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权,畅谈“见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花间挹香 2019-12-13

汉朝是一个空前的大一统王朝,而疆域的空前辽阔,前提必须是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五代皇帝就一直在为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为首要任务

汉高祖刘邦为了削弱“大汉帝国联合创始人”的权力,巩固中央政权,以谋反之罪诛杀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也通过暗示等方式将张良、萧何等能臣逼走,将权力平安的过度到了汉惠帝刘盈手中(刘盈受到母亲吕雉的控制,汉惠帝时期的权力实力掌握在吕后手中);、

汉文帝刘恒继位后平定了淮南王刘长等人的叛乱、汉景帝刘启继位后平定了“七国之乱”,这些造反的人都是刘姓王,造反之人被无一例外的处死或废为庶民,可见即使是天子的手足,最终也抵不过帝王对权力的绝对拥有。这一手段在汉武帝刘彻时期彻底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权,畅谈“见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一、推恩令实行的背景

作为皇帝的亲属和近臣,王侯公卿们当然热衷于拥有自己的封地、人口和军队,从而活的逍遥自在,然而作为天子,就不得不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君王所遵从的“黄老之学”、以及那些小国王们的蠢蠢欲动,都使得汉王朝需要一种强硬的手段去维护中央集权。

1、郡国并行的体制,真的能巩固汉王朝吗?

西周初年,周天子将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各自分了封国,这些人用来保护周王室,他们拥有土地、军队和人口,定期入宫勤王,所谓“封邦建国,以藩屏周。”这种制度看似众星捧月一般把周天子围在了权力中心,但随着后期周王室的衰弱,开始出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越矩之举,分封制的弊端开始显露,直到战国末期变得极度衰败。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坚决拒绝了儒生们钟爱的分封制,听从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和一个统一的疆域。直到秦朝灭亡,汉承秦制的汉朝玩了个新花样,把分封制和郡县制融合在了一起,既在各地实行郡县制,设立县令及其下属管理封国;同时又实行了分封制,把刘氏宗族全部分封为王,让汉朝像周天子一样受到保护。

但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制度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首先在偌大的地图上,大汉王朝成了小小的周王畿,而那些诸侯国有的比皇帝的版图还大,虽然名义上都属于汉朝,但是没有人能保证他们不会包藏祸心、乘机造反;其二这些小国王们拥有自己的土地、人口和军队,他们可以征收封国的赋税而不用上交朝廷,封国的百姓也不用给朝廷缴税,免去了很多压力,封国的军队同样不用到中央戍边,他们只要戍守封国的土地就可以了。基于以上的各种优势,各封国的经济迅速增长,许多国家的税收已经超过了中央,“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吴王刘濞,就靠着封国的铜和盐铁,赚的钱都堆成了金山。郡国并行的体制显然不能满足君王对于集权的渴望。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权,畅谈“见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2、“佛系”皇帝虽有作为,却收效甚微:“黄老之学”的影响

西汉初年,刘邦算是一位有着铁血手段的皇帝了,他诛杀功臣、排挤能臣,为儿子刘盈铺平了继位之路。但是刘邦并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皇帝,他在大肆诛杀功臣,保全刘氏江山的时候,也没有用忘记“与民休息”的国策《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刘邦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贫穷,也感受到了诸侯王存在的威胁,但他年事已高,只能替儿子清除异姓王,同姓王他只能说有心无力了。而“黄老之学”也由此诞生,刘邦不再忍心让百姓受苦,一直以“黄老之学”作为汉朝的基本国策,汉武帝之前的几位皇帝都遵循着“黄老之学”。

在著名的“文景之治”时期,这种国策也自然延续着,虽然汉文帝和百姓时有淮南王和济北王引发的叛乱、汉景帝时有吴王刘濞主导的“七国之乱”,但是这两位皇帝都是动用国家现有的军队去平息叛乱,而没有打扰百姓,让他们自然安居乐业,最后国家富裕,国库里的大米发霉、串铜钱的绳子也腐烂了。在几代“佛系”皇帝的治理下,国家虽然经济发达了,但是中央集权却不在皇帝手中,想要对付边疆蠢蠢欲动的匈奴,建立大一统的盛世王朝,“黄老之学”显然不能应对,于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权,畅谈“见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3、“七国之乱”与汉武帝其人

早在汉文帝时期,梁王太傅贾谊就曾经写过《治安策》献给汉文帝,书中写到:欲天下之 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易,国小则亡邪心。”大意就是减少诸侯王的土地,让他们变得势单力薄,只有他们的势力变小了,中央集权才得以实行,国家领导人才能放开手脚去对外作战,而没有后顾之忧,这种思想已经具备了“推恩令”的影子,但是汉文帝没有全部采纳,只是略微实行。

直到汉景帝刘启采纳了晁错削藩的建议,引发了“七国之乱”,才使得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迫在眉睫。这个伟大制度的奠基人刘彻,不同于他的祖父和父亲,文帝性情温和,从少年时远赴贫苦的代国为王,到登上皇帝之位,他一直兢兢业业,轻徭薄赋、体察民情,是一个合格的好皇帝;景帝虽然没有父亲的温和,但是也依然遵循“黄老之学”,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而汉武帝性格刚毅且有凌云壮志,他对中央集权的渴望比前任的皇帝都要迫切,作为君王,他杀伐果断,做事从不犹豫,他以几个诸侯王上贡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为由,将106个国王废为庶民,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使得封国的土地越分越少,无法对中央构成威胁,从而拥有了绝对的中央集权。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权,畅谈“见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二、推恩令的实行有何影响

自从实行了推恩令以后,各封国的土地逐渐被分割,“子子孙孙,无限分割”,汉朝建立了绝对的中央集权制。但是自古以来,削藩都意味着越过雷池,会引起藩王们的极度反抗,那么汉武帝的削藩为何如此成功,对国家有什么影响呢?

1、巧妙分割权力,暗中削弱

自从郑庄公的武将祝聃射中了周平王姬林的胳膊后,周王室的威风就已经荡然无存,诸侯势力开始兴起,此后的几百年中,周王室再想削弱他们的权力,都是不可能的了,这种现象也一直延续到汉朝。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都想过削藩问题,然而从屡次的叛乱来看,即使这些国王被镇压,他们也绝不会屈服,杀掉他们,他们的后代依然会与朝廷作对,这样国家就随时有四分五裂的危险,很显然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在意背上“叛逆”的罪名。

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与前朝粗暴的削藩政策相比,实在是非常高明:首先他巧妙的分割了国王的封地,暗中削弱土地,让他把封地分给子孙们,这样代代相传,土地越来越少,中央集权越来越强;其次他不会伤害皇帝与同姓王之间的感情,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造反,被流放于蜀郡,刘长悲愤绝食而死,汉文帝也背上了杀害手足的恶名,而这种分割方式,使得诸侯们都有自己的土地,他们就算不满,也没有任何理由造反。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权,畅谈“见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2、加强中央集权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不仅在于秦法的严苛,更在于秦国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调令兵马、指挥军队,而这种绝对的权力是容不得任何人染指的。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权,畅谈“见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战神白起,就因为没有听从秦昭王的命令继续进攻赵国,而被赐死于杜邮。汉承秦制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使天下的很多城池土地都归诸侯王所有,中央集权非常缩小,任其发展下去,只会重蹈周王朝的覆辙。实行推恩令,将天下所有的城池、百姓、土地、军队都划归中央,那些因为犯罪被夺爵的封国也会被收归中央,由于推恩令造福了国王们的子子孙孙,就算他们知道这是在暗中削弱他们的势力,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此中央集权在封国日益缩小的情况下渐渐强大,极大的提升了中央集权制,为日后的国富民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抵御匈奴

匈奴从汉朝初建时就是一个隐患,边境地区的匈奴经常神出鬼没,抢夺汉人的财物,使得百姓有苦难言。汉高祖刘邦时就差点死于与匈奴的白登山之围,而汉高祖刘邦更是把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老单于冒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也有很多与匈奴和亲的事例。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权,畅谈“见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汉武帝决定不受匈奴欺辱,宣布大汉永不和亲,同时着手攻打匈奴,而推恩令的提出,刚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思:汉武帝在祖母窦太后去世后正式亲政,他废除了黄老之学,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朝中肃清了保守派的陈旧思想,使主战派跃跃欲试;听从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彻底消除了诸侯国的威胁,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敌对势力,使地方彻底臣服于中央,中央集权制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在对权力的绝对拥有之下,他才能任用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文武全才,把匈奴赶出了河套地区,从此不能轻易进入中原。

三、推恩令实施中的“大一统”思想

1、推恩令带来的民族认同感

中国人常以“汉人”自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不仅以汉人为主体,更因为它的强盛给汉人带来了无上的荣耀。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一统,中国人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秦人、楚人、燕人……称呼各有不同,他们始终以自己的小国为国,而没有同民族、同种姓的概念。直到汉武帝确立中央集权制,出兵攻打匈奴,并让匈奴不敢轻易来犯,才使得人们有了汉人的概念,而所有的国家和人民都归于中央,更使得国家趋于统一,增加了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权,畅谈“见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2、推恩令带来的文化认同感

古人有句俗话:“欲灭其种族,先灭其文化”,事实的确如此,如果一个国家灭亡了,那么它的文化还有所保留,那么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它永远不会灭亡,就如同秦国的法律和各种制度一样,尽管咸阳宫消失于火海之中,但秦制不死,秦文化也向死而活,一直流传到今天。而推恩令的实行,不仅削弱了那些贵族的权力,分割了他们的土地,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每个封国都有自己的文化,他们的小国虽然被中央征服了,但他们的文化却永远流传,与中央政府的儒家文化相结合,既保留了自己文化的特点,也在与儒家文化的交流中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推恩令中的“大一统思想”,在文化认同感方面提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说国家的兴盛绝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开明和发达,更是文化上的百花齐放,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集中体现。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权,畅谈“见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总结

推恩令的实行,是一个铁血皇帝英明的抉择,其中运用了巧妙的分割手段,使诸侯吃了亏还要感谢皇恩浩荡,可谓是一举两得;推恩令的实行促进了国家疆域的统一和皇帝权力的集中,实现了汉朝几代君王的梦想;它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其中闪烁着的,是智慧的光芒、文化的星光、和那穿越千年,向我们缓缓走来的盛世之光。

巧妙的分化,柔性的中央集权,畅谈“见者有份制”的推恩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