纳,对方只肯出30亿)。其中20亿美元并不是现金,而是直接接管了米高梅的20亿债务,剩下的20多亿5家财团平分,而索尼又承诺了未来发行米高梅的新片,所以这次收购中,索尼满打满算,只花了3亿美元。。。 昔日的败家子冤大头,这次做一次成功的买卖,不仅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米高梅公司的20%股权,还获得了米高梅旗下的那些经典佳作的资源,其中就包括007。 所以,2006年的《007:皇家赌场》,索尼不但负责了该片的发行,且制片公司索尼哥伦比亚首次也参与到了007系列电影的制作中,那个自由女神像的著名LOGO,第一次出现在了007电影的片头,与米高梅的Logo并列,新晋的富家女神,就这样将没落的雄狮揽入怀中。 因为这次收购的特殊性,索尼与米高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隶属关系,董事会和财务彼此独立,所以他们更像是联姻,就是这样:
看似是索尼很成功的商业案例吧,先别急,咱们接着看! 家有大橘 雄狮吃光女神索尼为什么如此看中米高梅旗下的片库,除了“垂直发展”的策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时代到了下一代影碟格式决定胜负的时候了,那就是索尼支持的蓝光DVD,与东芝&微软支持的HD-DVD的大战! 索尼是过来人,当年录像带大战,Beta输给了VHS,就因为手中没货。后来游戏主机大战,PS击败了世嘉SS,就因为手中有货(《最终幻想7》),这次的BD与HD的影碟大战,索尼必须准备充足弹药。 最终索尼拥有了米高梅4100部电影的资料库,加上索尼电影娱乐公司自身的3500部电影,一口气超越拥有6500部电影的时代华纳成为世界第一。而且有了这些电影资源,索尼以此为弹药在影碟大战上大有作为,所以收购之后,第一件事索尼就从片库中挑了1400部影片,输出成排他性的蓝光格式。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所以当时好莱坞普遍认为,索尼主导的收购计划并非意在制作电影。果然不出所料,索尼拿下米高梅之后,就计划关闭米高梅除007系列电影和《粉红豹》系列电影之外的几乎所有摄影棚,这意味着大规模的裁员。 看见没有,谁特么要你这个破落户啊,电影资源给我们就行,我们拿去打仗。 赢了吗?众所周知,HD退出,蓝光BD赢了,索尼BD胜利后,就没再关心过米高梅了,一方面不想关心,另一方面也没心情。。。 胜利之后,就需要产出效益啊,米高梅那么多电影,赶紧卖盘还债啊,然而索尼高估了米高梅的“带货能力”。 2008年左右,网络下载,数字格式的出现,导致影碟市场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仅就美国市场而言,甭管蓝光还是普通DVD,销量缩减了近80%。销售上的巨大滑坡,其中用硕大片库押宝影碟市场的米高梅,无疑是重灾区。 再加上2008年全球的债务危机,高涨的收益分账,不断增加的发行成本以及其他发行上的问题,都形成了巨大的赤字 而且这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米高梅自从跟了索尼,好似继承了对方的“败家”属性,拍啥亏啥。没有一部赚钱,最惨的是《终结者2018》,又怒亏1亿。 这么说吧,索尼收购米高梅的时候,对方负债20亿,收购4年之后的200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亏损37亿”,几乎翻倍。 什么?索尼怎么不帮他还债?索尼一开始就没打算帮他还债,虽然接手了对方的债务,但索尼当年一个季度都能亏32亿,这点钱算个啥,而且靠米高梅的弹药打赢影碟战争后,你们自己可以卖盘还债啊,谁承想米高梅那些老古董电影几乎无人问津。 盘也卖不出去,拍电影也亏得不行,索尼自从收购了米高梅之后,继续“日常倒闭”。 看着从雄狮变成大橘猫的米高梅,索尼一个劲的嘬牙花子啊:你他娘的还真是个狮子大开口啊,老娘这点家底快让你吃光了。。。。 人家索尼好歹用得上米高梅,这里面最倒霉的是当初被索尼忽悠的收购米高梅的那些“华尔街之狼”们,这帮人才叫亏得底裤也没了,跳的脚得骂街啊:尼玛小日*本,老子当年只割别人韭菜,没想到这回让别人割了。。。 所以怎么办,面对雄狮变大橘的米高梅,这个连年的吸金黑洞,索尼也想拔diao无情,赶紧甩掉这个拖油瓶,但也舍不得那一身嫁妆(片库),正在踌躇之际,米高梅来了一招干脆的: 人家破产保护了。 仙人跳还是和平离婚 女神与雄狮的小算盘这是米高梅自1924年成立以来,第一次破产保护,欠债37亿,不堪重负的米高梅选择了申请破产保护,注意,破产和破产保护是两码事,人家还没有真正凉透。 但是,当时的美国律师们认定,这是一场有精心安排的破产。 委身于索尼的米高梅,并不受重视,人家也没打算帮自己还钱,干脆一走了之。米高梅破产,用95%股权换减免37亿美元债务,这使得债务变成了股份,而以索尼为首的前股东们虽然什么也没得到,但他们身上的债务也一笔勾销。 米高梅这是一招金蝉脱壳,说白了,破产程序好似强制性的“赎身”,索尼则失去了米高梅则以及对方的4100部片库,这对追求“垂直策略”的索尼来说,并不是好事。但相比之下,索尼这次把米高梅吐了出来,也不用继续往狮子这个窟窿里填钱了。(索尼交出了米高梅20%的股权,实际上省14亿) 所以究竟是米高梅这次算计了“负心”的索尼,还是二者用这种方式和平离婚,暂时无人知晓,最起码二者跟当初就007和小蜘蛛的版权谈判一样,双方各退一步。 然而,这次救了米高梅的,还是007。 放下身段的雄狮,怒吼归来当一家公司无力偿还债务时,银行债权人可以强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来寻求补偿,所以米高梅破产,债主就要瓜分米高梅的片库进行拍卖了。但米高梅如果进入破产程序会面对一个很棘手的问题——《007》。 《007》系列有一条专门的条款规定,一旦米高梅破产,其版权将自动转至另一方——Danjaq,是的就是比米高梅更早拥有《007》版权的这家公司,相当于你们要破产,007就要回娘家了。 跟索尼不同,在债主眼里,米高梅4100部片库一文不值,他们的眼里只有最值钱的007。最值钱的IP得不到?这样的米高梅,绝对卖不出去啊!非砸手里不可。 债权人说这不行,那你米高梅先不能破产,为了保护米高梅的剩余价值,银行债权人给予了它三个月的“延期”。 2010年12月20日,米高梅与望远镜电影公司(Spyglass)正式合并,“望远镜电影”将持有重组后新米高梅剩余的5%股权(其余95%在债权人那里),但取得了新米高梅的经营权。 纽约破产法庭免除了米高梅近40亿美元的债务后,帮助米高梅获得了来自银行的5亿美元授信,凭借5亿美元的融资,米高梅告别破产,重组正式生效。 为什么银行要如此支持米高梅,还敢借钱给他?因为《007》啊,有它米高梅就能再次活过来,连债权人都坚信这一点,果真如此。 重组之后的米高梅,已经不再是那个怒吼的雄狮,也不是吃啥啥不够的大橘,在米高梅官网上,第一句话就是:
所以,米高梅依然是一家独立电影公司,并且拥有制片部和发行部。 在新领导的带领下,米高梅放低了身价,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弟,开始与昔日自己的竞争对手展开合作。 想拍大片但没钱怎么办,没有了索尼金主的米高梅,只能与各大公司展开战略合作。 ★比如与华纳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出品了《霍比特人》三部曲、《古墓丽影:源起之战》、还有奥斯卡获奖影片《一个明星的诞生》。当然还有著名的《猫和老鼠》系列,现在已经归华纳所有了。 ★此外还与派拉蒙合作《韩赛尔与格蕾特》《特种部队2》,与狮门影业合作了《林中小屋》等。 ★并且把自己4100片库里的“老存箱”翻了出来,重拍了《宾虚》《豪勇七蛟龙》《鬼娃回魂》,以及延续《洛奇》的《奎迪》系列 ★当然,米高梅也与前妻索尼哥伦比亚影业合作了《龙纹身的女孩》《新机械战警》《龙虎少年队》等片,再加上2011年,米高梅与索尼续签了007的发行合同,所以在上述这些电影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自由女神与雄狮在一起的出现的LOGO,也是很多朋友误以为他们还在以前,可惜人家早已离婚了。 看来米高梅和索尼并没有因为当年的破产事件而撕逼,离婚之后还有工作关系。
虽然如今米高梅内部还是烂账一堆,但起码缓过来了,有007这颗摇钱树,照这个势头,未来米高梅重新跻身好莱坞“X大”也是有可能。 风雨同路还是各走各路?比起重新崛起的米高梅,索尼如今也是走出了低谷。 虽然2010年前后连年亏损,但毕竟家大业大,别的公司像人家这么亏的话,早就扑街了,而索尼屁事儿没有。 而且这几年索尼着了魔一样重启昔日IP,结果除了《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外,新版《超能敢死队》《但丁密码》《黑衣人:全球追缉》《霹雳娇娃》全部扑街,再加上之前的《超凡蜘蛛侠》,索尼“毁IP”的美名不胫而走,但这也从侧面反应,人家家底真的雄厚,否则不敢这么玩啊。 但最近几年索尼凭借《蜘蛛侠》系列、《精灵旅社》系列、《勇敢者游戏》等回血不少,且有了漫威的协助,未来前景不错。由此看来,当初两家公司的分手,对双方都有好处。 去年有消息称索尼打算再次收购米高梅,并且估价为60亿美元,但在昔日米高梅身上亏了一大笔的索尼,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不过这次索尼失去了《007:无暇赴死》的海外发行权,是他们自《皇家赌场》之后第一次没有参与007系列电影,本来就擅长“毁IP”的索尼,这次又失去了007,要知道詹姆斯·邦德的主要市场在海外啊,占到全部收入的70%,失去007海外发行的索尼又少了一大块收入。 但也有消息称,索尼这次是忍痛放弃007的海外发行权,因为007早期因为著作版权和电影版权等的缘故,分成很麻烦,说白了就是“爸爸比较多”,拍出来电影谁都要来分一杯羹。导致索尼一直都是干着最辛苦的海外发行,却拿着比较少的分成。据说上一部《007:幽灵党》全球票房近9亿多,结果最后折腾半天,索尼只分到了3000多万。 所以这次评估之后高层忍痛放弃。 但未来怎样还不好说。反正米高梅如今浴血重生,索尼则是不差钱,米高梅手中那些老牌电影片库,别看影碟卖不动,但在流媒体时代,电影IP和版权越来越重要了,还是很吃香的。两家公司还会“复婚”吗?还是各自发展,大家走一步算一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